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坤
金傳富老師說:“我個人認為,在開展現代文學作品的教學之時,從總體上講還是不要過于講究文體的劃分為好。”如果不“過于講究文體的劃分”,我們如何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所有學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學內容,是有效課堂的首要特質。如何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我認為應該以課標為教學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以學情分析為依據,以教師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為基點。
1.新課標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各級考試的依據。參加各級各類說課、評課活動,分析不同省市的各級考試,會發現不管講哪篇課文,考試題怎么變,都在新課標的精神下進行。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其文學教學方面規定:“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感情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有益的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遍喿x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我們日常的教學以及對學生的測試評價,正是從在這些方面進行的,“課程目標”是一切教學行為的最終歸依,那么它也應該是確定現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的指南。確定“文學教學內容”,教師必須要有“課程目標”意識。
2.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包括不同的學科領域,語文素養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是體現一個人內在氣質的重要要素。它包括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及各種文化信息的積累、思維潛能的開發和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葉圣陶先生說:“在國文課內,要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初學者還沒有素養,一時無從著手;全仗教師給他們暗示與淺明的指導,漸漸引他們入門。”在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我們指導學生讀書,要求學生準確掌握詞句,感受語言的魅力;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文意,恰當概括要點,深刻地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理解藝術特點,提高審美情趣等等教學活動,最終目的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3.“學生意識”是我們在確定“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時不可或缺的原則。因為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生活閱歷不同,對社會人生的認識理解程度不同,他們的語文能力也不同,我們應該“以學定教”。即通過教師對學生水平的具體了解分析,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分析出需要教什么。具體到每一節課,我們在確定這節課的“文學作品教學內容”時,就要考慮學生閱讀這一篇作品具體需要讀什么。
以本人教授《春》為例,《春》文質兼美,是學生積累知識,錘煉語感,培養鑒賞能力的最好范本。但自就近入學之后,我校生源質量嚴重下滑,很多學生在讀音、字詞上還存在問題,在鑒賞方面能力更是達不到。針對這一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從字詞入手,引導學生準確掌握詞語,在此基礎上結合語境體會用詞之妙,感受語言的魅力,進而理解藝術特點,提高審美情趣。
王榮生教授認為教學內容的確定依據之一就是學情。有人把學生課堂接受知識的情況用“往瓶子里倒水”來比喻,其實,決定瓶子能接到多少水的關鍵因素是瓶口的大小,而不是倒水量的大小。學生的“瓶口”(即接受能力)只能接那么多水,而你卻傾盆大雨般地傾倒,結果只能是大部分水都倒到瓶子外面去了。因此,現代文學作品教學內容的確定必須從學情出發,嚴格遵循中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中學生的閱讀期待。
4.發掘教材文本資源構成的教學內容,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基礎和前提。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需要語文教師去引領。因此,教師正確解讀文本,也是確定現代文學作品教學內容的前提。
《孔乙己》是現代文學作品的名篇,學生對人物的理解難度較大,學生初讀課文只感到孔乙己的可笑,對他的可憐、可悲并沒有很深的感觸,要理解這個人物必須要了解孔乙己生活的時代,所以在教授之前我反復研讀,查找資料,從文本當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確定將環境描寫作為本課的重點、難點,并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描寫,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過程,不同于普通讀者的閱讀。只有準確地解讀文本,教師才能知道該教什么,學生該學什么;只有深入地解讀文本,教師才能決定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只有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才能理清教學文本的思路與結構,因此,語文教師能否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直接影響到現代文學作品課堂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要解決如何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的問題,還必須尊重語文學科的性質特征,只要在尊重語文學科的性質特征的基礎上,堅持以課標為教學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以學情分析為依據,以教師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為基點,必定能讓每一篇各具特色的現代文學作品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彰顯它們的個性魅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