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要:現代課程教育改革的大潮,沖擊著中學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到底如何實行語文新課改,實踐起來可以說五花八門,許多教師紛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教育思想在解放,課堂模式在創新,推動了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的做法,給語文課文教學改革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實踐,從五個不同的角度,淺談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存在的誤區以及矯正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形式化 誤區
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大潮沖擊著廣大語文教師的思想和行為,都在大張旗鼓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當然,改革沒有前人的模式可以借鑒,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過,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始終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到底如何實行新課改,實踐起來可以說五花八門,許多教師紛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教育思想在解放,課堂模式在創新,推動了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的做法,給語文課文教學改革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實踐,從五個不同的角度,淺談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存在的誤區以及矯正方法。
一、課堂教學圖熱鬧,不重視雙基訓練
好像一提課程改革,就是讓學生課堂上動起來,追求課堂氣氛熱烈,不管詩歌的學習,還是散文的學習,不管是小說教學,還是議論文教學,都讓學生分組討論,好像沒有討論這個環節、步驟,就不是新課程改革了。由于教師只專注于互動,讓學生自己朗讀、記憶,忽略了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讀課文錯字連篇,不會寫生詞,不會解釋常用的詞語,對語言的學習停留在表面,最終也不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動輒使用多媒體,用屏幕代替黑板
現在,一些語文教師一上課就使用教學課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鼠標一點擊,內容、畫面都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再配以聲、光、色,直觀形象,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大,這對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有幫助。但如果語文教師每節上課都是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每節課都在畫面、聲音的刺激下學習,時間長了,學生會感到視覺疲勞,教師由于頻繁展示課件內容,顯得疲于應付,教師和學生都會感到厭煩,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而且,學生長期在聲像的直觀教學下,容易理解,不用做長期的繁重的思維活動,學生就會變得懶于思考,就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濫用空洞的表揚,過于追求雙向交流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沿用小學教學那一套,課堂上經常進行言不由衷地表揚,內容空洞、膚淺,什么“很好!”“你很有才!”“你真聰明!”,學生回答了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都被教師大肆表揚,讓被表揚的學生的聽了,都感到很假,顯得教師很虛偽,不僅起不到應有的鼓勵、激勵作用,反而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一些教師過于追求“師生互動”“雙向交流”,在一節課上設計十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或集體回答,或個別回答,這些問題沒有什么思維能力的內涵,讓學生的回答代替自己對知識的講解、講授,看似面面俱到。在聽一位教師講授《春》這篇課文時,教師設計好多問題,讓學生通過看書回答五副畫面,學生就用書上的原文回答,把一個景色優美的春之景分析的支離破碎。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師生互動,沒有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經常分組討論,硬性合作學習
語文教師為了追求新課改的效果,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一刀切”的進行“分組討論”,搞小組合作學習,追求紅花熱鬧,不管教學內容的難度怎樣,不管有沒有值得討論的價值,都一律拿來進行“小組討論”,不僅教學重點要討論,教學難點要討論,就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也要讓學生分組討論,追求學生全員參與。討論太難的問題,一些成績差的學生就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只是做一個無用的旁觀者;而一些過于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懶得動腦,讓學生隨心所欲,喪失學習意志。有的語文教師一節課安排多次討論,一節課上學生動作頻頻,凌亂無序,整個教學過程淺嘗則止,沒有深入、系統地學習、整理,完全是形式化的教條化的簡單的內容的堆砌而已。
五、教學環節過多,教學方法雜糅
有的語文教師在四十五分鐘的一節課中,頻繁更換教學情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眼花繚亂,目不暇給。有個語文教師在教授《春》一節時,安排了過多的教學形式,時而讓學生齊聲朗讀,時而讓學生情境表演,時而讓學生配樂朗誦,整個課堂成了“鬧市”,教師時而運用投影,時而多媒體,教學方法雜糅,教學手段多樣,整個課堂成了“大雜燴”,教學過程沒有層次,環節太多讓學生難于應付,對于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把握不準,其實又是教師變相地主宰課堂,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初衷,同時,學生思考的時間、空間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中學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新授課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要實用、實效,以人為本,不要追求形式化的東西,不能為活動而活動,為討論而討論,這樣就舍本求末了。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