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雪敏
進入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教師都以巨大的工作熱情投入其中,課堂教學的策略和組織形式也有了明顯改變,一股課改熱潮迅速在我校形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成績與問題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總是相生相伴,這也是新課改中無法回避的一對矛盾。教師在如火如荼的新課改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問題與矛盾作一些冷靜的思考,有利于新課改科學、有序地進行。
一、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課堂確實有了許多新變化。然而,熱鬧之后,也許我們應該冷靜地思考一下:新課程的課堂到底該新在什么地方?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嗎?教師上完一堂課,也應該問一問自己:在這堂課上,學生學到了什么?在實際的教學中出現了以下幾種狀況。
(一)有活動卻沒有體驗
當前課堂上的一些活動有相當部分是散漫的、隨意的、膚淺的、局限于表層的活動,活動缺乏明確的目的,出現了活動的形式化、淺層化和絕對化傾向。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忙活這兒,一會兒忙活那兒,流于表面花里胡哨的熱鬧與外在的活躍,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為活動而活動,沒有體驗、沒有反思。
(二)“穿新鞋、走老路”
某些教師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結構和學科體系,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教學,還是沿襲著機械地傳授書本知識的傳統教學行為,為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教師“滿堂問”,乍一看是群情激昂、熱熱鬧鬧,殊不知是一種簡單知識傳遞的變形。
(三)合作學習成為一種名不副實的“空洞時尚”現象
在語文公開課上,“小組合作”已司空見慣。只要教師一聲令下,學生便兩個一對、三個一群,煞有介事地熱烈討論起來。有的學生唯恐教師聽不見,還有意提高音量,頗有一番“爭論”的味道。有時,一堂課甚至要“合作”多次,可每次合作,卻又都在教師的連聲催促下“草草收場”,從表面上看合作得很好,討論得也很熱烈,但是匯報時就會發現這種所謂的好和熱烈只是一種假象,他們根本沒有解決什么實質的問題。這種合作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時效性并不是很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合作學習已被教師接納并被廣泛應用到課堂中去,公開課中更是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但是,在熱鬧的表象背后,我們不禁要問,合作學習僅僅就是讓學生分組進行“自由的討論”嗎?合作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合作學習中,教師將扮演什么角色?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二、在新課改的道路上,教師要努力的方向
(一)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對學生放手而不放任
在課堂改革中,首先我們應該做到順學而教,順學而導。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學預設來進行授課,要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根據彈性教學目標進行調控課堂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課堂上,教師就不是絕對真理的擁有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不能搞單向傳遞的獨白式教學,不能扼殺學生好問的求知欲,不能磨滅學生探究世界的熱情和創造火花。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既不能袖手旁觀,又不能統得過死。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
(二)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需求
課堂教學的改革已成為整個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等的改革已成為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是推行課程改革的關鍵。我們只有認真學習新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才能將小組合作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運用得更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鐘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通過學習高效課堂,我認為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的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教師要自愿地回顧和重建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自己和學生的表現和其中的因果關系進行客觀的分析。教師在課后的教學反思比課前的備課甚至更為重要。一線教師最寶貴的東西是那些在實踐中獲得的生動、鮮活、充滿生命體驗的教學故事,是那些酸甜苦辣的,甚至是在課堂上遭遇尷尬的場景,教師應該把這些記錄下來,從而及時地發現自己的閃光之處。在教學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具備不斷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我們必須對其作一些思考和研究,雖然只是浩瀚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價值的。
(三)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怎樣更有效地開展好合作小組學習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時機,當好“導演”,讓學生當好“演員”。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新知的機會,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
1.優化組合學習小組。小組成員的組合要怎樣才能達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進呢?在實踐教學中,我在尊重學生自愿的原則下,盡量使各組的成員在性別、性格、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它的異質性。每小組一般由6人組成,每個小組中都有優等生2名、中等生2名、學困生2名組成,讓他們主動參與、互教互學、合作探討。
2.科學指導小組活動。沒有規則、沒有分工的合作學習很容易成為“自由市場”,嘈雜無序,合作難以見效,教師難以駕馭,活動難以正常進行。要想讓小組合作學習達到最高效,教師在啟動小組合作學習時,就要根據內容合理分工、明確分工。不同的成員承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務,每個成員、每個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總之,要想搞好課改就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心血,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課改,對于我這個普通的農村教師而言,體驗這個過程讓我獲益良多,回顧這幾年走過的教學路,我發現其實我一直是在課改理念的支撐下教學: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讓他們大膽去做,徹底參與,享受自己成長的過程。只有他們感覺到自己在課堂有價值,才能激發其內在的求知欲望。相信會有很多教師跟我有同感。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努力實現我們的有效教學。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