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識字量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學習課文時,要想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深刻道理,閱讀無疑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徑。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情節簡單,文字鮮活,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典之作。
在景色宜人、空氣清新的森林里,一家人賞花聊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演繹了一出動人的戲:媽媽把雨衣遞給托利亞,托利亞又把雨衣遞給了莎紗,這雨衣就是一份關愛,這關愛傳遞到每一個人的心里。弱小的莎沙看到薔薇花被大雨打掉了兩片花瓣,便心疼地掀起雨衣,輕輕地遮在粉紅色的薔薇花上。莎沙學會了保護弱小者,他再也不是最弱小的了,因為他可以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從課文中我們能感受到,愛是一條無形的絲帶,把我們每個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于是我們互相關心著、愛護著。
這篇課文較長,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這一道理。如何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去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和文中蘊含著的深刻道理呢?經過反復思考,我覺得應從閱讀著手,讓學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閱讀實踐中,自悟自得。我反復研讀著課文,發現課文中有兩處描寫野薔薇的句子,如果把這兩個句子串起來,把長文讀短,這將是一次全新的閱讀嘗試。帶著這份欣喜,我繼續尋找切入點,終于構建了利用填空“( )的野薔薇”以點帶面的教學模式。
教學中,我先從課題入手:“‘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薩沙帶著自信、堅強和自豪說的一句話,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誰是最弱小的呢?”好的開頭已是成功的一半,由質疑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閱讀興趣,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學生們認真地讀著課文,尋找答案。
一遍初讀課文后,學生很容易就找出野薔薇是最弱小的,待學生回答后,我便出示填空“( )的野薔薇”,讓學生填寫,積累學生的詞匯。當學生填寫出了“粉紅色”“美麗”“漂亮”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中第一次出現野薔薇的句子“原來有一叢野薔薇,被鈴蘭花簇擁著,開出了第一朵粉紅色的花。帶著露珠的花朵隨風舞動,芬芳撲鼻。”。用句子中的詞語完成填空,學生很快又填出了“芬芳撲鼻”“隨風舞動”“帶著露珠”“被鈴蘭花簇擁”等詞語。
我順勢又引導學生:寫話時,可以用上表示顏色、味道、動態的詞語,使事物更加具體、形象、生動,我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學生進一步深入地學習課文:“再動動腦筋,結合課文,想想這里的( )還可以填寫哪些詞呢?”再引導學生讀讀課文中第二次描寫薔薇花的句子“大雨已經打掉了兩片薔薇花瓣,花兒無力地垂著頭,顯得更加嬌嫩。”學生們又迅速找出了“嬌嫩”“弱小”等詞語。我適時小結到:經歷風雨之后的野薔薇,顯得弱小而無助,所以說是“弱小的野薔薇”“嬌嫩的野薔薇”。接著我又緊追不舍,問道:( )還可以填什么詞?只見學生們一個個眨著靈動的小眼睛,努力的思考著,忽然,一個聰明的孩子舉起了小手:“(幸運)的野薔薇”,并說出了他的理由:“因為薩沙用雨衣為野薔薇遮住了大雨,它沒有被淋壞,所以它很幸運。”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起掌來。“你的回答讓老師也想起一個詞來”,跟著我填寫了“幸福”一詞,并總結到:“幸福的野薔薇!當它最孤助無援時得到了別人的幫助,難道不是幸福的嗎?被別人關愛是幸福的,幫助別人更幸福。課文中誰更幸福?”“薩沙。”學生齊聲回答到。“那是因為薩沙保護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薔薇。”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搶答道。
一個勇敢、善良、懂得保護弱小的好孩子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了。
就這樣,我抓住了“( )的野薔薇”這條紅線,串聯起課文里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把長文讀短,一步一步深入學習。反復誦讀精彩詞句,逐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蘊含深刻道理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積累,自己也嘗到了以點帶面、長文短教的樂趣。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第十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