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內容摘要】課堂教學評價是課程實施中一個重要環節。它為學生創造機會,展示自己的進步與能力。本文針對目前課堂即時評價中的種種弊端提出了有效的評價方式和策略,讓課堂即時評價成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信息技術 即時評價語言 有效性
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評價中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方法、過程、效果等方面進行的即興點評。它就像車前的馬、線上的針,對調控教學,激勵學生起到及時調節與導向的作用,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有效的評價語言,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課堂帶來生機活力,提高效能。它似流星劃過夜空,雖短暫,卻光彩奪目。
一、現狀掃描
長期以來,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即時評價存在很多普遍性的癥結。
1.目標意識缺失,評價發散化
不同教學階段有不同教學目標,現實中,很多教師的評價語言沒有很好地圍繞階段目標展開,使得評價發散化。
2.人文關懷缺失,評價機械化
以下是一堂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片斷:
師:剛剛四位同學沒有一位完成,下面再請一位同學來演示一下。
學生甲上來演示,中間有些操作是在同學的提示下完成的。
師:你的操作很好,可以打100 分,不過有些操作是在同學的提示下才完成的,所以要扣掉你5分。
這時我在學生臉上看到了失望之情。
信息技術課堂包括兩條線:技術線與思想線。教師總是“重技術輕思想”,教學設計和目標都是圍繞“掌握更多技能”來進行,忽略了教學的本質——學生的成長。
3.評價認識缺失,評價隨意化
在課堂上常聽到學生說:“在圖片上按兩下。”“按一下‘叉叉。”“點那個‘小三角。”
教師為了追求語言的通俗易懂,面對學生使用一些不規范的語言時,常常予以默許。這不僅失去了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嚴謹性,甚至會引起錯誤理解。
4.個體意識缺失,評價一元化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學科,面對學生紛繁復雜的回答,操作正確與否成了單一的預設評價,而忽略學生其他方面的表現,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評價一元化。
二、教學評價語言的有效實施策略
(一)與“教學目標”和諧,切中肯綮
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必須切中要害,具體而明確,絕不可以含糊其辭。
1.評價語言具有引導性
課堂上,我們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時,很容易出現泛泛而談的現象。此時,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巧妙地點撥、引導學生。下面是筆者作品評價課教學實踐片斷:
師:下面來看這位同學的作品。大家覺得如何?
生1:不好。
師:能說的具體點嗎?
生1:他的冷色調用的太多了,只有一個地方用了暖色調。
師:恰當地運用對比色,不僅能增強圖像的活躍性,還可以突出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情感及重點。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觀點。
生2:他用的字體很特別,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師:是啊,文字的大小、字型、顏色都可以美化圖像。
生3:我覺得圖像有些歪斜,主題不突出。調整和裁切一下更好。
師:很好,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有一個鮮明而突出的主題。
生4:拼接痕跡很明顯,最好能使用“羽化”消除它。
師:“羽化”不僅能消除拼接的痕跡,還能增添朦朧感。
這節課上,教師教學評價緊緊圍繞“作品評價標準”這一目標,從抽象追問到具體,有效引導學生學會評價作品。
2.評價語言能承上啟下,架構橋梁
一句好的評價語在激勵學生的同時,要能進一步打開他們的思路,激發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既是上一教學環節的完美結局,又是下一教學環節強有力的前奏,成為兩個環節間不著痕跡的過渡。如筆者實踐的《魅力之聲》中的課堂片斷:
通過音頻加工軟件的初步學習,學生已經把自己朗讀的詩歌錄進了電腦里,但這些音頻文件錄制的并不完美,針對這一環節,筆者是這樣處理的:
師:同學們都很厲害,將自己的詩歌錄進了電腦,不過再聽聽看,我們在表現詩歌的意境上……
生:(異口同聲)不好
師:是啊,那你們希望怎樣來美化它呢?
生1:這首詩帶給我的畫面是很美的,我希望我能夠抑揚頓挫去表現這種情感。
生2:很多雜音,想去除它。
生3:給它加上我喜歡的背景音樂應該不錯……
“同學們都很厲害,將自己的詩歌錄進了電腦,不過再聽聽看,我們在表現詩歌的意境上……”這句評價語連接得非常自然。既是對學生前階段學習的肯定,又順勢提出本課教學目標“音頻加工”,此時,學生探究的欲望也真正被燃燒起來。
(二)與“人文關懷”和諧,關注情感
課堂即時評價起點低、目標小、評價頻繁、反饋及時,學生感興趣也易接受。積極的情感能使課堂教學充滿人文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在第一個教學片斷中,換一種評價方式呢?在這位同學演示了所有操作之后,老師對他說:“你真棒!雖然是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才做的這么好,但你通過自己的思考,對其他同學的意見進行了綜合,取長補短,達到了最佳效果。”那么我想,這位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100分了,更重要的是他獲得了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對于周圍提供幫助的同學來說也是一種肯定——我為他人的成功做出了貢獻。
(三)與“專業術語”和諧,科學規范
信息技術是專業性的課程。在課堂上,當學生使用一些不規范的描述性語言回答問題或解釋相關操作時,教師要準確使用計算機學科中的概念、專有名詞和操作方法來及時評價,適時、規范、嚴謹,只有當評價語言與“專業術語”相和諧時,評價才會科學規范。
(四)與“主體對象”和諧,細微創新
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由于學生存在著不同的個性差異和心理特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顯得至關重要。
1.根據年齡特點進行個性評價
每個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特點,教師在評價時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一堂小學信息技術課上,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的膽小鬼打倒,舉起手來了!”如此具有童趣的評價語,學生應該是愛聽、百聽不厭的。
2.從細微處入手,客觀評價
在課堂上,我們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在評價時要從學生細小的動作、回答中判斷出學生的思維動向,客觀評價。這樣學生才能在了解自己優點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就如筆者實踐的《窮舉法》的課堂片斷:
師:我們怎么來解決這個“雞兔同籠”問題?
生1:列方程組求出雞和兔的數量。
師:很好,用到了前幾堂課的《解析法》。有沒有新方法?
生2:用兩重循環,分別將雞和兔可能的數目組合列舉出來用條件檢驗。
師:這是今天所學的《窮舉法》的體現。
生3:用一重循環就可以了,可以根據雞的可能數目先算出兔的數目。
師:這位同學很善于思考,在“窮舉法”的基礎上結合“解析法”,對算法進行了優化。
有效的課堂評價著墨不多,卻使課堂生機盎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評價,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那么,讓我們在每一堂課中,善于傾聽,善于捕捉,慎重的、精心的設計好這“三言兩語”,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吉慶.《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2003年8月.
[2] 李敏.《教學語言運用方法》,2003年8月.
[3] 崔允漷、夏雪梅. 試論基于課程標準和學業成就評價,《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期.
[4] 劉志軍. 課程評價的現狀、問題與展望,《課程 教材 教法》,2007年第1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