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生
(大豐市檔案局,江蘇大豐,22410024100)

2013年5月送檔下鄉
大豐市檔案局立足檔案本職工作,積極融入中心工作,創新服務機制,努力幫助農村貧困村民盡快脫貧致富,共圓“美麗中國”之夢。
自從2008年下半年,為加強大豐市檔案局黨支部與農村黨組織的合作交流,實現互補共贏,大豐市檔案局借助市委組織部、市委市級機關工委的支持,著力搭建活動平臺,積極創新活動載體,共同謀劃開展了“機關+農村”黨組織聯建活動。如今,活動已持續了整整5年,當初簽訂的聯建目標是否實現?聯建活動是否正常開展?聯建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決定去小海鎮江北村看一看。
江北村是小海鎮面積最大的一個村,地處小海、南陽、萬盈三鎮交界處,曾是大豐有名的貧困村,村莊環境臟、亂、差。說起過去,老書記夏恒洪記憶猶新:2009年初的時候,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經濟收入主要靠圍堤、林地承包,一年不到3萬元,排全鎮倒數第一。村民大多以種植蔬菜為生,但由于村里的7座危橋和4條破敗泥土路,村民種的蔬菜和農副產品不能及時進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村民增收。村委會也沒有像樣的辦公場所,臨時借用的是100平米的破舊學校,平時組織黨員學習和開展黨員活動都極為不便,嚴重影響了村里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當然,這些都只是夏書記的回憶,因為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情景:一排排居民樓拔地而起,一條條水泥路四通八達,一座座蔬菜大棚縱橫交錯,一輛輛農用運輸車川流不息,村民的臉上都蕩漾著幸福的笑容,正如《桃花源記》所描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談及江北村的可喜變化,陪同的小海鎮組委陳秀芹侃侃而談:“這一切都是市檔案局機關與江北村聯建黨支部的功勞,都是‘大豐檔案人’的貢獻。自2009年聯建活動開展以來,聯建黨支部一直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為主線,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逐步提升聯建村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積極改善農村道路、危橋、排水溝等基礎設施,實現水泥路面組組通,有效促進了村生態農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實現翻番,整個江北村面貌煥然一新?!?/p>
四年來,“聯建支部”共開展“三解三促一加強”、“進村入戶”、“3+1工程”、“送檔下鄉”等實踐活動20多次,開展“訪民情、搞宣講、送溫暖、促發展”活動30多次,召開座談會10余次,真正形成了聯建機關與聯建村互相幫助、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比如,2013年12月20日上午,大豐市檔案局黨支部書記、局長戚月蘭借全市“基層黨組織統一活動日”的契機,組織黨員和業務人員到到小海鎮江北村,積極開展以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主題的農村基層群眾性教育和實踐活動。同時,現場給江北村168名困難黨員及部分群眾發放了價值近2萬元的保溫杯,送去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激勵了江北村民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談及該村出現的可喜變化時,聯建支部副書記、新任村書記董加旺滿懷喜悅地說:“多年來,村里最大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錢的問題。聯建支部成立后,市檔案局領導動腦筋、想辦法,積極向省、鹽城、大豐三級爭取資金,僅2013年就幫助村化解了90多萬元債務。聯建支部先后投入100多萬元,建成了現在的68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能容納150人的多功能活動室、700平方米的室外活動水泥場地、500平方米的標準化健身場所、30多平方米的村檔案室、藏有3000多冊圖書的‘農家書屋’,實現了村民服務‘四個不出村’。”“不光如此!”一旁的聯建支部成員、村主任盧建國補充道,“2010年以來,江北村在聯建支部的幫助下,極力推進養殖業的發展,培植了一批典型大戶,截至2013年底,全村新增種植青椒1000畝、冬瓜1500畝、魚塘80畝,上繳村純利潤6萬多元;養雞大戶6戶,全村存欄60000只以上,平均每戶純收入12萬元以上;養羊大戶10戶,全村存欄約有5000只以上,平均每戶純收入15萬元以上。同時,聯建支部每年不定期地組織不同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現有80%以上的農戶在多個行業服務,出現了“一組一特色”的格局,比如,3組木模工、6組安裝工、8組鋼筋工等專業團隊。據初步統計,今年全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2萬元,村民的錢袋子真正‘鼓’起來了。”
在返回的路上,我們巧遇了村民董育,他高興地說:“現在富裕了,這多虧了檔案局和村里的領導幫忙,讓我參加了鋼筋工技術培訓,今年收入8萬多元,去年房子進行了翻修,室內像城里人裝潢的一樣漂亮,‘幸福指數’真正提高了。”
是呀,“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支部“聯建”四年來,一個個變化出現了,一樁樁實事辦下來了,一股股溫暖送下來了……以前江北村就好像一棵小樹,在聯建支部的澆灌、修枝、養護下,如今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碩果累累,村民的“幸福之花”爭奇斗艷,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