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是我國推廣使用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我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普通話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學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用語言。大力推廣普通話,培養未來高素質大學生,是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一。
一、普通話的重要性
(一)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指能用標準的普通話正確、流利地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需要大力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通過培養個人的語言能力,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掌握普通話是個人語言能力的重要表現,也是一個人良好素質的體現。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社會各界對人才培養的共識,一個高素質的人才必定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通話就成為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普通話是執業者必備的職業素質
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廣播電影電視部(國語[1994]43號)《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中規定:“普通話是以漢語文授課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語言;是以漢語傳遞的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規范語言,是漢語電影、電視劇、話劇必須使用的規范語言;是全國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干部在公務活動中必須使用的工作語言;是不同方言區及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的通用語言。掌握并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話是社會各行各業人員,特別是教師、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演員等專業人員必備的職業素質。”高校所開設的專業,很多針對服務行業。要從事服務工作,面對服務對象,需要用語言和他們交流溝通。普通話就成為執業者必備的職業素質。早在1998年甘肅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甘肅省教育委員會就下發了《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了我省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提出了測試對象及等級要求,先從教育系統到廣電系統至社會,規定“國家公務員,鐵路、民航、賓館、商場等‘窗口行業服務人員、旅游導游員、講解員等人員,普通話水平最低應達到三級。”甘肅省教育廳對高校的在校生也有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要求,必須達到二級乙等水平才能畢業。現在各省均已實行服務窗口人員持普通話等級合格證書上崗制度,普通話已經成為上崗從業人員的必備的職業素質。
為了增強就業競爭實力,各個高校都將掌握和使用普通話納入到人才的培養目標,“作為職業技能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大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能夠適應未來職業的需要”。學好普通話,說好普通話就成為高校學生的必備素質之一,也是合格畢業生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要學好普通話,具有適應職業崗位要求的口語交際能力,自覺養成學習和運用普通話的習慣,為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
(三)普通話是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必備條件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執業者的語言標準化程度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招聘面試時要從儀容儀表、言談舉止等方面考查學生,普通話就成為聘用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隨著就業渠道的擴大,招聘單位不僅局限于本地區,有許多外省的單位,特別是南方的單位對于普通話的要求就很高,我院學生在招聘中至少有20%的學生因為方言重,不會講普通話,交流受限而在面試中被淘汰。要想在未來職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用普通話為自己打造第一張名片。
二、普通話的教學現狀
(一)缺乏說普通話的意識
長期的應試教育,學生和社會脫軌,使得進入高校后的大學生很難意識到普通話的重要性。有的認為只要學好文化課、專業課就會有出路;有的認為說話是個人的事,與學業、就業關系不大;有的沒有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列入到學習的日程中,沒有把普通話作為自己必備的職業素質來培養。
(二)缺乏說普通話的語言環境
語言是在人成長的過程中逐步獲得的,由于大學生來自不同的方言區,加上很多生源來自農村,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很多學生都講方言。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長期的思維方式會直接影響到語言的表達方式。學生進入大學后,一時很難改口講普通話,于是校園隨處可聽到各地的方言,甚至部分教師也用方言講課,缺乏說普通話的語言環境。
(三)網絡語言對普通話教學的沖擊
由于網絡的普及使用,催生了網絡語言。CNNIC第32次互聯網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國網民中30歲以下總占比為54.0%。青少年是網絡使用的主體,大學生更是使用網絡的主力軍。網絡語言以其用詞生動、靈活、形式多樣、緊跟時代、容易記憶等特點倍受大學生網民的青睞。于是大學校園隨處可見不規范的詞匯,從學生口語到張貼的海報,從作業到QQ聊天,產生了形式多樣的網絡語言。隨意性很強的網絡語言嚴重沖擊著學生對規范普通話的使用。數字詞、諧音詞、方言詞大量涌現,這些生造詞打破了普通話的規范性,使大學生用語用詞出現了混亂現象,嚴重干擾了大學生普通話的規范性。
三、教師要注重研究教學方法,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果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要改變方言表達方式,先要改成用普通話思維的方式,而改變思維方式難度很大,需要長期的練習和堅持。
(一)教好普通話,教師要要悉心研究教學方法
1.熟悉教育規律。大學生已經過了最佳的學習語言的年齡,按照內伯格的“兒童語覺敏感度曲線”,到14歲語覺敏感度就下降到了1/10。成人學習語言難度大,方言的思維定勢已經形成了,加上模仿能力差,聽音不準,學習普通話難免出現陰陽怪氣的語調,因此更加羞于開口。語言是一個積累運用的過程,普通話需要經常使用才能不斷刺激大腦神經。因為人類的大腦是以語音的形式來儲存詞匯的,成人學習語言需要不斷刺激才能逐漸保持恒久的記憶。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敢于開口的勇氣,訓練學生長期堅持的毅力。
2.采用科學的方法。一是教好漢語拼音,做到聲母、韻母、聲調發音準確,正確區分語流音變。能運用正確的語音理論來指導語言實踐。通過大量的字詞、詩歌、繞口令的練習來強化訓練;二是能找出各地方言語音和普通話的區別,找出規律,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這種規律有大的規律和小的規律,規律之外往往又有一些例外,要善于總結,勤于練習。從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三是普通話是一門實踐課,不能以教師講授為主,必須立足于精講多練。
3.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普通話課要強化語音理論對正音實踐的指導作用,講清語音理論知識,發音要領,學生才能夠按照正確的發音方法進行訓練。如:普通話的聲母學習,教師要講清每個聲母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區別不同聲母的發音特點。通過精講理論來突出訓練。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要用多讀多練的方法,把語音學習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強化訓練,在訓練中注意糾正字音,提高普通話的純度,使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逐步提高。
(二)改變語音面貌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長期、有效的訓練
1.強化漢語拼音訓練
讀準漢字從學拼音開始,一個音節是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的,普通話教學就要從聲、韻、調的訓練開始。教師要重視聲韻調的訓練,講練結合,以練為主,保證課堂訓練的時間,理論與訓練之比應為1:5。通過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教師正音,學生糾正,反復訓練,讓每個同學都有訓練的機會。拼音訓練要訓練學生的聽力,能區分方言和普通話的語音,可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錄音,鞏固標準語音。同時,結合實際,讓學生在生活情境和職業情境中開口講普通話,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注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2.多種練習相結合
普通話訓練可采取自練、互練、小組練習相互結合的方式,讓語音面貌好的同學,為同學練習做指導,帶動其他同學訓練,通過自練、互練、小組練習,相互督促、相互糾正,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
3.保證課內外訓練的時間
普通話要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思想,用理論來指導學生的實踐,在課堂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中練起來,說出來,通過教師的點評,正音后不斷強化訓練。課外訓練是普通話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有足夠的時間和組織保證。在普通話、大學語文、人際溝通、商務禮儀等課程中,可以采取課前一分鐘演講。在回答問題,小組討論中要求大學生都講普通話。校園文化活動更是大學生訓練普通話的平臺。通過舉辦“朗讀、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大學生辯論會”、“模擬招聘面試”等活動,既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又可以讓普通話說得好的同學一展風采,從而帶動更多的學生學說普通話,營造學好普通話的氛圍。舉行這些活動要常態化,從班級到系里到全院,這樣就可以增加學生開口練習的次數和時間。
四、學生要注重創設學習氛圍,營造學習環境
任何語言必須使用才能真正的掌握,鼓勵學生要用普通話在課后交流,以課堂為中心,向校園輻射,向社會輻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交流過程中學習普通話,這不僅會達到推廣普通話的目的,還能讓學生更好地鞏固學習成果,為今后的就業、工作提供良好的語言交流平臺。普通話的學習方法形式多樣,學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隨時隨地學說普通話。
(一)要留心“聽”
普通話的學習隨機性很大,處處可以學,隨時可以練。廣播電視媒體為學習普通話提供了便利條件,無論是在看新聞聯播,還是在看電視劇,都可以從中聽到與自己發音不同的讀音,隨時記下來,用字典或是用手機中字典軟件進行查證,記住正確讀音,反復訓練,加深記憶。特別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堪稱“國嘴”,是普通話最好的示范者和實踐者,跟著播音員學習標準讀音,糾正自己的錯誤讀音。做到隨時聽幾句,隨口練幾句,水滴石穿,貴在堅持。
(二)要注意“比”
要改變方言語言習慣,必須搞清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比較異同,找出差別,做有針對性的訓練。方言和普通話的語音、詞匯、語法區別一般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普通話教學中需要教師總結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通過對比總結出其中的規律,反復練習,掌握要領,只要解決一個問題,就可以解決這一類問題,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甘肅河西方言中,前、后鼻韻母不分,兩套鼻韻母相混使用。如武威方言中除了韻母in和inɡ、en和enɡ、ün和onɡ,還有ɑn和ɑnɡ不分,只要講清了每一對的區別,通過每組詞語比對訓練,讓學生能夠糾正發音錯誤。通過學生讀,教師糾正的一對一訓練,學生在小組互相正音訓練,教師集中糾錯訓練等多種形式的強化訓練,正確區分前后鼻韻母的讀音。
(三)要用心“記”
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隨身帶的小本子,將平時讀錯的字詞記下來,也可以從網上尋找到容易讀錯的字詞,打印出來,天天練習。運用利用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先快后慢的特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記憶就能記住正確的讀音。堅持不懈,經過長期的積累,讀不準的字詞就越來越少。
(四)要大膽“講”
普通話學習最困難的一關是語音關,最難突破的一關是學生的心理難關。大學生正值青春期,好面子,愛表現。可是,普通話學習初期,許多方言重的學生發音不準,怪聲怪調會成為同學譏笑的對象,許多同學心理受挫,不愿開口訓練。普通話教學的主旨就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發音,這也是課堂訓練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幫助方言重的學生消除顧慮,放下包袱,克服緊張的情緒,調整畏懼的心態。只有突破了學生的心理難關,學生才能配合教師進行訓練。要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精神,創建和諧課堂。學生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中才能主動訓練,大膽開口。
(五)要分辨“用”
學好普通話要杜絕使用不規范用語用詞。社會用語大環境不規范就會在網絡環境中滋生不規范的網絡用語。所以營造一個規范的漢語使用大環境是當務之急。教師要做好大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教育引導工作。通過教育幫助大學生使用具有積極意義的網絡語言,自覺抵制不文明用語和不規范詞語。通過演講、朗誦、書法比賽、啄木鳥糾錯字等活動,讓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深厚底蘊及博大精深,引導學生養成使用規范普通話的良好習慣,讓大學生成為文明規范用語用字的主人,從而推動網絡語言的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穎,朱建國,馮昀霞.普通話口語[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白繼忠.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教程(第三版)[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
[3]于麗.當代網絡語言特點及其對大學生影響與規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9).
(趙穎 甘肅武威職業學院 副教授 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