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濱+顧洪君
摘要: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或跨國公司為了達到共同的戰略目標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聯合行動。研究和完善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模式,是基于企業創新能力普遍不足的基本省情,對推動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業企業;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4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089-01
一、黑龍江省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產品技術含量、市場占有率較低制約企業技術創新條件創造。企業生產的產品大多種類單一,附加值較低。黑龍江省水稻加工產品只有精潔米、普通米、米糠油等幾個品類;馬鈴薯產品只有淀粉、粉絲、粉皮、全粉等幾個普通品類;大豆產品主要限于豆油、組織蛋白、分離蛋白、異黃酮、卵磷脂、維生素E、皂甙等十幾個品類,多為初級產品。大部分產品銷售范圍僅限于東北三省。例如黑龍江省知名乳品企業完達山生產的奶制品85%銷往東北地區,而國內同等乳品企業蒙牛、伊利則及時抓住市場契機,建立產銷聯盟,其產品早已面向全國。九三油脂大豆油的生產、銷售也主要在東北地區。如此一來制約企業良好的技術創新條件創造。
(二)企業規模效益不足和品牌影響力有限影響技術創新帶動能力發揮。目前黑龍江省農產品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有15個,中國馳名商標有11個,黑龍江著名商標有8個。但相對于黑龍江農業大省的地位來說,這些知名品牌商標數量遠遠不夠。這在客觀上制約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從而影響帶動能力發揮。
(三)人力資源儲備不足、技術裝備落后導致企業技術創新思想庫匱乏。人力是企業創新思想庫的重要資源,技術裝備也是實施創新思想的必要條件,因此兩者缺失直接致使企業創新能力薄弱。
二、制約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主要因素
(一)企業規模較小,聯盟意識缺失。大部分農業企業的規模經濟程度不高,錯誤地認為聯盟這種靈活性較高的組織形式不適合本企業,利用外界資源優勢合作共贏、發揮自身優勢建立戰略聯盟的意識欠缺,往往形成了閉門造車的經營模式,導致重復建設。即使是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與國外同類企業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美國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一般是我國十倍以上,全球食品加工50強排名前三名的都是銷售收入在460億美元以上的英美企業,而且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形成了管理靈活的戰略聯盟。
(二)優秀人才短缺,缺乏智力支持。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即使省內擁有東北林業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這兩所農業類院校,大多數畢業生也孔雀東南飛了。另外,受傳統觀念影響,大學畢業生認為干農業無法實現自身價值,這也影響一部分有才之士不愿去農業企業工作。還有,由于教育體制因素,教學內容與實踐操作脫節,培養的高校學生常常眼高手低,真正能踏踏實實為企業做貢獻的還是鳳毛麟角。
(三)技術創新主體錯位。農業企業應該是承擔大部分的農業科技創新研發工作的主力軍,但事實上是高校和農業科研單位承擔起絕大部分的農業科研任務。這種情況導致有的企業有投資能力,但對技術不了解找不到合適項目,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企業過分重視短期行為,過分依賴高校和農業科研單位的研發能力,結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欲望就會逐漸減小。據調查:在中國,科研院所承擔了16%的專利申請。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僅為4%,日本則不到1%,在美日等西方工業國家,企業承擔了大部分的專利申請。截至2012年,黑龍江省農業類重大獎項的85%以上成果為黑龍江省農科院獲得,而農業企業卻位居滯后。
(四)影響聯盟穩定性的因素多元。選擇合作伙伴因素,錯誤地選擇有“私心”的伙伴嚴重影響聯盟的穩定性。信任因素,有些聯盟雙方合作就是為了機會主義的利用他方,獲取對方核心技術。目標和任務因素,有些聯盟一味求全求大,不注重核心科研能力的發展,背道而馳。反饋與控制因素,要保證聯盟按照各方制定的目標和任務按計劃有序進行,并適時對執行效果作調整和修改,最大限度地兼顧各方利益。諸多影響穩定性的因素可能會導致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喪失聯盟信心,錯失聯盟時機。
三、構建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對策
(一)推動龍頭企業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構建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聯盟。因為企業經營規模較小,在市場競爭中居多處于不利的地位,黑龍江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必然要走規模化道路。當前應以黑龍江省北大荒米業有限公司、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農墾九三制粉有限公司這種大型企業為依托,通過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方式,充分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可以發揮省政府的扶持作用,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給予聯盟業務稅收優惠、手續簡化,大力支持企業規模擴充。企業規模擴大后,科研優勢才能發揮出來,才能為中小型農業企業形成示范效應,從而發揮龍頭企業在本行業的帶動作用。
(二)增加聯盟中人力資本和科研裝備的投入。企業的競爭關鍵在技術,核心是人才。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更需要的是優秀的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科研環境。一方面,聯盟可以設立專項人才資金招聘優秀人才,尤其對農業高校畢業生可采取實習培訓、優秀留用、物質獎勵等方式納入賢才;另一方面,聯盟企業應集中對骨干人員進行技術培訓,通過舉辦成員企業技術經驗交流會、實行聯盟企業干部輪崗制度,從而增強聯盟企業之間相互學習,加強人才交流。對于科研裝備,一方面,各企業要從產品的創新、深加工下功夫,借助聯盟的資源共享優勢,利用成員企業共同的科研成果向經濟成果、商業領域轉化;另一方面,時刻了解掌握國外農業技術創新的前沿,利用聯盟創新進行信息資源共享,加大裝備投入,不斷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只有這樣才會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也正是戰略聯盟發揮的有效作用。
(三)以契約的形式約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制度。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涉及企業之間、企業與技術創新源之間諸多關系,根據收益博弈模型計算得出合作伙伴的可選擇性是造成企業戰略聯盟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可能會挫敗企業聯盟的信心。只有用契約的形式予以規定,選擇綜合實力相當無“私心”的合作伙伴聯盟,相互信任,雙方利益不能來自對另一方的削弱,而需要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各成員企業合作的穩定性,維護聯盟的正常運轉。契約要明確規定聯盟的戰略目標與任務、合作方式、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反饋與控制形式以及聯盟解散的條件與程序,從而規避成員企業以自身利益為基礎而出現的機會主義問題。
[責任編輯:文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