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鄭+盧洋
摘要:近年來,很多企業都傾向于與政府部門建立政治關聯,政治關聯已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建立政治關聯已經提升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通過對我國發達地區光電企業的研究,結果發現政治關聯可幫助企業獲得政府資源訂單、補貼、免稅、市場準入,企業利用政治關聯使企業獲得更好的企業績效和更高的企業創新能力。
關鍵詞:政治關聯;企業績效;企業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5.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192-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Conne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Optoelectronics Enterprises' Data
Wen Xiaozheng, Lu Ya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Xi'an 710061)
Abstract: Recently, many enterprises tend to build political connection with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the eyes of enterprise, political connection is the most imperative, which has become a part of enterprise's strategy. What are the true reasons of this phenomenon? Through research on optoelectronics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area, this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enterprises can obtain official resource order, subsidy, tax exemption and market access with political connection,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stronger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olitical connecti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一、引言
從2013年鐵道部長劉志軍受賄為企業非法牟利到2013丁書苗行賄官員非法為他人獲得招標等事件,近年來國內各種利用政治權利進行非法牟利的事件層出不窮,企業經營者熱衷于建立政治關聯。我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最初目的就是實現政企分開。可是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三十年之后,經濟大力發展,我國取得巨大經濟建設成就,人們卻發現政企分離的目標并未完全達到,我國的企業家似乎更傾向于參與政治。企業通過建立政治關聯來獲取政府支持和更多的資源已經成為現階段企業的一項重要戰略行為。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原因,小型企業大多采用跟政府相關部門人員來往的方式來達到政治關聯的目的;大型企業更多采用高層管理人員參與政治選舉聘任政府人員的方式來達到政治關聯的目的。根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的調查顯示民營企業家對政治參與表現出了較強的興趣,28.8%的民營企業家認為“爭取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最為迫切。據統計,以企業家身份出席十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和十一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的代表中,已經占有相當的比例。企業為什么費盡心思尋求政治關聯?政治關聯是否能為企業帶來益處?政治關聯能給企業哪方面帶來好處?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文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電子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為企業制定政治關聯策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二、文獻綜述
(一)關于政治關聯的研究
政治關聯最早源于經濟學家Fisman(2001)的著作,他分析了印尼與當時執政家族蘇哈托家族之間的密切關系的企業以及蘇哈托的身體狀況和企業的關系,費士曼認為與蘇哈托家族有密切關系的企業是存在政治關聯的。[1] Johnson和Mitton(2003)等人研究了馬來西亞企業資本管制制度實施前和實施后對當地與政府高層官員有密切關系的企業行為,文中Johnson和Mitton認為與政府高層官員有密切關系的企業是有政治關聯的企業。[2] Faccio(2006)等人認為只要企業組織中有一位及一位以上控股股東或高管在政府部門或國會中任職就認定該企業中存在政治關聯。[3]在我國多數學者認為企業中高管有政府背景或者高管中有從政府聘任的人員即認為該企業有政治關聯。關于政治關聯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學術界大部分學者認為政治關聯是企業中的高管與擁有政治權利的政府部門或個人之間的顯性或隱性的關系包括曾經或者現在任職在政府部門或者能夠影響政府決策的部門獲得的關系。卡爾·本茨曾經說“與政府搞好關系就是最好的公關” 。[4]王慶文(2008)等認為當前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 ,許多正式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執行效果有待提高,企業缺乏有效的產權保護機制,在這種狀況下,企業更加有動機利用其與政府的聯系來獲取資源以及保護企業產權免受侵犯;[5]Adhikari(2006)等的研究表明有政治關聯的企業為了降低實際稅率從政府手中獲得稅收減免等優惠;[6] Shleife and Vishny(1994)也指出,政治家為企業的經營者提供補貼;[7]Faccio(2002)發現政治關聯能為企業帶來融資便利、稅收優惠和市場影響力。[8]Bac-kman(1999)對印尼的企業的研究表明部分家族企業通過政府可獲得材料進口的壟斷權。以上這些研究表明政治關聯能為企業帶來政府救濟和補貼、融資便利、市場影響力、稅收優惠等方面的利益。
(二)關于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和創新關系的研究
對于企業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和企業創新能力是否有影響?影響多大?正影響還是負影響?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一些研究認為政治關聯與企業的績效正向相關與企業的價值也成顯著的正相關(Chenetal.,2005 Lietal.,2008余明桂、潘紅波,2008羅黨論、唐清泉,2009)。胡永平和張宗益(2009)通過對國有電力生產上市公司高管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得出董事長政治關聯的對企業績效呈現顯著的正向影響的結論。[9]孫煥偉(2012)在其文中認為政治關聯與非國有控股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正相關。[10]羅黨論,劉曉龍(2009)分析了2004-2006民營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研究表明,民營企業采取政治策略更容易進入政府管制行業,政治關聯有利于企業提高績效。[11]鄧建平(2009)等認為民營企業建立的政治關聯必然有助于民營企業規避政府的管制、保護自身的利益,并從政府手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績效。[12]以上的這些理論從企業收益的角度出發,認為政治關聯給公司帶來稅收優惠、融資便利性、市場準入等好處可以使企業獲得相當重要的發展資源,從而極大的增強企業用于研發創新投入的資源數量,促使企業進行更大的技術創新投入,有助于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與此相反的是Faccio(2002)對42個國家的跨國研究,結果表明有政治關聯的企業的經營效率低于沒有政治關聯的企業的經營效率。認為企業建立和維持政治關系的成本可能超過其所能帶來的利益致使企業績效下降。Fan、wang and zhang發現國有企業CEO不具有政治關系比CEO具有政治關系的企業長期市場績效高30%。[13]余明桂等(2010)研究發現,政治關聯企業從政府獲得的補貼并沒有提高企業的績效水平,反而降低了企業經營績效與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14] Bertrand(2006)在其研究中認為政治關聯成為了政府控制企業的一個手段并沒有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率,目的是為政府實現政治目標服務。[15]胡永平和張宗益(2009)研究表明企業組織中總經理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9]倪昌紅與鄒國慶(2010)從企業資源基礎戰略制度的角度出發研究了高管政治關聯與企業創新績效和財務績效的關系,結果表明高管政治關聯對企業的創新績效和財務績效具有負面影響。[16]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出發研究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和創新的影響,他們認為建立政治關聯需要投入的成本大于它帶來的收益的時候,企業績效和創新能力不能夠顯著提高。
隨著政治制度的不斷變遷,相關法律也逐步完善,政治關聯對企業的影響也在跟隨不斷的變化。企業建立政治關聯的方式和形式出現了多元化,相關的成本也發生了變化,以前的理論已經不能夠充分解釋現在企業所面臨的狀況,以前的理論已經不能夠充分指導企業現在的決策。
三、相關理論與假設的提出
(一)尋租理論
尋租理論最早由塔洛克(1967)在《關稅、壟斷和偷竊的福利成本》一文中提出。尋租是指操縱法律或利用政府權力以得到或占用經濟租金的行為,租金可以通過獲得對某種所有權不明確或維護不力的資源的使用權力,或通過可帶來人為短缺的政府政策的改變來得到。[17]尋租行為并不是正常的市場競爭行為,當人們正常的市場尋利行為不能夠再深入進行時,人們便轉向尋租來獲取利益。尋租行為表現為,人們對既得的社會經濟利益的追求,這種活動不產生價值增值,是對現有經濟利益的瓜分。尋租活動的產生需要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這種背景主要包括經濟運行中的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以及協調失靈。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傳統的以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作為主要調節手段的自由市場經濟,也不同于傳統的以政府指令為主要資源配置調節手段的計劃經濟,是一種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從個人利益的角度看,經濟利益的當事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極大化都是合理的,并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二)社會資本理論
所謂社會資本,一般是指個人在一種組織結構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獲取利益的能力。一般就是指個人的親戚、朋友、同學、老鄉等關系,一個人能從這些關系中獲取的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會資本就越高。社會資本理論將人際關系視為一項重要的資源,投資這一資源的目的在于自身利益。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會學領域對社會資本進行初步分析的學者,布迪厄提出,所謂社會資本就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那些資源是同對某些持久的網絡占有密不可分的。這一網絡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認的,而且是一種體制化的網絡,這一網絡是同某團體的會員制相聯系的,它從集體性擁有資本的角度為每個會員提供支持,提供為他們贏得聲望的憑證。”社會資本以關系網絡的形式存在。科爾曼認為蘊含某些行動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處于其他行動者的控制之下。行動者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相互進行各種交換。其結果,形成了持續存在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不僅被視為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一種社會資本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并存的,每個人生來就具有這三種資本。其中物質資本是有形的,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是無形的,它們三者之間可以轉換。基于上述的相關理論我們提出假設:H1:企業政治關聯程度越大企業績效越好;H2 :企業政治關聯程度越大企業創新能力越強。
四、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擇與界定
1.政治關聯變量。對政治關聯的衡量方法很多,一般用 0~1變量衡量 ,由于0~1變量衡量法不能夠精確的反應企業之間政治關聯的程度的差別。基于此,本文采取企業中有政治關聯背景的高管(包括有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以及相關工會組織等任職背景或者在任的高管)占總高管人數的比例來衡量企業的政治關聯度。
2.企業創新能力。對于企業創新能力的衡量方法不一。本文采取對創新研發能力的AHP法,對企業研究經費、是否有專門科研機構、產品新穎度3個指標評價,進行百分制得分。
3.其他變量。企業規模代表企業經營規模的大小;企業績效跟企業的盈利能力正向相關。 變量選擇如表1所示。
(二)數據的選取與數據的來源
我國電子行業起步較晚,剛剛步入迅速發展時期階段。本文選自光電子業發達的中國光谷內20家光電子企業作為研究樣本,為了較好的說明問題選取20家經營時間相差不大的企業作為研究對象。企業績效數據來自于CSMAR數據庫,關于高管政治關聯的信息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CCER)的公司治理數據庫中的高管個人簡歷信息。其他數據來自前人研究的面板數據。
(三)描述性統計
1.總體樣本變量描述性統計。從表2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企業政治關聯差距較大但是整體的波動較小;企業研發創新能力相差較大,整體的波動性比較大;企業規模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較大;企業盈利能力相差不大,其波動也較小。
2.分組樣本均值描述和檢驗。我們將政治關聯度作為分組變量,認為企業政治關聯度小于0.1為弱政治關聯企業;大于等于0.1的企業為強政治關聯企業。表3表明強政治關聯企業科研創新能力和企業績效均值比弱政治關聯企業大。從表4樣本均值T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兩組企業創新能力的均值在0.05的水平上顯著有差異(P<0.05);兩組企業績效的均值在0.05的水平上顯著存在差異(P<0.05)。
3.相關性分析。從表5 Pearson相關系數中可以看出企業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在α為0.01的水平上有中等程度的顯著正相關性,支持了假設H1 ;企業政治關聯與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在α為0.05的水平上有較強程度的顯著相關性,支持了假設H2.。
(四)回歸分析
根據變量設定和定義構建模型1
ERI=β0+β1xPR+β2xEC+β3xSIZE+γ來驗證假設H1
構建模型2 EC=β0+β1xPR+β2xERI+β3xSIZE+γ來驗證假設H2
由表6中的回歸模型分析數據可知兩個回歸模型的R2分別0.74和0.747,有較好的擬合度,說明兩個模型能很好解釋現實情況;政治關聯PR與企業創新研發能力EC有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進一步支持了假設H2 ;政治關聯度PR與企業績效ERI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進一步支持了H1。另外還可以看出企業規模SIZE與企業創新研發能力有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企業規模越大,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也就越強;企業規模與企業經營績效有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企業的規模越大企業的經營績效越好。
五、結論
以上結果表明企業尋求政治關聯有利于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業經營績效的提升,這可能由于企業建立的政治關聯能夠獲得政府救濟和補貼、融資便利、市場影響力、稅收優惠等方面的利益。我們發現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可能是因為對于電子企業而言,政治關聯更多的帶來的是政府采購的訂單以及相關領域的進入許可。關于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和企業研發創新能力的關系在學界存在很大分歧可能是由于行業的區別以及政治政策的不斷更新企業能從政府得到的資源有所區別。
參考文獻:
[1] Fisman R.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4(4):1095-1102.
[2]Johnson S, Mitton T. Cronyism and Capital Controls:Evidence from Malaysi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67(2):351-382.
[3]Faccio M.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Can They Squeeze the TOP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3):38-69.
[4] 姚圣,程娜. 政治關聯影響企業上交的排污費嗎?[J].經濟與管理,2014,28(1):56-57.
[5] 王慶文,吳世農.政治關系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政治影響力指數的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 2008.
[6]Adhikari A, Derashid H, Zhang. Public Policy,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Effective TaxRates: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Malaysi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6, 25(4):45-95.
[7]Shleifer A, Vishny R. Politician and Firm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4).
[8]FaccioM . Politieally-connected Firms:Can They Squeeze The State[N]. Working Paper, 2002-6-4(2).
[9] 胡永平,張宗益.高管的政治關聯與公司績效:基于國有電力生產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6):128-137.
[10] 孫煥偉.政治關聯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分析[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4.
[11] 羅黨論,劉曉龍.政治關系、進入壘與企業績效——來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9(5):97-106.
[12] 鄧建平,曾勇.政治關聯能改善民營企業的經營績效嗎?[J].中國經濟,2009(2):98-108.
[13] Fan, Zhang W A. Politically-connected CEO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Newly Partially Private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4(2).
[14] 余明桂.政府干預、政治關聯與地方國有企業并購[J].經濟研究,2008(4):41-52.
[15] Bertrand M, FKramarz, ASchoar, etal. Politicians.Firms and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Evidence from France[J].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6(2).
[16] 倪昌紅,鄒國慶.高管團隊的政治聯結能改善企業績效嗎一一基于戰略視角的分析財經科學[J].財經科學, 2010(7):9-86.
[17] 李政軍.關稅、壟斷和偷竊的福利成本經濟[J].社會體制比較與改革,2001(1):47-51.
[責任編輯:蘭欣卉]
[4] 姚圣,程娜. 政治關聯影響企業上交的排污費嗎?[J].經濟與管理,2014,28(1):56-57.
[5] 王慶文,吳世農.政治關系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政治影響力指數的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 2008.
[6]Adhikari A, Derashid H, Zhang. Public Policy,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Effective TaxRates: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Malaysi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6, 25(4):45-95.
[7]Shleifer A, Vishny R. Politician and Firm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4).
[8]FaccioM . Politieally-connected Firms:Can They Squeeze The State[N]. Working Paper, 2002-6-4(2).
[9] 胡永平,張宗益.高管的政治關聯與公司績效:基于國有電力生產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6):128-137.
[10] 孫煥偉.政治關聯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分析[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4.
[11] 羅黨論,劉曉龍.政治關系、進入壘與企業績效——來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9(5):97-106.
[12] 鄧建平,曾勇.政治關聯能改善民營企業的經營績效嗎?[J].中國經濟,2009(2):98-108.
[13] Fan, Zhang W A. Politically-connected CEO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Newly Partially Private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4(2).
[14] 余明桂.政府干預、政治關聯與地方國有企業并購[J].經濟研究,2008(4):41-52.
[15] Bertrand M, FKramarz, ASchoar, etal. Politicians.Firms and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Evidence from France[J].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6(2).
[16] 倪昌紅,鄒國慶.高管團隊的政治聯結能改善企業績效嗎一一基于戰略視角的分析財經科學[J].財經科學, 2010(7):9-86.
[17] 李政軍.關稅、壟斷和偷竊的福利成本經濟[J].社會體制比較與改革,2001(1):47-51.
[責任編輯:蘭欣卉]
[4] 姚圣,程娜. 政治關聯影響企業上交的排污費嗎?[J].經濟與管理,2014,28(1):56-57.
[5] 王慶文,吳世農.政治關系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政治影響力指數的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 2008.
[6]Adhikari A, Derashid H, Zhang. Public Policy,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Effective TaxRates: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Malaysi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6, 25(4):45-95.
[7]Shleifer A, Vishny R. Politician and Firm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4).
[8]FaccioM . Politieally-connected Firms:Can They Squeeze The State[N]. Working Paper, 2002-6-4(2).
[9] 胡永平,張宗益.高管的政治關聯與公司績效:基于國有電力生產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6):128-137.
[10] 孫煥偉.政治關聯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分析[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4.
[11] 羅黨論,劉曉龍.政治關系、進入壘與企業績效——來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9(5):97-106.
[12] 鄧建平,曾勇.政治關聯能改善民營企業的經營績效嗎?[J].中國經濟,2009(2):98-108.
[13] Fan, Zhang W A. Politically-connected CEO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Newly Partially Private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4(2).
[14] 余明桂.政府干預、政治關聯與地方國有企業并購[J].經濟研究,2008(4):41-52.
[15] Bertrand M, FKramarz, ASchoar, etal. Politicians.Firms and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Evidence from France[J].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6(2).
[16] 倪昌紅,鄒國慶.高管團隊的政治聯結能改善企業績效嗎一一基于戰略視角的分析財經科學[J].財經科學, 2010(7):9-86.
[17] 李政軍.關稅、壟斷和偷竊的福利成本經濟[J].社會體制比較與改革,2001(1):47-51.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