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凱
摘要:建立健全我國農村法律服務體系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和諧農村社會的必要條件。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農村法律服務體系構建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農村法律服務體系應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范疇,必須構建合理完善的農村法律服務主體體系、農村法律服務方式體系、農村法律服務制度體系。
關鍵詞:農村;法律;法律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2.2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052-01
一、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目前,法律服務分為市場型法律服務和公益型法律服務。目前,鑒于我國農村市場化發展程度,以及農民收入和法律意識等因素,我國農村目前法律服務的類型仍以公益型法律服務為主,市場化法律服務較少。所以,當前農村法律服務類型仍要以公益型為主。公益型法律服務模式下,政府應該是主導農村法律服務的主體,以此來體現政府是公共產品以及公益產品提供者的要求。眾所周知,公益型事業是一項以全體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任何單一的力量與資源是不能滿足社會復雜變換的形式的,農村法律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除了要發揮主導租用外,還需要其他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互相配合,以期形成法律服務體系,以更好的服務農村。
在我國各級社會團體在維護本團體成員的權益以及其他服務人群的方面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適當引導,使這部分力量在農村法律服務的領域也有所作為的話,將會大大充實農村的法律服務力量。要在政府或者司法機關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充分調動廣大服務律師的積極性,使其能主動的投身農村法律服務事業。對在農村法律服務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律師,要給與獎勵和表彰,樹立典型,擴大知名度,形成為公益服務的良好氛圍。同時,利用各高校法律法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對法律實踐十分熱衷并希望通過實踐將所學同社會結合起來的契機,鼓勵和吸引各高校法律法學學生為農村法律事業提供公益服務,這樣既能解決農村法律服務力量缺乏的實際情況,又能使學生在實際共工作環境中了解所學專業。
二、構建合理、多樣的法律服務體系
在我國,農村的法律糾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經過訴訟程序解決的法律糾紛并不多見,農村法律服務的側重點還是以非訴訟的方式。很多時候,農民之間發生了糾紛往往希望通過調節的方式來解決。同時,加大法律咨詢的力度,根據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提供最符合其需求的服務。在具體的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一是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體現差別化服務方式。眾所周知,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及發展模式等方面的差異性導致農民法律服務實際需求在體現一些共性需求的基礎上,彰顯了一定的區域差異性。法律服務主體在農村法律服務領域確定作為目標及作為方式時要堅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各服務主體應明確農民法律實際需求,明確服務地域涉及的農村及廣大農民到底需要什么層面的法律服務,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合理確定作為目標,采取適宜的作為方式。根據服務地域、服務領域、服務對象的不同,服務主體向農村提供法律服務應在服務層次、服務功能、服務方式方法等方面要有層次、有差別,應因服務地域與服務領域不同而采取差別化的法律服務的方式、方法,以求能高效、迅捷地提供法律服務,從而提升法律服務的成效。第二,法律服務主體在法律服務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法律與農村習俗等民間法因素的競合與沖突。民間法是由風俗習慣長期演變而來的逐漸制度化的規則。當代中國的廣大農村地區,普遍沿襲著大量的風俗習慣。民間法作為與國家法相對的規范形態,是“活法”,是“行動中的法”,它植根于一定社會的內在秩序。在國家法之外,風俗習慣等民間法因素在特定領域,例如民間糾紛的解決領域發揮著“法”的作用。農村法律服務主體在進行農村法律服務工作時,應宏觀考量服務地域內所存的農村習俗等民間法因素,同時要微觀考量法律服務個案(例如具體糾紛的調解)是否可能存在法律與農村習俗等民間法因素的競合與沖突,并綜合平衡多元因素與利益,以使法律服務真正體現符合地方實際、貼近農民實際生活之所需。
三、構建完善的農村法律服務制度體系
農村法律服務成效如何,需要完善的剛性制度加以保障。農村法律服務領域需要的制度是一個綜合性范疇,具有系統性。結合農村法律服務工作實際,筆者認為,以下兩方面的制度構建尤為重要。第一,要加強農村法律服務領域的立法,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我國現有的法律服務相關立法缺少有關農村法律服務領域的專門規定。且現有的有些法律規定具有滯后性,不利于農村法律服務工作的縱深推進。例如,《法律援助條例》規定的法律援助范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有過窄之嫌,過去的經濟困難標準對當今來說顯得有些過于嚴格,不利于對廣大農村群眾合法權益的保護,法律援助的覆蓋面在立法中應加以擴大。同時,要從法律層面明確法律服務主體特別是政府的服務職責與義務,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法律服務考核機制。例如,為實現農村法律服務中的政府作為,要把農村法律服務工作及其成效納入相關責任部門及其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政績和業務能力考核的重要內容。將其日常工作、年終考核、選拔任用及獎勵懲處等都與農村法律援助的執行情況、成效大小和結果優劣相結合進行綜合性考核,不履行相應服務職責,或履行職責存在瑕疵,視情形應分別追究直接責任人、分管領導和主要領導的責任。第二,構建完善的農村法律服務經費保障制度。在公益型法律服務模式為主導的農村法律服務領域,所需經費能否予以保障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要構建完善的農村法律服務所需經費的保障制度。農村法律服務經費的重要來源應是財政撥款。例如,當前世界各國基本上都將法律服務中的法律援助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而且預算撥款是政府財政保障法律援助有效進行的唯一形式。在我國,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第三條規定,政府財政撥款是法律援助經費的主要來源。因此,要建立嚴格的政府財政撥款制度,各級政府要將農村法律服務最低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要推動建立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擔的農村法律服務經費保障體制,設立農村法律服務專項資金。推動財政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經費支持力度,提高農村貧困地區農村法律服務經費保障水平。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