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優化教學結構是新課標下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手段與以黑板粉筆為代表的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優勢,在教學改革中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將語文教學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局面,在教學媒介上將黑板白字變成了多彩的屏幕,以圖文聲像來傳遞信息。在教學內容上實現了以教材為中心的多種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使得教學與生活接軌、與社會同步,更具時代性。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多媒體的運用也由最初的盲目熱衷轉為現在的科學運用。現對多媒體的運用的基本原則論述如下。
一、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統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重要動力。多媒體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手段。多媒體具有強烈的視聽效果,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規律,以圖文聲像來傳遞信息,帶給學生的是多種感官刺激,實現了視聽的結合,更能效吸引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精力,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來激發學生興趣,這無可厚非。但許多教師在運用時過于重視多媒體的趣味性,而忽視本身的知識性與實用性,多媒體過于華麗,圖片、視頻輪番放,確實吸引著學生的眼球,將學生的視線完全集中在多媒體上,但是由于多媒體本身知識性不強,也就是說與教學內容關聯不大,而無法實現學生注意力與思維的順利轉移。表面看起來學生熱情高漲、課堂教學異常活躍,但這只是表面,學生的興趣只是針對那些生動直觀的圖片、優美動聽的音樂,而這些外在表現形式與教學內容關聯不大,學生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并未產生關注,這樣反而失去了運用多媒體的初衷。故而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充分考慮到自身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統一,要在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與激發學生興趣點找準結合點,寓知識性、思想性與形象性、趣味性于一體,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更大的關注,從而引起學生的主動探究,順利地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主體性與主導性的統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成為組織者、指導者,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在多媒體的運用中也要充分體現這一理念,要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而在運用中許多教師受課件牽制,成為課件的播放者,學生成為欣賞者,淪為課件的奴隸。一切為多媒體為中心來展開,師生雙方的活動讓步于多媒體,甚至為了更好地運用多媒體,用多媒體來代替了學生的閱讀、思考,代替了師生間的知識互動與情感交流。這樣的課堂教學雖然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卻不能稱為現代化教學,依舊是“穿新鞋走老路”。我們要認識到多媒體與教、學的關系,學生是學習的中心與主體,教師的教要讓步于學生的學,多媒體是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的,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師生雙方的互動學習。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不要走向幕后成為課件的操作者,師生都要從幕后走向幕前,在利用多媒體動態性與交互性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閱讀與思考、進行交流與討論,讓師生雙方擁有更多目光交流、情感交流的機會,以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教師與學生一起展開積極的互動學習,在互動中完成探究過程,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三、預設性與生成性的統一
課件是提前制作好的,這和紙制的教案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課前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提前預想。但我們所面對的不是機器,而是鮮活的生命,他們有著許多獨特的想法與見解,在具體的教學中學生也會對教學作出許多我們所意想不到的情況,如何處理課件預設與突發情況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然而許多教師為了追求課件的完美性,過于重視預設,忽視生成,機械地執行課件,而無視學生的消化與掌握情況。這樣只會扼殺學生的個性,抹殺學生的靈感,使得學生只知道接受,而不敢質疑、不敢提問。新課程改革倡導課堂的動態生成性。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不是按部就班地進行課件的講述,而是要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不僅要重視學生的不同見解,而且還要加強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與問題意識,要讓學生敢于提出更多不同于教材的見解,這正是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處理好課件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要知道預設與生成并不是一對矛盾體,相反二者是有機結合體。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延續。我們要在做好課堂預設的基礎上重視課堂生成,使整個課堂教學處于不斷的動態生成中。預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基本情況,預想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在具體的執行中更要學會根據學生的反映來靈活地調整課件,學會對課件進行二次創作,必要時甚至可以放棄課件,利用突發情況使之成為新活動的生長點,這樣的課件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成為推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總之,我們要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多媒體,既要看到多媒體的優勢,又要看到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將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于多媒體教學實踐中,使多媒體教學真正成為一種有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