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德
教育已走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今天,有些人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并非是實質和深刻的。筆者認為提高學生的素質,關鍵是教師在課堂上提高教育質量,那么教師怎樣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呢?
一、要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育關系中的主體,是傳授知識的對象,他們在課堂上的心態、情緒、知識水平就是教師在導課前應該把握的因素。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心不在焉,眼睛老是往窗外瞧,如果老師不加分析,一下子點名該學生上課不注意,讓他站起來,甚至大聲喝斥,以一儆十,那么該學生會埋怨你不近人情,而這節課他的情緒就會調動不起來,老是想到你批評他的情景。實際上,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再精彩的電視節目精力也不可能分分秒秒都集中在那段時間,何況是學知識呢?所以老師首先就應該有“度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允許學生分神,而后想想怎樣調整教學方法,為什么學生會分神呢?你講的問題是不是太難理解或教法單一,語言枯燥無味?作為學生,分神是有原因的,我們也不能在課堂內找原因,但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采取課堂技巧,如果講課可變為提問或有意識地對他暗示,提問復述、中斷冷卻等把他們注意力拉回來。以上的例子看起來似乎遷就了學生,但教學過程中卻達到統一課堂的教學規律,讓走神的學生有精神集中起來的目的,體現傳授者的“度”——長者風度,避免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有效提高45分鐘的“量”——時間利用效率。在求量的同時,還要組織學生積極聽講,切實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改唱“獨角戲”。讓學生改變“我要學”的觀念,教師提出課題要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積極動機。課題提出方式不一,效果常不一樣,應當說,先提出某個問題,建立學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建立學生的疑點,然后再展開講授,更適于吸引學生積極投入新課題的學習。筆者在《白楊禮贊》授課中設計這樣幾個問題:1、白楊樹為什么極普通卻不平凡?2、課文中為什么出現“北方的抗日軍民”?3、白楊樹的美表現在哪里,是怎樣表現的?這幾個問題就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把重點和難點提出來,引導學生看書,就有方向性(因為學生都有解答問題的欲望),吸引他們投入新課學習,在講課過程中也能夠見機行事,設計幾個值得思考、難度適當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積極參與活動。在講授的適當段落,結合談話、讀書、演習活動。最后在講課結束時,要注意做出簡明的結論,由學生復述所學的內容,或由學生小結等等。在授課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記筆記,同時自己恰當地運用板書讓學生把握課堂的重點難點,讓學生“每課一得”。
二、教師應是授漁者,莫當送魚者,魚兒美不如授漁妙
今年十月中旬有一位從江蘇來漳浦三中講授史豐收速算法的曹先生,他講速算法時就善于抓住學生心理,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先從幾則數字乘法運算入手,快速說出他們的正確答案,接著講述快速運算的方法。然后用幽默的語調朗誦一則順口溜作結,學生拍手咋舌,嘆為觀止,反響激烈,他們特別要求將順口溜寫下來,這說明了學生多么喜歡“漁”。那么怎樣做一個授漁者呢?首先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學生要求一杯水,我們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有了充分的準備。設計問題應該具體明確,便于學生在最經濟的時間內直接聯系和解決要講的問題。據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次寫成一篇詩文總是不厭其煩地朗誦給鄰居的一位老太太聽,有時朗誦到口干舌燥,甚至結瘡,直到這位老太太聽懂理解,那才定稿。我們雖然沒有詩人的耐心,但為了提高45分鐘的教學質量精心設計幾個問題也是應該的,有道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對于問題的設計還要注意難易適當、有啟發思考的價值,不要選太簡單甚至包含暗示答案的題目。問題的形式也要有變化。內容有一定的邏輯性、連貫性能推進到新的認識、新的結論。在選用問題時,要注意穿插運用求同性、求異性、求聯性等不同類型的問題。求同性問題,是從變化發展中找相對穩定,從特殊性中找普通性,從重復性中發現規律性的一類問題;求異性問題是同中找異,從常規模式,最平常的現象,大家都承認的道理中找特殊,找不同于別人的答案,找大家沒有說過的問題、見解、可能性方案,有時是盡可能多的答案或辦法,并從中找優。求聯性問題,是找單個的、分散的、表面孤立的現象和事物間關系和聯系。確定這些關系和聯系的相關程度和作用,特別是找出本質的聯系。解答這些問題,達到培養的目的,一般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因此不可能處處使用。在關鍵知識、重點穿插應用,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全面性、創造性和抽象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其實,我們在設計問題的選用問題中,就貫穿著幫助學生“織網”和“撒網”方法。當然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羨魚結網,以達到捕魚的目的。就像母貓為小貓傳授捉鼠的技術,要不厭其煩地設計圈套和為他們鼓勵,激發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學生提問的時候也要注意學生的能力狀況,要因材施“問”,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學生開講座,交流學習心得,實現“能者為師”,讓理解了問題、對問題思考比較完整的同學來解答問題。
為了達到全班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運用談話式教學,提問要面向全體同學,而且給予適當的考慮時間,注意談話時臨場應用的技巧。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一下,然后讓學生舉手回答,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全班思考的積極性。我們老師聽學生回答要耐心,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為了把全班學生都組織到談話中來,應當培養學生關心同學回答的習慣,老師在學生答問以后,可以叫別的學生補充或評價,課上學生提出問題應該鼓勵,并盡可能啟發學生回答老師再做肯定,對于當時解答或不適于解答的問題,可以說明留作以后解答。在談話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對學生好的回答,用簡潔的語言或點頭微笑表示肯定,以鼓勵學生的積極性,談話結束時要有明確的結論。
為了實現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養成自學習慣,增強學生自學能力,把握課文重點、難點,也可以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變成學生提問老師回答,讓學生“難為”老師;也可以他們扮成“記者”,讓老師答“記者”問來搞活課堂氣氛,學生掌握問題也較為輕松,這也需要老師給他們滿意的答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