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禮
新世紀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所需要的也不再只是知識的固守者,而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新時代各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作為中職院校,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大多會直接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這對學生的能力需求更高。我們要摒棄傳統的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要為學生提供條件創造機會,讓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以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這是廣大語文教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長期的實踐與探索,對此主要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創新動機
正如布魯納所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那么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消極情緒滋生,會扼制學生的個性與思維,處于學習的低谷,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濃厚的興趣,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學中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才能始終處于學習與思維的最佳狀態,此時學生的情感最積極、思維最活躍,才能不斷產生新觀點、新看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一是發揮教師本身的魅力。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不喜歡教師,又怎么會喜歡上他所任教的學科呢?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教學中的嚴師形象,要成為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認可,這樣學生便會將對教師的喜愛轉移到他所任教的語文學科上來。二是展現語文學科的魅力。我們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用多種方式呈現教學信息,如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圖文聲像效果來將學生帶入一個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無窮魅力。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不是枯燥的寫與背,而是有著優美的意境、鮮明的人物、真摯的情感,從而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開端、發現與創新的基石。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根本就沒有思考與消化的時間與機會,只是在機械地接收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學生對這些知識也只是處于記憶狀態,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不能靈活地運用于問題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自然也無從談起。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要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自參與的機會,以問題來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在探究中達到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1.問題情境生活化。語文學科與現實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加強生活與教學的關系,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這是語文新課改的重要理念。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對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教學中只有將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真實地再現生活、體驗生活、回歸生活,學生才能將文本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才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欲,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從而達到對文本的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
2.問題情境形象化。多媒體是一種現工化教學手段,以圖文聲像來展現教學信息,采用多媒體來呈現問題,既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取大量感性信息,從而推動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通過學生對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來完成問題的探究。在表象與本質間建立聯系,更能夠讓學生突破文字的限制,擺脫固有思維的束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增強學生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是疑問。教師提問學生解決,只是為學生走進科學的大門指明了方向,而真正要讓學生走進科學探究的大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提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增強學生的質疑意識,要鼓勵學生跳出教材與教參的條框限制,鼓勵學生勇于質疑,敢于挑戰,善于質疑,要將學習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勇于挑戰教師與教材的權威,敢于發表不同見解。這些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契機。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以所謂的標準答案、正確答案來限定學生的思維與思想,而是要深入貫穿新課改所倡導的個性化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讓學生大膽地將自己的獨特看法發表出來。一是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敢說。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活動,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問題時敢于提出。逐漸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這自然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二是制造各種機會。學生受自身文化基礎與生活閱歷的限制,在思考問題時難免不周到,會浮于表面或是理解錯誤,不知如何提問等等。教師要做好啟發與誘導工作,為學生的思考指明方向,讓學生找準切入口,能夠真正將文本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
三、實施多元評價機制,提升學生創新動力
評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評價科學得當,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取成就感,從而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學習動機。相反如果評價不合理,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喪失學習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客觀而精當的評價,以評價為動力激起學生更強烈的創新動機。評價要以激勵為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長處,給予學生及時而必要的肯定與表揚。要善于對學生進行縱向比較,比如,有的學生被動參與、課上不發言、不提問,現在積極參與了,雖然提出的問題價值不大,回答問題并不是很準確,但這對于學生本身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因此,在評價時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制訂不同的評價標準,讓全體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這樣學生會以更大的興趣與熱情來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更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我們要勇于實踐、勤于探索、善于總結,從多個方面入手改革傳統教學觀念與方法,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激起學生主動創新的意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