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敏
剛公布的財報顯示,成立7年的信泰人壽,去年再次陷入虧損泥潭。2013年巨虧4.8億元,在國內100多家保險公司中凈利潤排名倒數第五。
面對持續虧損,信泰人壽辦公室負責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公司成立剛剛7年,符合壽險盈利時間的定律。最近兩年由于新業務開展,保費增長迅速,業務支出大增,利潤虧損得厲害。
對于險企賴以生存的資本金,信泰人壽一直處于資金鏈緊張的局面。雖然經過數次增資,但由于增資之路艱難,2014年償付能力仍出現不足,被保監會處罰。
“目前公司正在積極地洽談增資事宜。”上述負責人透露。
已連續5年虧損
信泰人壽的虧損正呈加速趨勢。公開資料顯示,信泰人壽2009年到2013年五年間持續虧損,2009年就虧損2.1億元,2010年下降為1.6億元,不過到了2011年虧損又達1.9億元,2012年繼續上升到2.17億元,2013年虧損額度急升至4.8億元。
與此同時,公司的保費收入也在增長。2012年原保費規模僅有20億元,到2013年,原保費規模上升到28.6億元。年度承保總規模保費也躍上100億元平臺,增長幅度高達123.6%。
保費在增長,虧損也在加劇,如此反常的現象背后是否存在某種合理性?
信泰人壽辦公室相關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壽險產品長期性、經濟原理復雜性、以及嚴格的監管要求等特點,使得壽險產品利潤模式和一般企業存在很大區別。在正常情況下,壽險產品在前期都是虧損的。因此,新單保費收入越多,反而導致虧損增大。
該人士稱,壽險公司利潤曲線呈凹型,即開業前期虧損,并在一定年限內逐步擴大,3-5年左右為虧損最嚴重時期;之后虧損逐漸下降,并在7-8年左右進入盈利期。一旦進入盈利期,利潤將呈現較快增長。盈虧平衡年(即累計利潤打平)將出現在第10年左右。
“當然,在實際情況中,由于各公司資本金、產品結構、機構發展規模、費用、投資水平等不同,有些公司會提前盈利,有些公司會延后盈利。”上述人士補充道。
增資不順資金鏈緊張
連年的虧損,也讓信泰人壽尋求增資的愿望越發迫切。但從過往的資料來看,信泰人壽的增資之路也非常不順。
2007年5月18日,信泰人壽成立,由大型國有化工企業巨化集團公司、浙江永利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9家發起人創立。最初注冊資本3.5億元,但這些資金遠遠不夠一家險企的發展需要。
2008年初,信泰人壽董事會通過了一條繼續增資決議,保守估計首批將至少增至5億元,以滿足在全國設立分支機構的最低資本金的要求。
但由于金融危機,主要以浙商為主的股東們沒有辦法增資。2009年,深陷困境的公司股東們甚至轉手股權。
為了發展,信泰人壽曾一度想自力更生,發起員工持股計劃,但未獲得通過。幾經周折,直到2009年底信泰人壽才迎來一次增資。當年11月23日,信泰人壽增資2.13億,注冊資本金增加到5.63億元。2010年初,再次增資,不過金額比較少,僅0.46億元。有媒體評論,這個數字在依靠長期大量資本金投入的保險企業中,顯得頗為寒酸。
之后不久,信泰人壽引入了外資股東,進行了2010年的第二次增資。4月初,保監會批復,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認購信泰人壽增發的0.45億股,信泰人壽的注冊資本也因此增至6.55億元,股東變成了14家,但其中最初的發起股東只剩了7家。
增發外資股后的5個月,當年9月7日,信泰人壽再次增資,這一次的增資額接近5個億,史無前例。
但是好景不長,2014年公司因為償付能力不足,被保監會處罰,要求再次增資,滿足業務發展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3月,信泰人壽同新光海通人壽收到了保監會的監管函。來函稱,信泰人壽去年四季度末實際資本為-14.75億元,最低資本為7.93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5.96%,償付能力不達標,保監會令公司從2014年3月17日起停止開展新業務,但續期業務不受此限制。
但是公司增資遲遲不到位。早在4月30日前發布的年報中,信泰人壽就表示年末公司已經到賬了增資29.1億元,如果計算在內,償付能力將達到184%,符合要求。
可令人疑惑的是,已經過去5個多月了,再增資金卻仍然沒有到位,這中間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是不是公司股東出現了爭議?
《投資者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向信泰人壽提問。信泰人壽表示,信泰人壽正嚴格按照中國保監會的要求,加快推進增資擴股工作,增資具體數額需要上報保監會確認后才能公布。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本次增資渠道既包括老股東追加資本金,也包括引進新的股東,新增資本肯定高于29.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