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長林
服務是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第一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一定要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滿意,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如何演繹好“服務者”的角色呢?我覺得要用好五種方式。
一、引導
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也許就能帶給別人傷害。在狹隘的當地人眼里,客居的人被稱作“侉子”。也許這只是個善意的玩笑,但被叫者憨厚的笑容里掩飾不住內心的失落。
我們班就有幾個外地小孩。上課時,他們膽怯地舉起了小手,可一開口即招來哄堂大笑,從此他們便不敢舉手了。課后他們常為了維護自尊與別人爭吵,希望摘掉“小侉子”這頂帶有侮辱性的帽子,可結局是他們更加自閉,心理壓抑。在一次家訪中,我真切感受到“侉子”對一位外鄉人的傷害。有一名學生A,自尊、自強,媽媽非常關心他的學習,常到學校了解情況。可上到五年級時,他再也不讓媽媽到學校來,也不告訴媽媽自己的班級。為什么?他的媽媽是外地人,一開口同學們知道了,會笑話他。孩子的理由像針一樣刺痛了母親的心。言談中,善良的媽媽委屈地哭了。此時,我的內心感慨萬千:外鄉人立足就這么難嗎?
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提高他們的認識,要引導學生知道方言是我國語言藝術的瑰寶,外鄉人來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家鄉,我們應敬重他們。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教育不單是單純地培養會學習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鼓勵
班級有一名外地轉進的學生,朗讀水平欠缺,從不敢主動當眾朗讀。有一次,機會輪到了她,可她扭捏了好一會,臉上布滿了緊張和遲疑,我發現后鼓勵道:“小時候我也特別怕站起來讀書,擔心讀錯了被同學們笑話。有一次在老師鼓勵下壯膽朗讀,雖不夠流利,但卻得到了全班鼓勵的掌聲,從此我擁有了自信。”接著我看到她表情不再那么緊張,小聲讀了起來,讀完,教室里自發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在學習生活中,學生有時付出了努力,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面對老師熱切的眼光,他失落而不安,“我又失敗了……”此時,教師應真誠地對待學生,“像你這樣大時,我也失敗過。”這樣的話讓學生覺得放松,受到鼓舞。作為教師,不應以完美無缺的標準要求學生,以同樣的失敗者姿態與學生達到心靈的共鳴,再分析學生失敗的原因,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勸誡
“犯錯”是學生的權利,教師在提醒學生注意時,不要什么都講,否則不管多么正確的意見,學生也不會很好地聽從。這時,一開始要講:“我只和你談一件事。”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輕松。只講一件事,太好了,很快就會結束了。這樣學生就樂于接受教師的意見。如確實還有其他事要講,可作為附加要求提出來,不過得征求學生的意見,讓他感覺自己是主動的,是被尊重的。在課堂上,如果發現學生走神,教師要善于用眼神去勸誡學生,師生的情感在目光中相融,激勵學生更加努力。一次,一名同學偷偷在桌下看動漫,我發現后并沒有當堂呵斥,而是輕輕走到學生桌前,學生察覺到了,藏起動漫慌忙中抬起頭來,而我只是給了他一個會意的眼神和淺淺的笑,學生在羞愧中坐直了身子,一切歸于平靜。
四、信任
一個受人尊敬的醫生,拿出類似藥片的東西給他的頭痛患者時,告訴他是有效的鎮痛藥,并讓他服下,有時能一下治好他的頭痛。其實,信任能激發人們內心巨大的潛能,在學習上也一樣。當你對暫時后進生施以信任,并在全班同學面前宣布本學期他成績肯定會上去,往往被選中的學生潛能就會被激發,成績會有較大提高。我班有一學生小B,早說他學習習慣差,上課常開小差,他自己也有點自暴自棄。有一次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小B其實是個挺聰明的孩子,只要他用心學習,老師相信他一定能取得好成績,不信的話老師可以和你們打賭……”聽慣了批評的他沒有想到老師如此信任他,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發現他一點一點在改變,一點一點在進步。
五、表揚
誰都知道,贊揚是很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廉價的贊揚往往使學生產生不信任感。如何使贊揚語言具有真實感和催人奮進的味道?我認為,表揚時不妨先指出一些學生的缺點,也就是以缺點為媒介,達到真心表揚的目的。另外,表揚的話不要東一點,西一點,要集中一點以增加真實感。如果可能,可以從其他學生中去印證,第三者的話學生往往更可信。比如有次,我故意在第三者面前表揚同學C,說他最近上課認真聽講,進步很大,老師對他很有信心。表揚的話很快傳到學生C那,他沒想到老師會如此肯定他,后來發現他變了,變得積極、自信了。
我想,教師如果能如此演繹好“服務者”的角色,收獲的將是教育的高效和師生的和諧。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陳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