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振榮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語文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表達交流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學應該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采取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的教學方式,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多媒體、網絡等走進了語文課堂,為語文教育打開了一片絢爛多彩的廣闊世界。
一、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手機等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和工具的優勢,將信息技術教學整合到教學環節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并逐漸形成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從而具備信息素養和語文能力,為他們將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應用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應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其利用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活潑、信息量大、知識結構新、應用廣、效率高等特點,產生用常規教學手段難以實現的效果,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
(一)利用信息技術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現代技術信息通過視聽結合聲圖并茂,動靜相宜的表現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活躍課堂氣氛,充實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將課堂教學引入一個新的情景,輕松愉快地實現教學目標。比如,在課本中出現的成語,往往包括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可以將故事制作成短小的影片,讓學生欣賞,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結晶的強烈向往,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所提供的信息資源,較之傳統教學模式單純抽象文字填灌式的教學模式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它可以超越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生動、具體與真實、形象的多維化、立體式的課文情境,為學生創設一個理想化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手、腦、眼、耳、口多種感官同時并用,大大發展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多種思維能力,有效提升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于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形象、直觀的效果,解決難點。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借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
三、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科學合理應用
對于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認識有些教師和學生存在著很多誤區,認為用直接從網上下載課件、用幻燈片、投影等多種電教媒體就是整合課,這些都是片面的觀點。我認為語文學科課程整合的關鍵是教師的教學藝術,體現在如何有效應用學科技術、信息技術、學生的研究學習素質,更好地達到語文課程學習的目標。
(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媒體技術
不要盲目地追求好看,追求很高的信息技術,而要實用,要自己最擅長的技術。目前很多教師都掌握了PPT,Flash等較高級的軟件的使用,但在制作是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準備一節課往往要花一兩個禮拜的時間甚至更長,很多教師不愿意上整合課。其實,PowerPoint,Word等軟件的使用很簡便,花的時間也很少,我們不要盲目跟風做復雜的課件,根據實際的需要,做適合自己的課件,整合適合自己使用的技術和素材,做到簡單、快捷,突出重點就行。
(二)適時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語文新課程中的一些研究性學習課題如“調查媒體對語文學科技術發展的報道”“收集并交流我國自然保護區的資料”等都是在獲取信息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個人處理信息、進行積極思考、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一些資料性較強的教學內容也可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分成幾組,分別上網搜索、收集并經過加工、整理信息,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歸納總結。這樣,學生不僅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反而從中體會到更大的樂趣,會使他們以一種積極主動地姿態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開發語文學科課程資源,開辟教學研究和交流新渠道
運用信息技術開發信息化資源,是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搜狐、百度、網易等網站的搜索引擎,搜索并下載語文學教學中需要的文字、數據、圖片、動畫、視頻等素材,通過分類、加工和制作,建立教師自己的語文教學資源庫。教師可通過學校和教研組開設自己的網站或網頁,通過設置有關語文教學方面的論壇,就教學中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展開討論。同時,通過交流和辯論,使參與活動的師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學習研究的共同體,共同享受著集體智慧的成果,從而形成教、學、研新風尚。
總之,信息技術如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走進了語文課堂,深入到了語文課改的前沿,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語文教學中帶來了用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好處,給學生以自由學習的新天地,給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和工作平臺,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斷豐富著語文教學課堂,推動著語文學科教學的現代化、信息化。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