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
當看到我們的學生面對作文題目,冥思苦想,痛苦萬分,腦海中卻還是空空如也,搜腸刮肚,也尋不出半句佳言時,我不禁反思:我們語文教師究竟教了些什么,使學生長期的不會寫文章,變成了怕寫文章。難道是我們的教學偏離了方向?作文就是手寫我心,表情達意,向別人或向自己傳達一種情感、一種思想。為什么學生如此為難呢?
初中學生的作文處于從起步到成熟的關鍵時期,我們對此進行了一個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發現了其中一些顯而易見但又屢被忽視的一些現象和問題。
一、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
1.語言平鋪。語言平鋪直敘,不能運用修辭等寫作手法,這是學生寫作中的一大通病。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教師總喜歡讓學生在閱讀時分析作品中的修辭技巧,學生也能較好地評析,有時還可能講出一大堆理論和見解,然而自己寫作時,卻將修辭拋到了腦后。這個使得學生的文章平淡無味,既不能“搶眼”,也不能“扣心”,這樣的作文怎么能吸引讀者、感動讀者?
2.結構不合理。對于中學生來講,教師必須明確,一篇好的文章在結構上是要講究的。開篇必須要設法引人入勝、吸引讀者,讓讀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讀,主動地去探求文章的主旨。中間階段要合理地過渡,讓讀者的思路開放、準確地結尾最好是留有思考的空間,讓讀者產生余音回蕩的感覺。
3.章法不清晰。一概都使用“三段論”,不講究章法上的技巧,是不少初中生作文中的通病。其實作文不必拘于形式,當然初學寫作還是要尊重和借鑒基本的章法,絕不能走一味標新立異的極端。初中生的文章一般控制在800字以下,所以,作文開頭和結尾的兩段必須做到簡潔切題,絕不能絮絮叨叨、漫無邊際,不計篇幅地漫談,能引起人思索就可以了。
文章中間階段,有學生不能細分段落,這是一個不足。知道合理的段落劃分是彰顯文章層次的必要做法,尤其是人物的對話,建議各用獨立的段落,不要統一地放在一個大的段落中。
4.常識了解不到位。有些學生的文章題材也還不錯,就是不注重細節。比如標點符號的使用,表現為混用、亂用、該用不用等狀況。廣東等地對高考作文在文字、標點、書寫規范方面設置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這是必然趨勢。應該要求學生給予足夠重視并加強訓練,不要在這些作文的基本規范上丟分數。
二、有針對性地加強作文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寫作訓練應重視情感培養。文章是什么?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沒有情感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沒有必要寫的。
寫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體現。在寫作教學中,把情感培養貫穿始終,這不僅是對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本質目標對教師的要求。語文教師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在今后的寫作教學中始終把情感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
2.啟示思維,提倡創新。我們要注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和培養,拓寬其思路,提倡創新。要摒棄傳統思路中用單一的理念指導和限制學生的頭腦,造成思維定勢的做法。既要培養其正向思維的能力,也要培養其多向的發散性、構造性的思維能力,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標準、方式去看待和評判事物,學生會因為有所發現而更加自信。
3.提倡“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文章。“真實”是寫作的前提,我們欣賞“自由狀態下的寫作”“綠色作文”等等,就是要力求作文的“真實”,不希望學生的文章中信誓旦旦的語句都是虛假的情感,這不僅是對讀者的不尊重,而且更可怕的是把學生“培養”出了虛假的靈魂。我們強調文章“全由心底流出”。并不是要文中句句都是實際發生的事物,而是要求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和宣泄。
4.重視激活學生寫作興趣。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師最頭痛的任務,學生寫作文難,教師批改作文不易,到最后,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欲改變現狀,實施作文教改,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是關鍵。對激發情感、培養興趣的認知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觀念的認識上。要把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入作文中。只有熟悉的生活中的思想和題材才是學生作文不竭的源泉。中學生盡管生活的閱歷還十分有限,但學生的愛好很廣泛,對現實生活中的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他們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外面世界的方方面面。在現實生活中,有他們所熟悉的東西、喜歡的東西,更有著許多蘊含著深刻意義的素材,如果我們教師善于鼓勵、引導和挖掘,或抓住社會熱點問題,或展示含蓄雋永的事例,或創設激動人心的情境等,都能大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他們寫作的興趣。
5.注重引導學生把握題意。引導學生把握題意和確定文章要表達的主旨,是寫好作文的又一關鍵。首先,教學生準確把握材料,引導學生首先要對局部關鍵性文字進行反復推敲。讀懂題目或者話題的真正含義。然后是準確把握寫作要求,寫作要求一般分為兩類:一是開放式要求,一是限制性要求。最后還要注意開頭點題結尾扣題。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開始,進而啟發他們發表對生活的見解和主張,即從抒寫生活到認識生活,對于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知難而進,努力探索,認真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實質,改變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面貌。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