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興
摘要:本文從了解學生因材施教開始分析,闡述了在音樂學習中要讓學生了解創作背景、理解學習鋼琴的意義兩個問題,之后解讀了《合唱交響曲》的學習與鑒賞步驟,管窺蠡測,都是教學實踐中的體悟,敬請同仁匡誤扶正。
關鍵詞:鋼琴教學 因材施教 創作背景 人文內涵 《合唱交響曲》
一、對學生因材施教
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能力及學習情況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從小時候就開始接觸鋼琴,演奏技術已經爐火純青,對他們只要略加點撥,就能夠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這樣的學生寥寥無幾,很多學生對鋼琴接觸較少,缺乏基本功,甚至一無所知。但就整體而言,學生正處于學習的階段,對音樂的認知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彈奏能力,具有較強的音樂審美水平。更為可喜的是,極個別的學生有超強的音樂天賦,頗有發展前途。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
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能觸發學生的靈魂。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資助人梅克夫人破產,柴可夫斯基精神幾近崩潰,柴可夫斯基對于死亡早有覺悟,偉大的作曲家感到自己日薄西山,來日無多,首演第六交響曲《悲愴》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的家中逝世,享年53歲,對一位名震寰宇的音樂家來說,可以說是英年早逝,第六交響曲《悲愴》等于是他寫給自己的安魂曲,一般而言,學生聞之對此都若有所思,增加了學生對鋼琴學習的積極性。
三、理解學習鋼琴的意義
1.改變人生態度。音樂是心之弦歌,是智慧之所在,可以清洗靈魂,陶冶性情;能跨越國界,感染精神。通過對音樂的學習,通過對鋼琴的彈奏,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養成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能夠樹立健康的人生觀,能夠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
2.培養高尚情操。音樂能激發情感,讓生命多姿多彩;通過感受音樂,音樂作品的音響浸入心懷,音樂的情緒層層傳遞,學生感受到人文內涵,增添了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在審美、評價的過程當中,體驗到了真善美,對高尚的情操有一定的培養。
3.增強能力。音樂是開放的藝術,在演奏和欣賞的過程當中,通過交際,增強了對藝術的熱愛,感受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情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第九交響曲的教學與欣賞
第九交響曲,又名《合唱交響曲》,構思廣闊,壯麗神奇,是天才巨匠貝多芬在1823年完成。自問世以來,即盛譽樂壇,震撼人心,常演不衰,風靡至今。第九交響曲代表著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其藝術魅力超越了時空,它是全世界的財富,堪稱不朽和永恒。教學中,引領學生層層遞進,深入其中,感受其偉大。
第九交響曲的四個樂章
1.第一樂章。速度均勻,莊重嚴謹,氣勢宏大;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始而低沉,隨之有力,最后排山倒海,它向聽眾表達了斗爭的艱辛,過程的曲折。
2.第二樂章。活潑快板起調,一反傳統,d小調,3/4拍,詼諧曲式龐大新奇,主題鮮明,節奏明朗,動力十足,昭示光明在前、陰云難在、陽光欲照,和諧而具有舞蹈性。
3.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變奏曲式,旋律和緩,靜謐合和,安詳柔美,思想奧博,哲理深邃,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
4.第四樂章。這是第九交響曲的核心所在,急板,D大調,4/4拍,為序奏加人聲兩部分組成,人聲之前,樂曲備感折磨,飽受痛之蹂躪、苦之摧殘,既有追憶,又復感慨,駭浪驚濤,動魂奪魄。
綜上所述,鋼琴教學要讓學生明了其價值和意義,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以便學習具有持久性。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學習鋼琴的喜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給他們增加表演和比賽的實踐機會,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他們對音樂愛不釋手,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增強其音樂素養。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