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神
做好邊境地區城鄉居保工作對提高邊境地區人民社會保障水平,維護邊境地區安定和諧意義重大。文章結合筆者在城鄉居保實施過程中的實踐,對城鄉居保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供探討。
一、那坡縣開展城鄉居保工作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2013年,那坡縣應參保人數105042人,完成參保99821人,參保率95.03%,排百色市前列,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群眾養老觀念落后,法制、社保意識淡漠
1.多數群眾家庭養老觀念濃重。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很多老人覺得去養老院是一種丟臉的事,依靠城鄉居保是可望而不可即,這種觀念在邊境地區群眾中尤為突出。
2.個別群眾擔心會意外死亡而領不到養老金。城鄉居保繳費周期較長(至少15年),而由于地理條件惡劣,生產生活水平低,邊境地區參保人員在繳費期間意外死亡時有發生,部分群眾擔憂自己熬不到60周歲,存在得過且過的思想。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那坡縣邊境地區群眾到60周歲才一次性補繳養老保險費人員逐年增多,影響了當地城鄉居保的健康發展。
3.大多數群眾法制、養老觀念淡漠。當地政府部門為了能夠推動群眾集中參保繳費,對轄區下達“限時間,定人數”的工作任務,工作人員不惜勞苦進村入戶,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參保,個別群眾對此舉卻還有抵觸情緒,認為推行城鄉居保工作是因為政府存在盈利行為。
(二)個別基層社保經辦機構辦理業務不及時
鄉村兩級對城鄉居保政策宣傳力度不夠;不能及時辦理注銷人員的個人賬戶余額業務;對冒領養老金或拖欠養老費行為缺少查處力度;沒有及時為成功繳費的參保人員開具《收款收據》或填錄《繳費證》等,這些涉及群眾利益的業務工作如果不及時辦理,就無法樹立群眾對城鄉居保制度的信心,不能促進群眾參保的積極性。
(三)部分群眾自身條件差,參保條件不符合
有的群眾想繳費但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有的群眾想參保但是無法提供第二代身份證;長期外出的農民工參保繳費和參保材料收集難等。
二、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宣傳單、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城鄉居保政策重要意義,讓邊民看到政策的惠民性,引導他們自愿參保,逐步把過去的“找群眾辦養老”現象轉變成現在的“群眾找辦養老”現象。繳費工作要從當地的村干部、“經濟能人”“關系戶”做起,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從而全面推進城鄉居保工作進展。
(二)加大繳費補助扶持力度
2013年起,那坡縣實施了自治區“興邊富民大會戰”新農保繳費補助項目,每人繳費100—500元/年,給予每人補助30—50元/年,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繳費補助。但邊境地區實施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政策的繳費補助扶持力度卻非常大,在那坡縣,對距陸地邊境線0—20公里范圍內的邊民參加新農合給予全額繳費補助(由2007年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13年的340元),規定政府承擔的比例占80%以上,農民個人承擔部分不超過20%;對在距陸地邊境線20公里以外的本縣鄉(鎮)也制定優惠政策(每年每人個人繳費30元,財政繳費補助300元),也將五保戶、低保戶、優撫對象、殘疾人納入政府全額補助對象。兩相比較,迫切需要政府部門逐年提高邊境地區城鄉居保的繳費補助標準。
(三)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
目前,那坡城鄉居保的基礎養老金是75元/月/人,養老金待遇偏低,政府補助金偏低,亟須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以提高當地人民群眾養老保障水平。
(四)組建“村級專管員”隊伍
城鄉居保是一項對象多,分布廣,常年性、持續性的工作,村級業務人員在業務辦理中起關鍵作用。然而,那坡縣卻因財政困難無法組建該隊伍,迫切需要建立該隊伍,并發放一定數額的補助。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所所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