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文人雅集活動與《文人雅集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曉奇 (南京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千載風流說永和
——魏晉時期的文人雅集活動與《文人雅集圖》
楊曉奇 (南京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本文以魏晉時期的四大雅集為主線,探索了鄴宮宴集、金谷園集會、竹林七賢、蘭亭雅集四次雅集及相關的歷代繪畫創作。從這四次雅集相關的文人雅集圖可以看出后世對魏晉名士風采的追慕與欣賞,也可以看出這四次雅集對后世文人雅集基本基調的影響。
鄴宮宴集;金谷園集會;竹林七賢;蘭亭雅集
一
在中國文化史上,文人名士的高會雅集往往正是詩畫創作的良好機緣。從漢魏以降到民國時期,文人雅集的活動代不絕蹤,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文人雅集圖》也成了中國繪畫史上極為浪漫動人的一大景觀。這些文人雅集圖,或是對當時聚會現場的紀實留念,或是對以往故實所作的想象之見,或是對文人生活理想的憧憬虛構,其描繪的目的、功能、作用不一而足,卻是中國畫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是最能深入中國文人意識形態、最能代表文人理想生活典范的一種繪畫圖式。
文人集會的源頭,大概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諸侯王對才華各異的門人食客的招徠,可以看做是文人集會的濫觴。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多篇宴飲集會情形的描寫,則可以看做是文人雅集的最初藝術成果。漢代以降,文人群體開始形成,文人內部的交際應酬和集會活動也隨之增多。最高統治者也經常出面組織有才之士,形成頗具格調的雅集活動,如梁孝王的“兔園雅集”。這種主賓相約,文人出場的集會方式逐漸成為后世主臣集會的范式,作賦吟詩的活動內容也讓原本的飲酒娛樂充滿了風雅基調。
魏晉時期,文人群體意識真正覺醒,文人集會活動空前增多。當時的文人名士經常聚集在一起宴會賦詩,談玄作論。曹魏時期,曹氏父子曾多次在鄴下組織文人集會。西晉又有著名的“華林園集”,“金谷園集”。東晉王羲之等人的“蘭亭集會”更是詩酒風流的典范。東晉后期和南朝初期的“戲馬臺集”、“曲水集”等,規模也都非常盛大。在這些雅集活動中,吟詩作賦無疑是聚會的基本內容,這為后世留下了豐厚的文學財富。同時,隨著魏晉繪畫的自覺與興盛,文人雅集行為亦成為畫家津津樂道的藝術題材,中國繪畫史上一系列源源不斷的《文人雅集圖》也從此拉開了帷幕。

明 仇英《金谷園圖》,絹本設色, 224cm×130cm,日本京都知恩院藏
魏晉最著名的文人雅集活動有四組:一是曹氏父子與建安文士的鄴宮之集。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為了使人心歸服,曹操大肆網羅文士,喜好文學的曹丕、曹植兄弟也加入其中,鄴城遂成為曹氏集團的政治和文化活動中心。在留守鄴城的日子里,曹氏父子與一群文人經常聚會于文昌殿西邊的銅雀園,即西園,眾主賓“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1曹氏兄弟與建安文人在雅集過程中作了大量五言詩,形成中國文學上的重要“建安流派”。
魏晉之際第二大雅集是七賢的竹林之游。據《世說新語》記載:“陳留阮籍,樵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2“七賢的竹林之游非常隨意,它沒有組織者的精心籌備,也不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只是氣質相合的幾個人會合在一起隨意酣飲、清談。但因為七賢大都入晉不仕,有伯夷、叔齊之風,且放誕不羈,高潔難期,很快成為后世高士的楷模,亦廣為詩人和畫家所追慕與緬懷。

明 文征明《蘭亭修禊圖》,紙本設色,24.2cm×60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魏晉第三大著名文人雅集活動是石崇的金谷園之會,這其實是一次祖道餞別的集會。西晉元康六年(296年),征西大將軍王詡將歸長安,石崇邀請了潘岳等諸賢30余人,在金谷園為王詡送行。金谷園是石崇在河南的別廬,又稱“河陽別業”,環境十分優美。石崇與送行的眾賓在園中盡情游宴,并在琴瑟笙筑與鼓吹遞奏聲中,各賦詩敘懷。不能賦詩者罰酒三斗,被稱為“金谷酒數”,為后世雅集活動競相模仿。石祟還為此次集會寫下了著名的《金谷詩序》。由于《世說新語》里有諸多石崇與王愷斗富的故事,后世往往對石崇和他的金谷園留下奢侈粗俗的印象。但因為有著關于金谷園的大量描述及《金谷詩序》等文字傳世,《金谷園圖》倒是成了文人雅集圖中經常被描繪的對象之一。

明 仇英《竹林七賢圖》絹本設色,36cm×172cm,私人收藏
魏晉時期第四大文人雅集,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次雅集,是東晉的蘭亭之會。蘭亭雅集是“一場青史流芳的貴族聚會”,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王彬之等以王謝大族為中心的江南名士四十二人,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修禊”,活動中曲水流觴,賦詩詠懷。這次集會得二十六人所作詩歌三十七首,匯為《蘭亭集》,王羲之和孫綽分別為序,附于前后。其余不能賦詩的十六人,各依“金谷酒數”受罰。由于雅集參加者地位之重,格調之高,詩文之美,以及王羲之書法之精良,蘭亭雅集成為后世歷代文人傾慕懷念的雅集典范,也成為歷代文人畫家競相描繪的雅集題材。
二
有著宗室貴戚的禮遇,頂端文人的出場,美酒佳人的陪伴,良辰美景的襯托,六朝時期這些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集會活動,很難不引起世人的極大反響。不僅詩人常常回憶憑吊,畫家亦依據詩文記載或虛構想象創作了大量的“雅集圖”。
從書畫圖錄來看,在魏晉當時就已經有文人雅集圖出現了,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都記載司馬紹曾畫過《穆王宴瑤池圖》,從名稱來看其很可能是一幅《雅集圖》。《貞觀公私畫史》和《歷代名畫記》還都記錄著西晉史道碩的《金谷園圖》,應該正是描繪石崇的宴游基地金谷園。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史道碩還繪過《七賢圖》,可惜兩幅畫作今都已不得見。由于金谷園雅集故實詳細,唐末張南本、北宋王詵、明代仇英也先后畫過《金谷園圖》。仇英的《金谷園圖》氣勢宏大、景物富麗,造型精工,青綠華貴的色彩,精致細膩的筆法,很適合表現金谷園存在之時的繁華熱鬧。
有史記載更加可靠的魏晉文人雅集圖是東晉顧愷之的《清夜游西園圖》。據《歷代名畫論》記載,顧愷之曾作有《陳思王詩圖》。北宋時期的畫論家郭若虛、董逌都曾見顧愷之的一幅《清夜游西園圖》,正是根據曹詩意而作。曹植《公宴詩》有“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兩句,畫名由此由來。董逌在《廣川畫跋》中明確稱 “顧長康初以曹子建詩作此圖”,很可能《清夜游西園圖》正是《陳思王詩圖》。董逌說這幅畫“筆墨奇古,擺脫俗韻,其在人物態度,猶是當時風流氣習可以想見。”最重要的是,這幅畫上還有梁朝諸王的題跋,云:“圖上若干人并食天廚。”“天廚”就是皇帝的庖廚,也就是帝王組織的宴飲活動。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曾詳細記載了該作品的流傳狀況:
《清夜游西園圖》者,晉顧長康所畫,有梁朝諸王跋尾處,云:“圖上若干人,并食天廚。”唐貞觀中,褚河南裝背,題處具在。其圖本張維素物,傳至相國張弘靖家,弘靖元和中忽奉詔取之,是時并鐘元常書《道德經》一部,同進入內。后中貴人崔譚峻自禁中將出,復流落人間。有張維素子周封,涇州從事,秩滿居京,一日,有人將此圖求售,周封驚異之,遽以絹數匹易得。經年忽聞款門甚急,問之,見數人同稱仇中尉愿以三百素易公《清夜游西園圖》,周封憚其迫脅,遽以圖授之,翊日果赍絹至。后方知其偽,乃是一豪士求江淮大鹽院,時王涯判鹽鐵,酷好書畫,謂此人曰:“為余訪得《清夜游西園圖》,當遂公所請,因為計取之耳。”及十家事起后,流落一粉鋪家,未幾,為郭承嘏侍郎閽者以錢三百市之,以獻郭公。郭公卒,又流傳至令狐相家。一日,宣宗問相國有何名畫,相國具以圖對,既而復進入內。3
北宋董逌《廣川畫跋》對這幅畫也有類似的描述:
觀鄭彥莊所得《西園圖》,此殆善于摹榻為工者。不知其取自何年而粉丹皆盡,惟卷墨僅可見。筆墨奇古,擺脫俗韻,其在人物態度,猶是當時風流氣習可以想見。顧后世畫工筆力不能到也。顧長康初以曹子建詩營此圖,在梁朝入錄為第一。逮唐褚河南得之,后入張惟素家,至弘靖進入。其后崔漂竊出,張周封得之,又為王庶人所藏。涯亡,此畫入民居。郭承暇以重金購得之,而令狐楚復得以進。唐末兵亂,遂失所在。非賴摹傳,將遂無見。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南京博物院藏
在中國繪畫史上,“竹林七賢”一直是一個重要題材。從東晉到元明,以七賢為題材作畫的人很多,顧愷之、史道碩、戴逵、陸探微、宗炳、毛惠遠、韋鑒、常粲、支仲元、石恪、趙孟頫、仇英等名畫家都創作過它。世人稱這一題材的繪畫為“七賢圖”或“七賢畫”。其中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顧愷之《七賢圖》做過很高的評價:“《七賢》:唯嵇生一像頗佳,其余雖不妙合,以比前諸竹林之畫,莫能及者”4,可見畫的正是“竹林七賢”。1962年,南京西善橋一座東晉墓出土了一幅《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印壁畫,壁畫左右對稱,每半幅上繪四個人物。人物之間連貫自然,估計是先在整幅的紙絹上畫好粉本,再分段刻模燒成。右壁半幅依次是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左壁半幅依次為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八個人物面貌不同,神態各異,性格刻畫細致又富于個性,人物之間以不同樹木分隔,整體畫風成熟,一定是出自當時的高手。
《蘭亭雅集圖》一類的畫早在六朝也有圖繪,唐代尚有作品存世。唐宣宗大中年間,李頻(818?-876年)曾作《府試觀蘭亭圖》詩一首:
往會人何處,遺蹤事可觀。林亭今日在,草木古春殘。筆想吟中駐,杯疑飲后干。向青穿峻嶺,當白認回湍。月影窗間夜,湖光枕上寒。不知詩酒客,誰更慕前歡。5
李頻所觀的這幅《蘭亭圖》不知道出于何人之筆,但昔日“群賢畢至,曲水流觴”的景象卻依稀出現在讀者面前。北宋以后,隨著文人士大夫在社會上的強勢崛起及文人畫的興盛,文人雅士對蘭亭夢想的追慕更是隨處可見,“蘭亭”一詞,常常閃耀在后世詩文之中,畫家對“蘭亭雅集”一類繪畫題材更是青睞有加,北宋李公麟、喬仲常,南宋劉松年,明代文征明、仇英、尤求、黃宸、趙原初,清代蘇六朋等都曾依據蘭亭雅集的故實作畫,名稱雖有《蘭亭圖》《曲水流觴圖》《蘭亭修禊圖》等多個,但寄托的都是畫家對這次文人集會盛況的傾慕之情。

朝代雅集名稱產生的相關《文人雅集圖》合計三國 鄴下之集(又稱“西園雅集”)東晉 顧愷之 《清夜游西園圖》 (著錄于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董逌《廣川畫跋》)1幅魏晉 竹林七賢 ①西晉 史道碩《七賢圖》(著錄于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②東晉 顧愷之《七賢圖》(同上)③東晉 戴逵《七賢圖》(同上)④南朝齊 毛惠遠《山陽七賢圖》(著錄于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⑤唐 常粲《七賢像》(著錄于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⑥五代 支仲元《七賢圖》兩幅(著錄于《宣和畫譜》)⑦五代 石恪《山林七賢圖》三幅(同上)⑧明 仇英《竹林七賢圖》手卷(嘉德四季第1期拍賣會現)⑨《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1962年出土于南京西善橋南朝墓)12幅西晉 金谷園雅集 ①西晉 史道碩《金谷園圖》(著錄于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②五代 張南本《金谷園圖》(著錄于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③北宋 王詵《金谷園圖》(收錄于《白云堂藏畫》)④明 仇英《金谷園圖》(現藏日本京都知恩院)4幅東晉 蘭亭雅集 ①佚名《蘭亭圖》(有唐代李頻《府試觀蘭亭圖》詩為證)②佚名《蘭亭修禊圖》(上海博物館藏)③北宋 李公麟《蘭亭圖》(國家圖書館收藏有李公麟所制《蘭亭圖》明代拓本)④北宋 喬仲常 《蘭亭圖》(著錄于李密《云煙過眼錄》)⑤南宋 劉松年《曲水流觴圖》卷(北京長風拍賣會現)⑥明 文征明《蘭亭修禊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⑦明 文伯仁《蘭亭修禊圖》扇面(貴州省博物館藏)⑧明 仇英《蘭亭圖》扇面(北京故宮博物院藏)⑨明 趙原初《蘭亭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⑩明 黃宸《曲水流觴圖》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⑾明 姚琰《蘭亭修禊圖》(北京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藏)⑿明 魏居敬《蘭亭修禊圖》卷(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⒀明 朱士瑛《蘭亭修禊圖》卷(山西省博物館藏)⒁清 沈時《蘭亭修禊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4幅
筆者通過對歷代圖畫著錄、多種人物畫冊及中外藏畫的蒐集整理,計得魏晉時期四大文人雅集活動相關的歷代《文人雅集圖》31幅,雖不可能做到完全統計,但已經看出了文人雅集題材的初始規模。列表如下:
三
從鄴下、竹林、金谷園、蘭亭雅集開始,文人雅集活動始終伴隨著文人士大夫的存在而活躍在歷史上,隨之產生的《文人雅集圖》也逐步充實著中國書畫發展。隨著時間的推演,魏晉時期的這些雅集更成了世人眼中的經典,贊嘆者有之,仿效者有之,對中國文人文化的建立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即使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北宋蘇軾等人的“西園雅集”與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文人墨客在評價的時候也喜歡與“蘭亭修禊”“金谷園豪宴”相提并論。如元代姚文煥題《西園雅集圖》最后兩句:“蘭亭荸薺事,金谷綺羅叢。回首具陳跡,君看圖畫中”6;明人葉向高亦有詩云:“千載風流說永和,西園冠蓋更婆娑”“凄涼金谷無人問,唯有西園翰墨鮮”7,都是通過對蘭亭、金谷的回憶來抒發對北宋“西園雅集”的感慨。再如五代南唐畫家李景道曾作《會友圖》,《宣和畫譜》稱譽此作:“頗極其思,故一時人物見于燕集之際,不減山陰蘭亭之勝”8。可見,魏晉時期的這些文人集會已經成為魏晉風度的代表之一,更成為后世文人企慕和仿效的對象。
注釋:
1.魏?曹丕《與吳質書》,見《漢魏六朝三百家集》,卷24,四庫全書電子本,集部八.
2.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第23,百度文庫本.
3.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5《故事拾遺?西園圖》,盧輔圣《中國書畫全集》第一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4.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5,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1,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5.《全唐詩》電子版,卷58 9-43.
6.陳邦彥等編《御定歷代題畫詩類》,四庫全書本,卷41。
7.葉向高《蒼霞草全集》,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頁361、362.
8.北宋《宣和畫譜》卷七,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楊曉奇,(19 79-)男,山東招遠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師,專業方向:中國畫(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