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墩
新課改下對各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關注知識的獲取,更重視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有效教學理念。這是各學科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與目標。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主動探究,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學會學習。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運用啟發式教學,為學生構建開放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展開積極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在探究過程中增強探究意識、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讓學生學會發現,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會自主學習。那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實現有效教學呢?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營造樂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
興趣是一種非常活躍、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智力活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激起學生對化學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展開主動的思考與積極的探究,從而為有效教學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枯燥講述,要為學生營造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以激起學生內心求知的火焰,促進學生展開主動而快樂的學習。
1.將微笑帶給學生。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權威,占有絕對的地位,往往不茍言笑,整節課都板著臉,認為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權威,才能體現教師的威嚴,學生才能乖乖地聽教師的話,將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全部記住。這樣的教學枯燥無味,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與教學效果的提高。教學是一個知識互動、情感溝通與心靈互動的過程。如果毫無感情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只會加重學生的情感負擔,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枯燥與繁重,而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我們要將微笑帶給學生,用微笑來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用微笑來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將這種積極的情感轉移到化學學科學習上來。
2.注入現代時尚元素。初中生所生活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而多元的科技時代,我們的化學教學也不能只是局限于黑板、粉筆與教材,而是要將教學與生活、與社會結合起來,引入現代時尚元素,體現出教學的趣味性與時代性,這樣才能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與需求,使得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學習的激情與動力。
例如,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學,電子白板以圖文聲像來傳遞信息,具有強大的綜合分析功能、展現能力,將枯燥抽象的化學知識寓于各種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中,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
又如,建立虛擬實驗室,這樣我們就可以用實驗來做各種實驗,尤其是那些實驗室所不能完成的、存在安全隱患的實驗。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學有方法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也。光有學習的激情,那只是向有效教學邁出了第一步,而要取得真正的有效教學,就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來激發學生好奇心,誘發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積極探究,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由被動接收到主動構建,由會學到學會,這樣才能成為有效教學。
1.創設生活情境。化學學科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一切化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又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化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從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從生活中收集化學素材,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呈現問題,更能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這樣更能夠讓學生真正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用所學來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關系,這正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增強學生應用意識、提高學生運用能力的重要契機。
2.創設實驗情境。實驗在化學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驗既是人類研究化學學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時也是我們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方法。我們要重視實驗教學,將實驗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充分運用演示實驗來呈現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以更大的學習熱情與動力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同時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究性實驗,讓學生結合所學來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操作,記錄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現象,在探究中開發智力,挖掘潛能,使學生在用實驗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實驗中不斷提高實驗技能,學會實驗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地掌握學習方法。
總之,有效教學是廣大化學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從全面著手,用先進的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頭腦,營造愉悅氛圍,構建開放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法,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