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學”這一教學理念符合“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要求。“少教”是要求教師不要代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淪為學習的附庸;但是“少教”也不等于不教,讓教師成為教學中可有可無的角色。“少教多學”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樣才能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既實現教師的“教”,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少教多學”的目標呢?筆者認為課堂上的提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使提問真正做到能讓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與課堂提問設計的成功與否有很大關系。從教師的角度看,一個精巧的課堂提問,為化解教學的重點難點提供了契機,有時只需一個問題即可開啟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少教”;從學生的角度看,一個精巧的課堂提問,是對他們主體地位的尊重和確立,這是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獲取知識和鞏固知識的一條主要渠道,從而實現了“多學”。
在“少教多學”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提問有哪些技巧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積累、思考,有如下拙見:
一、拈一葉而知天下秋
古人說:牽一發而動全身,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的課本中所選課文都是經典之作,這些作品中的一個標點、一個詞,人物的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往往都凸顯了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抓著這些細節描寫,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拈一葉而知天下秋”,也可以達到“少教多學”的效果。
比如講授《祝福》,分析魯四老爺的形象時,筆者提醒學生抓住魯四老爺得知祥林嫂被她婆婆強行捆綁回家后兩次說道:“可惡!然而……。”,分析這其中的言下之意。從細節入手,容易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經過七嘴八舌的討論和思考,學生認識到魯四老爺封建衛道士的身份,作為魯鎮社會環境的一個代表。還是這篇課文,筆者讓學生思考,祥林嫂再到到魯鎮時,魯鎮上的人們為何沒有叫她“賀六嫂”,而是“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并且“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很多學生剛開始覺得只是習慣使然,經過思考和討論后,他們認識到這其實是整個魯鎮社會對祥林嫂改嫁的不承認,反映了封建禮教對寡婦再嫁的否定,整個社會環境對祥林嫂的否定。
這樣從課文的細節入手,尋求突破口,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也可以達到“少教多學”的效果。
二、一石激起千層浪
教師在指導學生研習一篇課文伊始便須確定研習的重點和難點。課文的重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理解課文內容的關節點,一是指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所謂課文的關節點,往往是那些或隱或現地牽扯到課文主題和重要觀點的語句。所謂難點主要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而教學上又需要落實的知識點。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分析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直接從重難點入手,可以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比如在講授《祝福》這篇課文時,筆者設計了“是誰殺了祥林嫂”這樣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剛提出來時,學生議論紛紛,有人殺嗎?祥林嫂不是自己死掉的嗎?一番議論之后,學生慢慢地沉寂了下來,開始研習課文,小組內的同學開始小聲交流,一個個“兇手”浮出水面。這時候,筆者又追問了一個問題“這些人會不會受到譴責或自己良心不安?為什么?”思考之后,學生發現了魯迅先生對封建社會“吃人”本質的抨擊。這樣,教師僅僅提出的兩個問題,便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思考、探索,從而達到了“少教多學”的效果。
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時緊扣文章的重難點,“一石激起千層浪”,便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少教多學”的效果。
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蘇教版閱讀教材以人文母題為靈魂,統領專題材料,專題內所選文本不同文體,不同寫法,卻具有同一主題,對主題的表現有層次之分,專題結構呈現出向內聚斂的傾向。在設置問題時,筆者試著將同一專題內的課文整合起來,從課文出發,又能夠高于課文,利用課文為“抓手”,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在蘇教版必修二第三專題“歷史的回聲”中,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要求學生回顧柳永的《雨霖鈴》,比較婉約派詞風與豪放派詞風的區別;再和《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進行比較,分析蘇軾和辛棄疾這兩位同是豪放派詞人在詞風上的不同。這樣的問題,既是分析這兩首詞、分析這兩位詞人,又不只分析了這兩首詞和這兩個詞人,學生更重要的學習了分析的方法。
“欲窮千里目”,就要求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更注重知識點的鏈接和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樣才能做到“更上一層樓”,從而達到“少教多學”的效果。
我們的課文中,為了表現主題、刻畫人物,往往還會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矛盾。在矛盾處設疑,往往可以透過現象,透析人物的靈魂。揭示事物的本質,使問題更明晰、透徹。
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時,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林黛玉到底上過學沒有?學生很快發現林黛玉在回答賈母和寶玉同一個問題的矛盾之處。再追問“為什么”,學生興趣盎然,最終才發現這一個寄人籬下的女子“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到了何種地步,對林黛玉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體會。如在講授《雷雨》一文時,筆者抓住周樸園前一刻還在溫情脈脈地懷念魯侍萍,后一刻卻忽然嚴厲地問:“你來干什么?”,這樣前后態度的矛盾處設疑,學生從一開始的一頭霧水到后來的恍然大悟,從而剖析周樸園的內心世界,使其性格更鮮明。
在課文矛盾處設疑,特別容易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也可以達到“少教多學”的效果。
“少教多學”是一種教學理念,可不能僅僅只是教學理念,它需要真真實實地落實到每一堂課上,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精心的設計課堂上的提問,才能實現真正的“少教多學”。教而巧問之,不亦說乎?
(張紅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文樞中學高中部 210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