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一種教育。本文針對美育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偏差,研究如何將美育滲透于教學活動中,力求走出一條美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的探索之路。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實踐;美育;教師
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一種教育,“是一種對人的全面教育,是為實現崇高的理想、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特殊教育”。[1]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教學實踐與審美行為息息相關。作為審美教學的前沿,藝術設計專業本該將美育理論自然融入教學實踐中,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國內不少高校在藝術設計教學活動中存在著美育缺失與美育偏差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結合課題組成員的美育教學實踐經驗,研究如何將美育滲透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活動中,力求走出一條美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的探索之路。
1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美育脫節的問題
(1)教學思想的認知錯位。很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對教學和美育的關系不甚清晰,存在認知誤區,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無美育意識。他們將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分數、就業率掛鉤,簡單地將高分、好的就業崗位當作衡量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忽視審美人格的培養,直接反映在專業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即過分夸大技能的作用,作業的評分標準主要是看手繪表現、電腦制圖或模型制作的效果等技能表現,授課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傳達著“只要技術好就是學得好”、“只要技能高畢業就不愁沒個好工作”的觀點。二是美育概念模糊。有些教師自身審美素質不高,把美育與藝術教育的概念混為一談,忽略兩者的區別,認為藝術教育即美育。他們的誤解影響到教學實踐,對學生的審美觀的生成產生了負面影響。例如,有些學生存在審美偏差,分不清美丑,誤將流行當成美,指丑為美;有些學生設計作品非原創,到處都是拼貼別人作品的痕跡,卻自認為是后現代的美;有些學生作品低俗無趣,卻自以為是先鋒前衛。三是美育層次偏低。很多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設計中的形式美感,雖然對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鑒別美、創造美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對人格的培養無任何價值,從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終極目標看,尚屬于淺層次的審美教育。
(2)美育理論背離教學實踐。20世紀初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從育人的目的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與此一致,教學實踐應貫徹以情動人、陶冶學生性情的培養方式,但很多時候卻是美育理論卻背離教學實踐,教師并未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而是照本宣科,硬邦邦地講理論講概念,教師講得很疲憊,學生卻沒興趣聽,整個課堂死氣沉沉的,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教與學都是變成一種煎熬。有些教師情感培養不到位,教學過程中缺乏與學生的溝通,雖顧及學生的情緒,但教學成效依然不理想。有些藝術設計專業的課堂會看到這樣的畫面:某教師在講臺上慷慨激昂地講著什么,沉醉在作品的美感世界不可自拔,臺下學生埋頭做著自己的事情,偶爾抬頭看下老師,眼神迷茫,講臺好像一道鴻溝橫貫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眼中美的事物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美感效應并未發生。從根本上說,以上各種情況都是漠視情感教育,忽視個體人格健全、情感和諧培養的表現。可見,教學實踐若脫離了人的需求與發展,脫離了人的心理活動情緒,便難以做到入情、入理、入心,離開情感的教育無從談起。
(3)美育偏離德育。著名的美學大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賦予學生的認識和創造活動以及他在多種活動的精神需求的發展和滿足以特定方向的審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長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領域,審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兒童和青少年審美和道德標準的形成,必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2]我國傳統文化中也倡導“大善大美”、“寓善于美 ”,美與善是聯系在一起的,偏離德育的美育是有缺憾的美育。在高校藝術設計的教學活動中,美育應該“與智育相輔而行”,互為補充,通過審美教育傳播正能量,進而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人的審美態度、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直接影響到人生追求。但是,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我們看到的是有些教師純粹地談美感,談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極少涉及倫理道德。例如,土豪金流行之時,產品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等領域中都充斥著亮眼的金色,很多學生視其為美,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高頻率地使用。教師講評學生作品時,一般會強調單一色彩本身無所謂美丑,重要的是看如何搭配,甚少提及土豪金背后隱喻的享樂主義和拜金思想。有些教師打著尊重學生個性自由的幌子,對學生消極的價值取向和扭曲的人生追求視而不見,這種“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心理尚不成熟的學生錯誤的信號,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完善起到了消極的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推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改變教師頑固的認知,增強他們的美育意識,讓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美育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美育教學實踐,促進教育教學自身的發展和創新,真正達成“教書育人”的目的。
2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美育結合的舉措
(1)尊重學生,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美育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不同時代、不同專業之間的學生之間存在差異。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特殊性,他們大都有這樣的特點:思維活躍,頭腦靈活,個性突出,有自己的主張,喜歡表現自我,喜歡被人關注,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對高科技較為敏感,推崇時尚流行另類的美,思想不成熟,容易沖動,討厭被人說教,討厭被約束,不喜歡按部就班,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師生關系比較排斥。此外,他們的文化基礎薄弱,文化素質偏低,不喜歡思考,依賴性強。我曾經問過學生:“為什么不讀書?”學生回答:“因為老師會講。”通過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特點的分析,掌握了學生腦海里在想什么,他們尋找什么,他們需要什么。根據這些特點,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己教學思想,調整教學模式,從審美方面入手,借美育突破師生之間的壁壘,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春風化雨般地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辨別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健全人格的生成。endprint
(2)重構教學內容,進行美育滲透。教學內容源自教材為中心,教學活動主要以教材知識的輸出和技能的培養為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材的很多知識像是設計案例已過時,而苦心訓練的專業技能特別是電腦制圖也由于輔助設計軟件的升級換代顯得不再那么重要。對此,教師需要重構教學內容,重新設計課程,同時轉變教學思路,將美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以符合審美規律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受教育者增加知識,提高修養,陶冶性情,升華人格”。[3]在選擇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教學實踐活動中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情緒變化,以學生為主,教材為輔,注重學生的眼光和心靈的培養。課程可以添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或國內外與本專業相關高新技術和理念,還可以加入經典案例重新解讀的環節。此外,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重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同一門課,不同的專業方向,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不應相同,美育的側重點也各有差異。例如,同樣是《設計素描》這門課程,若授課對象是工業產品設計方向的學生,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課程應偏重結構素描的訓練,通過展現產品構造之美,讓學生感受到技術的美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授課對象是視覺傳達方向的學生,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意力和發散思維能力,課程應偏重創意素描的訓練,通過想象力的練習。為學生打開一個直覺的意象美感世界,拓寬學生的眼界,激活他們創作的熱情,對學生之后專業課的學習和美育的進一步實施打下了基礎,完成了課程的教學目標。
(3)豐富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如何打造一個輕松、有趣、高效的課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在《建筑設計史》這門課程某一章節的設計中,我用了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參觀法、練習法、陶冶法、發現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首先我讓學生分組調研了當地的傳統民居建筑,在調研現場,學生獲得了最直觀的美的體驗與震撼,之后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引導他們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對調研的民居建筑進行分析,學生很快在網絡和書籍中查閱到相關的資料,小組成員經過了激烈的討論,對內容進行系統的分析歸納整理,最終完成了課題,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來。之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講授自己的課題。講完后,我對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對細節部分進行補充,對課題的內容和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后來又圍繞這些古代建筑在當今社會再生的問題做了專題講座,然后布置課后作業:在自己的調研基礎做一個古為今用的建筑設計作品。這一系列的課程設計依賴于多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豐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美的愉悅中輕松地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激發了他們創造美的興趣和欲望,并培養了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提升了他們對民族藝術的熱情,高質量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4)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注重學生情感體驗。科技發展到今天,單一的教學方法愈顯陳舊,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顯示了它的生命力。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寓美于教,將審美情感融入其中,進行美的體驗和熏陶。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場地豐富,不僅有多媒體教室、機房、畫室、模擬實驗室、校內實踐工作室,還有校外實踐基地和寫生基地等場所。因此,教學手段十分靈活。《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就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聲光電元素,以優美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營造了鳥語花香、詩意盎然的審美氛圍。實踐課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到周邊的景觀環境中,現場講授每種入眼的植物名稱、特點久搭配,該景觀設計的要點、特色等,真實場景的再現,直觀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始終保持著興奮愉悅的學習狀態。作業環節,學生先在機房電腦上繪制出自己的設計方案,然后來到了校內實踐工作室,利用其中的工具設備,制作出微縮的園林景觀模型,這些直觀的教學手段和情境,喚醒了學生創造美的興趣,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的情感在體驗中升華,提升了他們的審美人格。
(5)完善評測機制,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完善現有的評測機制,教學成效不應以分數多少、就業率高低、技法的好壞作為衡量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唯一標準。這就要求將美育納入評測中。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來說,美育的實現與否應作為評測的依據。在教學質量評測中,我們應該多問問這些問題。教學的所有環節,美育是否一直滲透其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能認識美、感受美、辨別美、鑒賞美、創造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是否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了學生的審美人格,樹立了健康的審美理想?審美教育是否對學生的道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人是否得到了全面發展?單一的評測機制不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完善評測機制才有可能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高質量地完成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對高校藝術類專業教學與美育結合的實踐進行研究,有利于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優質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對高校藝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李戎.美學概論[M].齊魯書社,1992:423.
[2]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248-249.
[3] 美育與藝術教育淺析[DB/OL].中國教學研究,2000-7,http://bigeng.blog.163.com/blog/static/57701056200806105829278/.
作者簡介:張文文(1983—),女,山東東營人,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講師,從事設計藝術學、環境設計方向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