周惠玉 梁圓圓 安連超 徐祿祿
摘 要:志愿者組織是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社會功能日益凸顯,高校青年學生日益成為志愿者組織的主要支持力量。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激勵機制存在諸多問題,認為高校青年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根本動機分為內源性動機和外源性動機兩種,并針對建立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激勵機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53-02
大學生志愿者是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思想覺悟、熱愛公益事業的在校大學生,他們能夠充分利用專業知識以及特長,在自己的業余時間,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關愛他人和社會。大學生志愿者遵循“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參加各種志愿者公益活動,培養了當代大學生的奉獻精神、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整體素質。但是,在其中依舊存在大學生志愿者行為不夠積極、不夠主動的消極狀態。雖然已經有較多的學者從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等角度研究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行為動機,并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和建議。但是較少對大學生志愿者動機進行元分析,本次研究就從心理學角度,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動機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策略。
一、高校志愿者動機結構
需要是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個體通過從外界獲取某種資源,從而達到解決自身生理和內心客觀匱乏狀態的目的的一種心理期望[1]。隨著對人需要的研究,出現了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Alderfer的ERG理論、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Mcclelland的后天需要理論等動機理論。今年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精神的需求不斷地提升,促進了志愿服務在國內外的蓬勃發展,志愿者的激勵機制和需要的研究日益引起大眾的思想和學術界的廣泛的關注和高度重視。Clary(1996)認為多數人志愿者的需要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性、綜合性和多元性的;Cuskelly與Harrington(1997)研究發現,志愿者主要消磨時間、社會成就感、有社會聯系、提供幫助等四個方面的需要[2]。在國內,大量的研究發現不同類型、不同特點(性別、學歷、政治面貌等)等的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存在明顯差異[3]。其中梁綠琦、余逸群(2005)等人研究表明,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分為積極和消極動機兩大類,其中積極動機可以分為責任感和個人需求兩類,消極動機主要表現在響應權力部門號召或盲從追隨的行為[4]。但這并沒有微觀的細致的劃分志愿者的動機。隨后的研究不斷地深入,何菁(2009)研究表明,影響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參與動機的指標有自我成長、利他主義、理想的實現、環境、自我實現主要因子[5]。張萌,盧蘭平,王辰怡(2010)將志愿者動機包括奉獻服務型動機、實現自我價值型動機、社交型動機、自我提高型動機、盲目型動機、功用型動機等[6]。在對志愿者動機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得到的共識是,利他行為可分為外源性利他和內源性利他。外源性利他是通過別人的物質回報或贊許而獲得回報,內源性利他是為了達到自我價值的認同,不斷地提升自我價值感的目的,如此利他行為會使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樣受益,且該益處是施予者利他動機的主要成分之一。從這些對志愿者動機的大量的研究中不難看出,志愿者動機大體上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大動機,最終對大學生志愿者動機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從這兩個方面開展。景曉娟(2010)對青年志愿者的動機的實證研究研究證實了這一點[7]。
二、高校志愿者激勵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組織政策法規不夠完善
志愿者組織作為“第三部分”力量,受到國家的重視,但當前中國還沒有細致的明確規定公民從事志愿服務工作的相關條例,使得志愿者人群難以被人們認可,這樣大批的志愿者會失去群體的歸屬感,難以建立主人翁意識。現在,相對已建立關于志愿者與志愿服務工作的相關法律的許多國家而言,中國志愿者群體合法地位尚未明確的確立。
(二)社會環境認可程度不高
學校和社會對志愿者的內涵不能深刻的理解,尤其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定位不準確,把志愿者當成了廉價的勞動力,常常出現志愿者群體被動的參加校內外的活動,甚至出現被拉去“湊人數”的情況,使志愿者本應該參與的行為變成了一種被迫行為,成為一種“行政化”的組織行為。這種現象違背了志愿者的精神實質,嚴重地影響大學生對志愿者的情感認同。同時,學校、社會對于志愿精神宣傳的不到位,使得公眾對志愿者活動的了解較少,使大眾不能全面、客觀的評價志愿者活動的社會價值,往往出現公眾不尊重志愿者的勞動,不認可志愿者的價值,甚至誤解,嚴重削弱了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志愿服務專業性不強
志愿者的培訓是一項長期并且是有必要的工作,《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規定,“志愿者有接受相關志愿服務培訓的權利”。但是,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除了針對重大服務項目,志愿者能受到系統的專業、技能、服務等培訓,一般小型的志愿活動,志愿者受到的培訓較少,甚至在一些學校,往往疏于志愿者管理,存在志愿者培訓無用論,在志愿者服務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相關法規政策等方面存在不重視甚至培訓空白的現象。如果大學生志愿者長期在志愿服務方面接受不到系統的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缺乏實踐中認同,同時也不加以匹配物質獎勵,單獨的以“奉獻精神”是來激勵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活動,不能滿足志愿者的需求,那么志愿者活動的開展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三、高校志愿者激勵機制建立的措施
建立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勵機制重點在于明確大學生志愿者的特點,把握大學生志愿者需要的一般規律,結合高校教育管理,從志愿考核體系、學校德育教育、激勵方式等方面確定激勵措施,以此來通過學校、志愿者組織等多方面的正確引導大學生利用知識的專業知識及特長幫助他人和社會,形成高校志愿者活動開創務實、活躍的新格局,不斷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培育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一)建立科學可行的志愿者評估體系
對志愿者活動進行評估、考核的最終目的就是定期檢查志愿者服務的效果,確保志愿者活動在時間和質量方面能夠順利完成。在建立評估體系時,要一方面準確把握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用符合大學生群體的考核方式和方法開展志愿者活動,在活動中體現自主性、自愿性、時代性、群眾性,同時要考慮活動的服務成本,以此來保證志愿者服務活動各項指標能夠細致的、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
(二)要把激勵方式與高校德育相結合
在大學生的志愿者活動中,常常出現主動參與者較少,長時間堅持開展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少,其中成員中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就更少。這就折射出來一個現象:志愿者活動與德育存在著一些脫節的問題,沒有把志愿者行為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體系中來。要解決類似的問題,高校應把青年志愿者活動納入到德育考核之中。具體而言,就是要把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作為學生發展黨員的指標,與獎、貸、補、學生的綜合測評等掛鉤。
(三)要不斷加大內、外激勵的力度
激勵從源頭上可以分為內激勵和外激勵。具體講,內激勵源于志愿者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獲得的以志愿者身份為傲、對活動自我認可等內在的滿足感。外激勵則是志愿者在參與的活動中或之后獲得的他人或組織的表揚或者獎勵等。內外激勵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共同不斷促進志愿活動向規模化推進。長期與有效的外激勵能夠增進并內化為內激勵,同時又可能引發更多的外部激勵。在實踐中,面對高校志愿者的社區活動、社會實踐等,應積極地加強與地方政府、地方團組織、社區等的合作,通過對社區服務優秀的志愿者頒發榮譽證書,設立大學生志愿者援助基金項目等,從內、外激勵為著力點共同探討和建立有效的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
(四)堅持精神激勵為主,獎懲相結合的原則
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是建立在是自愿的基礎值之上的,從志愿者的服務動機來看,志愿者的需求層次已擺脫了物質追求,集中在奉獻精神的追求,是志愿者自我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所以對志愿者的激勵應該以精神激勵為主,踏踏實實參與服務的先進個人和集體進行表彰,對走形式而無實際效果的不合格志愿者應進行批評教育,從而維護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鞏固志愿行為的動機。
參考文獻:
[1]殷智紅.管理心理學[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4:91-93.
[2]王春蘭,袁明符.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特征與激勵對策研究[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12).
[3]蔡宜旦,江慧.試論青年志愿者參與動機的引導和激勵[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1(4).
[4]梁綠琦,余逸群,紀秋發,穆青.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動調查報告[J].青年研究,2005(7).
[5]何菁.關于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參與動機的因子分析[J].才智,2009(3).
[6]張萌,盧蘭平,王辰怡.大學生奧運志愿者服務動機及動機過程化的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
[7]景曉娟.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年志愿者利他動機的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