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朝輝
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加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對知識的運用。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更要使學生獲得善于思考、勇于開拓、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提出了挑戰,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我們要由師本觀轉向生本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科學課的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特點,順應小學生好動的天性,為學生創造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讓學生在操作中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一、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動手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切智力方面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興趣是一種積極的非智力因素,是產生一切積極的認知行為、開動腦筋思考的原動力。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沒有趣味性的事物很難激起學生學的激情。要讓學生樂于動手,真正動起來,首先,要激起學生對科學課的激情與動力。我們要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下工夫。教師可以說就是學科的代言人,學生對教師的印象怎么樣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態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改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一種和諧、愉悅、融洽的師生關系,讓教師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做學生的大朋友,這樣學生更能從心理上接受教師,對科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主動地投入到實驗操作環節中來。首先,教師要俯下身來,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感受到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而是與他們站在平等位置,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恐懼與緊張心理。其次,要將微笑帶給學生。微笑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給學生一個微笑換來的是全班學生燦爛的微笑。這樣學生自然也會對科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會積極地參與到動手操作中來。
二、創造安全的心理環境,讓學生主動動手
小學生天性好動,動手能力強,但是在動手時,學生往往也會產生許多不安全的心理,因此,為學生營造安全的心理環境至關重要。學生只有置身于安全的心理環境之中,才能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動手欲望,使得思維處于最活躍狀態。相反如果學生沒有安全感,那么這種緊張與不安就會壓制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生的動手只是在機械地進行,而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著重為學生營造安全的心理環境,讓學生處于最輕松、最活躍的狀態。一方面運用激勵。教師要用各種激勵性的語言、動作等來鼓勵學生勇敢地完成實驗全過程。當學生對實驗表現出畏難情緒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真誠地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與期待,幫助學生消除緊張心理與不安情緒,獨立完成實驗。另一方面兼顧差異。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對于學生的實驗操作,我們也不能以一個標準來評判,而是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基礎來制訂不同的標準。只要學生基于自身基礎認真思考、積極參與、獨立完成就是一種進步。
三、培養學生觀察與動手能力,讓學生學會實驗
俗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動手操作,這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真正掌握學習方法。觀察是思維的門戶,只有學會觀察,才能更好地完成實驗。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培養。一是演示實驗時認真觀察。教師或學生在做演示實驗時,其他學生并不是沒有事做,就等著看實驗結果,而是要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從實驗中獲取更多的信息與數據,分析實驗結果。二是創造機會積極動手。實驗并不是教師或某些學生的特權,而是全體學生的權利,我們要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自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親自實驗中來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操作中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概念,再現發現過程,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掌握學習科學課的方法。
四、課內課外有機結合,開拓動手新天地
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實驗,尤其是一些實驗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因此,我們要將學生的操作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本著“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原則,將課內課外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學習空間引向寬廣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享有更多實驗的時間與機會。除了要讓學生利用好教材所配備的實驗器材,還要發動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來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操作富有寬廣的想象空間,學生可以結合所學來選擇與創造各種器材,這樣的實驗操作更加富有個性化特點,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與認可,提高學生教學參與度,使學生全程主動參與。在實驗中加強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并靈活地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
總之,科學課具有相對的抽象性與枯燥性,采用動手學的方式,順應了學生的天性,遵循了學科特征,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玩中學,學中用,這比起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做學生看的被動教學模式更加富有成效,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參與度更高,更利于學生學會探究,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