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英
摘要:針對古文晦澀難懂,學起來太困難這一現象,教師采取愉快教育理論,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輕松愉快地學習古文。
關鍵詞:古文教學 愉快教育 多種教學形式
古文晦澀難懂,學生不感興趣,這給古文教學帶來很大障礙。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古文呢?我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試著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情境引導法
“情境”的理解和把握,是引導學生進入文學殿堂的向導,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情境或創造情境來引入古詩。春日,和學生相約去郊外踏青,讓學生在盎然春意中體味“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心。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意韻,學生在得意之中,自見情趣;夏日,偕學生去荷池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使其領略“蓮動下魚舟”的深邃,“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高峰亮節;秋日,登高臨遠,高聲吟詠“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冬日,一起去感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境和哲思。平時更是見花賞花,見月詠月。這樣日積月累下來,學生很輕松地就掌握了很多古詩詞。
二、朗讀學習法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朗讀是心靈對心靈的呼喚,是智慧對智慧的啟迪,絕不是簡單講解所能代替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經一再朗讀,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自然就讀出來了。我在傳統之中加入新意,引入多媒體課件。比如,學習傳統名篇《歸園田居》時,我沒有讓學生去死摳那些實詞虛詞、使動用法,而是把欣賞這篇佳作的語言美、意境美、結構美作為教學重點。先播放名家朗誦的課文給學生欣賞,然后,讓學生跟讀、閉眼傾聽、體會文章的語言和意境,學生從中得到的不僅是單純的語文知識和單一的語文能力,而且受到人類數千年所積淀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達到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三、故事講述法
生動形象的故事最能激發學生興趣。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我先脫離開相對枯燥乏味的文章,將文章充分消化,編成生動有趣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文章。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還鼓勵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根據課文內容自編故事課上講述,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才能的舞臺。這樣,既激活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四、音樂欣賞法
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很多古詩文富有韻律,朗朗上口,譜上曲子就能演唱。有些詩歌本身就是根據古樂府填詞而來,因此,可將音樂教學、樂曲欣賞引入古詩詞教學。《觀滄海》是曹操征烏桓經過碣石時所作,詩中寫的是登山望海的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懷。曹操這首詩就是根據我國現存記譜中最古老的琴曲“碣石調”來填寫的。因此,課堂教學中,配上原曲朗讀,氣勢雄渾,令人聽后精神勃發,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角色表演法
對故事性教強的古詩文,可以采取編成課本劇,進行角色表演的方法來學習。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可指導學生把文中講述的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歡三個故事編成多幕劇進行表演,那些使動用法、名詞活用作動詞等語法現象在學生的精彩表演中自然就融會貫通了。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像《核舟記》中對船頭的形象描寫中,船頭坐了三個人,舉左手,現右足,容易混淆,學生記了多少次都搞混了,這時就可以讓學生在記憶的基礎上,選三個人進行現場表演,讓其他學生注意觀察糾正,舉錯手的,伸錯腿的,表演者張冠李戴的樣子博得大家捧腹大笑,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一下把學習熱情推向高潮。大家在不絕于耳的笑聲中,很快準確地記住了《核舟記》中“各具情態”的人物形象,輕輕松松就把課文難點解決了。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