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安,韓麗娜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態與發展模式,在氣候問題備受關注的國際大背景下,已經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而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支撐。中國經濟以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傳統能源占該地區能源消耗的80%以上,高耗能、高污染的情況使得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摒棄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建立全新的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經濟決定金融,低碳經濟所導致的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乃至消費模式變革,會導致金融業發生革命,由傳統金融走向碳金融,以適應低碳經濟發展。
碳金融市場的構建是低碳金融構建的核心。2005年2月16日,伴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由于《京都議定書》中規定了各個國家為了促進減排的四種協作形式,即:一、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二、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三、采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四、“集團方式”,歐盟內部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這使以碳排放權交易為核心的碳金融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擴張[1-7]。
中國作為碳排放權最大供應國,如何借鑒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發展經驗,逐步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具有碳排放權定價能力的碳排放產權交易市場變得尤為重要。而碳交易市場的構建應當參照美國杜克法則,推動農、林、牧、副、漁業等生態補償類項目,促進市場向工業補償農業、城市補償農村、東部補償西部、高排放者補償低排放者的方向發展。具體包括明確該市場的基本要素及規范運行機制兩個方面。
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根據交易排放權本身的產生方式,分為自愿減排市場(Project-based Markets)和配額碳交易市場(Allowance-based Markets)。自愿碳減排市場是指在國際上沒有減排義務或未簽約方的國家,自發在本國形成的碳交易市場,參加企業多以實現碳中和為目的,即購買的碳排放量用以補償自己生產活動中產生的碳排放。配額碳交易市場是履行減排義務的國家中,由管理者規定各個市場總碳排放額度,并在各個參與者之間進行分配,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由于我國屬于沒有減排義務的國家,在當前狀況下應當通過政策引導發展自愿減排市場,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過度到發展配額碳交易市場[8-9]。
當前中國國內缺乏統一的碳交易平臺,主要的三家涉及排放權的交易所分別位于北京、上海、天津。上述三個交易平臺的建設目標雖表述不同,但本質無區別。因此,有必要對三個交易平臺進行重新布局,發揮各自優勢,避免競爭,形成互補,統籌區域分工,共同建構完善碳交易市場體系。同時在平臺中,通過自動報價系統,為交易雙方提供準確的碳交易供求信息和交易細節,降低交易成本,形成碳減排量的人民幣價格體系。同時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基礎上,制定比較完善的我國碳市場交易規則。
碳金融市場的主體可以分為碳排放權的供給者、最終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類。碳市場的供給方包括項目開發商、減排成本較低的排放實體、國際金融組織、碳基金、各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咨詢機構、技術開發轉讓商等。最終使用者是履約買家,包括減排成本較高的排放實體;早期最終使用者主要是能源業,但近年隨著碳金融市場的發展,能源業的領先地位開始受到挑戰,農業、零售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天氣敏感的行業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碳金融市場中來。而伴隨碳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商業銀行、共同基金、養老金、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中介機構也逐漸參與到金融市場中來,成為該市場的中介機構。
碳金融市場中用來交換的產品主要是圍繞著碳排放權的原生產品,同時以一系列創新性衍生產品為輔的交易體系。為此,一方面發展核心產品市場。在碳金融市場中,碳排放權是核心產品。由于不同企業的排放量,減排成本不同,一些持有較多排放權的企業可以將多余的指標出售給排放權不足的企業,這樣碳排放權可以像一般的商品在排放企業間交易。
另一方面開發衍生產品。在中國碳金融市場上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除上述碳排放權外,還應當包括對天氣風險進行分割、重組、與交易的新型金融產品——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對轉移因價格而帶來的風險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天氣衍生品、巨災債券及碳信用等等。此外,還包括工業損失保證及碳排放期貨等。中國應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借鑒國際碳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立足與我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進程相協調,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目前,中國對碳金融衍生品的了解尚處于初級階段,碳金融衍生品市場未建立起來。因而,中國發展碳金融衍生品市場具有廣闊的前景。為此應當從加快發展期貨期權等基礎市場、提高碳排放行業主體的市場參與意識、建立和規范碳金融衍生品的技術支撐體系、創新碳金融衍生交易工具等方面創造中國特有的碳金融衍生產品。
碳金融市場運行機制是指通過金融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競爭、金融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來調節市場運行的機制。現階段,中國碳金融市場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
(1)價格機制。碳金融市場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所謂價格機制是排放權的供給與需求同價格的相互制約作用。在我國,碳排放權供給多,價格機制還不完善,因此應當建立適當的價格機制,使碳排放權的價格隨著市場供求的變化,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正是在這種聯系和變動中,使碳排放權供求趨向一致,價格與價值也進一步趨向一致。
(2)供求機制。碳金融市場供求機制是市場機制的主體。在我國應當構建適當的供求機制調節碳排放權的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地區之間的平衡、時間上的平衡。
(3)競爭機制。碳金融市場機制是指市場行為主體之間為獲取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斗爭。競爭是商品經濟的本質屬性,碳金融市場競爭包括排放權買者之間的競爭、買者之間的競爭與買賣雙方的競爭。在碳金融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應當規范各方的市場行為,制止保護主義、不正當競爭及壟斷等行為的發生,使其向良性方向發展[10]。
(4)風險機制。碳金融市場風險機制是碳排放同盈利、虧損、破產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機制。當前,由于碳交易市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存在較大的風險。首先是政策風險。隨著《京都議定書》即將于2012年到期,“后京都時代”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政策走向,將對今后全球碳交易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另一方面是市場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級市場上的惡性價格競爭,二是二級市場上排放權交易價格的變動。因此應當建立風險機制,構建一個包括參與主體、設立碳基金、機構投資者培育、排放權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交易所制度完善、信用評級、風險評估與管理框架、監管體系在內的多維度全方位風險機制[11]。
在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將對低碳經濟的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碳市場運行機制的建立還有賴于政府宏觀政策的支持。
商業銀行作為現代經濟中連接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紐帶,擔負著微觀主體和金融中介的雙重身份,其貸款政策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導向性作用。一個完整的交易市場需要銀行業的支持。而低碳銀行的運行應當以低碳信貸理念為核心,包括管理部門、低碳信貸產品開發、低碳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及低碳報告制度在內的綜合性運行體系。首先,低碳理念的建立,是現代商業銀行建立碳金融的關鍵。其次低碳管理體系的構建是商業銀行低碳的內部保障。第三,鼓勵低碳信貸業務的建立。現階段商業銀行應當開發提高能源效率、清潔機制下的低碳信貸產品,包括為節能環保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清潔能源、生物多樣化保護、小額信貸等,探索和創新低碳信貸產品。第四,建立低碳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應該加強信貸業務的環境風險評估,降低和轉移風險,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內。碳銀行業務的風險管理主要建立低碳信貸風險識別系統、低碳信貸風險量化系統以及低碳信貸風險控制系統,對整個低碳信貸風險過程予以監控如圖1。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規避由低碳貸款而帶來的風險。

最后,建立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制度。低碳報告制度的建立體現了商業銀行所蘊含的綠色理念以及實現的環境與社會效益,也鼓勵企業自身發布報告。
碳金融市場的啟航,保險業承擔著規避和轉移分析的責任。如何把碳風險納入傳統保險業的承保范圍是碳保險發展的關鍵。首先,應當設計綠色保險制度層面,包括綠色保險機制的運行、環境風險的監管、健全法制環境、保險風險的分散等。另一方面,設計綠色保險技術層面。包括綠色保險方式、綠色保險方法的確定、科學界定綠色保險費率、綠色保險時效的界定。
公共財政對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應當在社會形成重視節約能源資源、減少碳排放的良好氛圍,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相結合的低碳財政稅收機制。首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公共財政應當按照低碳金融的要求,以低碳為發展方向,重點由對“高碳”產業轉向對“低碳”產業的支持。其次,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要注重中央與地方財政低碳經濟扶持的結合。再次,以低碳財政稅收激勵機制為依托,改變企業經營業績的考評辦法,在企業生產方式轉型中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最后,建立與完善稅收體系,完善碳稅、環境稅等稅制。未來需要結合綠色稅制的構建,加強稅收的調節作用,以平衡我國的財政和稅收工具職能,使財政和稅收的協同調控作用更加明顯。為此應當完善現有的環境稅、擴大消費稅征稅范圍,將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列入征稅范圍。
碳金融的發展,需要發揮產業政策具有的戰略性、長期性、方向性等特點,構建長期穩定的低碳經濟產業政策導向機制,形成新型低碳產業發展機制。產業政策的構建應當包括:政府應當由發展高碳產業轉向發展低碳產業;優化現有產業的產業結構結構;編制外商投資項目的管理名錄;設立行業準入條件;產業發展政策。
綜上可見,發展低碳交易市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綜合多種機制方可達到預期效果。各相關政策特別應當按照中國未來碳金融市場的發展路徑謀劃,提高我國在碳市場的各相關政策,特別是宏觀調控部門在出臺時機和政策目標上要加強協作配套,才能保證中國碳交易市場的順利進行。
[1]STIGLER G.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1(6):210.
[2]FRANKLIN G.MIXON JR.Public choice and the EPA:Empirical evidence on carbon emissions violations[J].Public Choice,1995(4):83.
[3]WEISHAAR S.CO2 emission allowance allocation mechanisms,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the environment:a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7(5):24.
[4]WESTERLUND J,SYED A.Basher.Testing for Convergence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Using a Century of Panel Data[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2008(11):40.
[5]WESTERLUND J,SYED A.Basher.Testing for Convergence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Using a Century of Panel Data[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2008(40):109-120.
[6]董玉華.加強理論研究、推進綠色金融[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8(5):21-23.
[7]王玉海,潘紹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碳交易市場現狀和趨勢[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1):23-25.
[8]吳玉宇.我國碳金融發展及碳金融機制創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26-28.
[9]陳游.碳金融:我國商業銀行的機遇與挑戰[J].財經科學,2009(11):8-11.
[10]任衛峰.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J].上海經濟研究,2008(3):38-40.
[11]王卉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金融創新[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