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旺
宣莊小學作為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老校,一直堅持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謀創新。2003年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豐南區啟動,宣莊小學作為豐南區首批課改實驗校,更是順乘課改東風,勇立教改潮頭,爭當時代教育的先鋒。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探索中,我們切實立足本校歷史實際和學生的發展要求,對本校百年的教學特色和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內容作深度開發,使學生受到百年傳統積淀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使校本課程真正成為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由此,我們敏銳地意識到,校本課程作為實現課程改革意義的關鍵性因素,它的開發是學校課程文化的一束炫爛的奇葩,必將引領學校文化建設的縱深推進。
為提升辦學內涵,結合我校百年的教學傳統,我們以“讓讀書成為師生共同的習慣”為切入點,“以博覽群書、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校本課程開發、創新發明”為載體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拓寬師生發展、學校發展之路。努力把學校建成一所洋溢濃濃愛意的心靈家園,一個健康張揚的人性公園,一個凸現人文精神的文化圣園。我們的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推進校本課程研究,彰顯傳統特色校園
我校緊緊圍繞“落實大語文思想,創建書香校園”的特色建設目標,以“國家課程補充型”和“國家課程拓展型”為開發方向,堅持在開發中使用,在使用中積累豐厚的原則,定期將這些“延伸”“拓展”材料整理成冊,積淀為校本教材。如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卜算子·詠梅》時,帶領學生搜集開發了《詞的認識》《毛澤東詩詞選編》《詠梅詩詞匯編》《毛澤東生平》等學習資料,并以課程超市形式呈現給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四年級配合《盧溝橋的獅子》的教學開發了《盧溝橋史話》《古代雕刻藝術欣賞》《七·七事變》等相關閱讀材料作為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學習。六年級學習了《統計》后,我們把課本中的“節約用水”,設計成一節校本課程,組織學生收集一些我們國家的水資源情況,收集家中浪費水的現象,并將相關數據制成統計表,通過實踐調查、計算統計,讓學生了解到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書本中的知識,而且也上了一堂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課。另外,我們的藝術組的校本課程《特色腰鼓》,通過學生讀本的自學及校本教師的系統的講解指導,全員參與,不僅增長了知識,鍛煉了體魄,還形成了我校的陽光體育運動一道靚麗風景。我們的腰鼓隊還多次參加鄉鎮和區級運動會的開幕式表演,2010年4月,還被邀參加唐山市中小學生運動會開幕式的展示,得到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
二、依托校本課程開發,營造傳統文化校園
為貫徹新課改思想和大語文教育思想,創辦書香校園,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我校根據實際情況創建了融閱讀、寫作和信息交流活動于一體的書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讀書辦報、展示才華、修煉文化底蘊的廣闊的實踐平臺。
我們還為學生準備了交流讀寫信息和嘗試實踐的陣地,也就是我們的“童星書社”,在每周的閱讀課上,我們把《中華經典誦讀》讀本作為經典校本教材,通過具體的指導閱讀、摘抄經典段落、交流讀書心得等,使學生浸潤于中華經典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我們還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期評選誦讀星、寫作星、辦報星等,激勵學生的讀寫興趣。
在校園文化環境上,我們突出傳統文化氣息,注重厚德載物、大氣沉靜的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建設包含《經典詩詞長廊》的校園文化長廊,在亭臺的立柱,我們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心靈雞湯”——內容為誠信、感恩、禮儀、尊師、重教的名人名句。我們的圖書室和閱覽室充實經典文化圖書,我們利用網絡建設電子閱覽室和中華傳統美德視頻專欄。
我們通過校園廣播設立了一天的感受經典環境,清晨經典誦讀。“名家誦讀五分鐘”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魅力,自我誦讀十分鐘,直至背誦。學生在書海漫步,浸潤在書香之中。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最是書香能致遠,濃郁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品味書香的意蘊的同時,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讀經典的書,做正直的人”,德育墻壁文化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粹,《三字經》《二十四孝》《弟子規》等圖文并茂地再現了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在行走之間,盡情享受中華美德的浸潤。
三、以讀書評價為主線,建設書香四溢校園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讀書帶給了我們無窮的樂趣。讓每個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早已成為我們教育的努力方向。在開展“書香校園”建設中,我校“著眼人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校園顯性氛圍的營造,把讀書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班級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學校中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對學生的管理工作等主要是通過班級來進行的。班級是學生在校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全的人格、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形成的主要基地。我校以創書香班級活動為突破口,扎扎實實推進書香校園的創建。
1.書香班級。學校通過讀書活動優中選優,樹立起讀書活動先進班級,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及競爭精神,推動全校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
2.書香家庭。學校以家長委員會為紐帶,向全體家長發出倡議,號召全體家長積極投身到“書香家庭”評選活動中。讀書的內容可以是詩歌、名言警句,可以是經典段落、精美散文等等。目的就是:不僅要自己讀書,而且要讓學生的父母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并以此為載體,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做出應有的、積極的貢獻。
3.建立好書交換站。學生與學生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可建立“好書交換站”,定期舉行“好書換著看”的活動。
4.讀書明星。通過讀書節的系列活動、班內開展的讀書爭星活動以及學校組織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根據平時學生閱讀、寫作表現,每學期由班主任推薦及學校評比出一定數量的讀書明星,通過他們的帶動,一個個豐滿的、具有多彩個性、生機勃勃的生命正在我們校園里快樂地生長。學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不斷增強。
5.建立讀書成長冊。每個學生都要建立一本“讀書成長冊”,將讀書活動中讀到的精彩片段、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心得體會以及每學期制定的讀書計劃書,參加讀書實踐活動的作品,獲獎情況等記錄下來。
在以創建“書香校園”為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師生讀書多了,知識也就豐富了,底蘊愈發顯得足了,這使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有了前提和基礎;同樣,通過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也能夠更好地保持師生的讀書興趣,發展讀書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推進書香校園建設。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作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培養新世紀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必須通過不斷探索,反復實踐,及時總結,合作交流,才能促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工作深入進行,才能更有效地彰顯作為一所百年名校的獨特魅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