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科技學院 體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從“動作結構”的變化看當代男子自由體操的發展與創新
高振立
(黃河科技學院 體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以參加第44屆世錦賽和倫敦奧運會自由體操決賽選手為主要對象,從“動作結構”視角對當代世界男子自由體操的發展與創新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以日本白井健三為代表的亞洲選手,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的結構主要以各種高難度空翻轉體及其連接為主,而以俄羅斯阿比亞茨為代表的歐美選手,則以“大空翻”及其連接為主,亞洲選手略有優勢。成套動作平均D分穩中有升,預計獲得獎牌選手的平均D分將接近7分;最高D分達到7.4分,繼續提升的空間極小。選手完成動作質量欠佳,獲得獎牌選手的最高E分僅有9.1分,繼續提高動作質量的空間較大。我國優秀年輕選手與外國選手比較,成套動作的難度、編排和質量都有一定差距,努力學習同屬黃種人日本的思路和經驗,將會盡快趕上世界發展潮流。
自由體操;動作結構;發展與創新
在201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男子自由體操決賽中,第一次參加世界大賽的日本17歲新秀白井健三,以近乎完美的表現力,壓倒連續4屆世界大賽男子全能冠軍獲得者內村航平,摘得自由體操金牌。他成套動作的編排結構新穎獨特,不是以空翻二周加轉體的“大空翻”為主要內容,而是選用各種空翻轉體及其連接,并把轉體動作發揮到極致,首次在世界體操大賽中完成“直體后空翻轉體1440°”的超級動作,被人們親昵地稱為“轉體機器”[1],不僅創造了令人瞠目結舌的7.4分的超高D分,E分也達到了8.6分,最后以16分一騎絕塵,領先隊友內村航平多達0.9分,這在歷屆世界體操大賽的各個項目決賽中,都是極其罕見的。難怪連倫敦奧運會自由體操冠軍、我國著名選手鄒凱看后都驚嘆地說:“看不懂!”這個現實表明,與一年前的倫敦奧運會比較,世界男子自由體操技術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研究以日本白井健三的“動作結構”為實例,擬對當代世界男子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的結構、難度和完成質量等方面的發展與創新,進行縱向變化與橫向對比研究;同時,與參加我國第12屆全運會男子自由體操決賽選手進行比較,分析我國選手與當代世界級選手的差距,為我國選手更好地備戰里約奧運會提供理論支持。
以參加2013年10月第44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自由體操決賽的16名選手為主要對象,以參加2013年9月我國第12屆全運會自由體操決賽的8名選手為輔助對象。研究方法,主要通過收看中央電視臺轉播的現場比賽實況,取得各種比賽的事實資料;并通過萬方、CNKI、維普等數據庫檢索到文獻資料共計20余篇,搜集國際體聯(FIG)官方網站和各個網站有關的各種資料,為本研究研究提供理論和參考依據。
2.1 成套動作結構的發展與創新
在整個倫敦奧運周期男子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的D分,僅有俄羅斯的阿比亞茲最高達到7.1分,其余選手都在7分以下。阿比亞茨成套動作既包括空翻兩周加轉體的3個“大空翻”,又有高難度的D+D連接,被視為當代男子自由體操發展的新潮流。然而,在2013年第44屆世錦賽中,日本的白井健三卻另辟蹊徑,成套動作沒有一個“大空翻”,而是以各種空翻轉體及其連接組成,從而使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是男子自由體操另一種形式的發展與創新。
2.1.1 單個空翻動作的發展
D組以上單個空翻是發展各種空翻連接的基礎。表1是兩屆世界大賽和第12屆全運會單個空翻動作的組別、難度和數量比較。首先,從倫敦奧運會到第44屆世錦賽,僅僅一年時間,雖然單個空翻動作的總量均為21人次,但動作組別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后空翻幾乎減少了20%,相應側空翻和前空翻各自增加了10%。特別是兩名美國選手勒讓德和達爾頓,以及巴西的海波里托,都高質量完成了“直體和屈體前空翻二周”的高難動作,氣勢宏偉,蔚為壯觀,顯示出強大的實力。

表1 兩屆世界大賽和第12屆全運會D組以上單個空翻動作的數量和難度比較
其次,盡管第44屆世錦賽后空翻動作數量減少,但動作難度卻有所創新。一是日本的白井健三以“直體后空翻轉體1440°”F組作為成套動作的結束,創造了在世界大賽第一個完成轉體1440°的記錄,已被正式命名為“白井健三”[3];二是,傳統的“旋空翻轉體”一般都是以“360°”為一級;至第43屆世錦賽,日本的內村航平完成了“團身后空翻二周轉體1080°”的G組難度動作;而在第44屆世錦賽中,美國的勒讓德則首次表演了“團身后空翻二周轉體900°”,突破轉體度數的“常規”,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為今后的發展與創新開拓了新的思路。
第三,數據表明,中外優秀選手在動作組別的選擇比例上并無差異,但仔細分析卻略有不同。一是“直體后空翻轉體1080°”高達7人次,幾乎成了中國選手成套動作結束的“規定動作”,其它后空翻動作也都是常規動作,缺少變化和創新意識;二是第Ⅱ組動作,都是“直體前空翻轉體720°”,而沒有“屈體前空翻二周”的E組 和“直體前空翻二周” 的 F組等大空翻動作。因此,在單個空翻動作的難度和變化方面,我國優秀選手都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2.1.2 各組空翻連接的發展與創新
由于自由體操空翻之間的連接,可以使動作表演得更精彩、更壯觀,也更能表現選手的嫻熟技能和充沛的體能[3]。其中以白井健三為代表的高難度空翻連接,更把空翻連接動作發展到新高度。
2.1.2.1 后空翻動作連接的發展與創新
外國和中國選手在第44屆世錦賽和第12屆全運會自由體操決賽中,以后空翻開始完成的空翻連接的數量最多,分別為18串和10串,其連接的形式、難度和數量如表2所示。首先,以“直體后空翻轉體”連接空翻動作是中外選手的首選,分別達到12串和10串。選擇最多的是“直體后空翻轉體900°——直體前空翻轉體360°”,中外選手分別為7人次和5人次。在此基礎上,海波里托完成了連接“前直轉體720°”,漢布欽表演了連接“前團二周”的D+D組合;白井健三更首創連接“前直轉體900°”的D+E組合,是迄今為止男子自由體操難度價值最高的一組聯合動作。對比我國這批年輕選手,全部連接“前直轉體360°”,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表2 第44屆世錦賽和第12屆全運會以后空翻連接的形式、難度和數量
其次,外國選手有4人次選擇了以“快速后空翻”開始的連接,而且連接形式也各不相同:美國的勒讓德和英國的普爾維斯連接了“前團兩周”,白井健三完成了連接“后直轉體1080°”的B+D聯合;美國的達爾頓更表演了連接“屈體前空翻兩周”的B+E組合。通過比較簡單的動作組合,就能夠獲得0.1的連接價值分。這種編排思路,值得我國選手學習和借鑒。
2.1.2.2 前空翻動作連接的發展與創新
以前空翻開始的連接動作比后空翻開始連接的動作雖然數量較少,但連接的形式卻多種多樣。從表3 首先可以看出,采用最多的是“前直轉體720°——前直轉體360°(540°)”的D+C組合,表現最突出的是美國的勒讓德,他在開場串表演了“前直轉體720°——前團二周”的D+D組合,動作完成得雄偉壯觀,表現出非凡的實力;對比我國選手尚有3人次連接“前團或前團轉體180°”的D+A/B的組合,還有較大的提升潛力。為什么中外選手都青睞這種連接呢?這是因為,開始動作本身就是D組難度,只要與任意一個空翻連接起來,就能夠獲得連接價值分。

表3 第44屆世錦賽和第12屆全運會前空翻開始連接的形式、難度和數量
其次,以“直體前空翻轉體360°”開始連接的動作,也具有較高的難度價值。我國的吳迪連接了“直體前空翻轉體900°”,構成C+E的組合;而白井健三更表演了連接“直體前空翻轉體1080°”的C+F的超級組合,把向前空翻連接動作幾乎推到了“極限”,又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被國際體聯命名為“白井健三2”[3],值得各國選手學習。
綜上所述,白井健三所以能夠以較大的優勢摘得自由體操金牌,其根本原因是敢于突破歐美選手致力于發展“大空翻”的世界潮流,而是根據亞洲選手身體靈巧、轉體迅捷的特點,別具匠心地調整了成套動作的結構——把前后空翻轉體及其連接發揮到極致,創造了7.4分的超高D分,并以比較完美的表演,最終成為最年輕的自由體操世界冠軍。倫敦奧運會冠軍鄒凱在現場評價時說:“我們中國體操隊應該更多去思考,學習日本隊好的東西,發展我們自己的好的東西。[5]”
2.2 自由體操成套動作難度的發展與創新
男子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的難度價值,是由單個技巧動作、空翻連接動作和非技巧動作三個因素決定。表4是兩屆世界大賽和第12屆全運會自由體操決賽選手D分比較。

表4 兩屆世界大賽與第12屆全運會自由體操成套動作D分比較
2.2.1 成套動作平均D分穩中有升
表4數據清楚顯示,第44屆世錦賽選手的平均難度,比倫敦奧運會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有微小提高(+0.012),這在歷屆奧運周期開始的世錦賽中是從來未有的。表明各國選手既較快地完成了新老交替,很快適應了新規則;又表明年輕新秀迅速成長,特別是白井健三的橫空出世,極大地提高了成套動作難度,致使標準差也相應提高了0.107,使選手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開了。因此,世界各國選手都會以白井健三為榜樣,繼續提高成套動作的難度,從而使選手們的平均難度不斷有所提高。
我國年輕選手平均難度僅有6.288分,選手之間的水平也非常接近(標準差為0.136),成套動作平均難度比世錦賽低0.412分。即使獲得金牌的吳迪,其動作難度也只有6.5分,與世錦賽的各國選手比較,明顯缺乏競爭力。因此,我國自由體操選手的當務之急,首先是提高成套動作的難度價值,然后才能比賽完成動作的質量和穩定性。
2.2.2 成套動作最高D分再創新高
進入倫敦奧運周期后,男子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的最高D分不斷提升,從第43屆世錦賽鄒凱的6.9分,到倫敦奧運會俄羅斯的阿比亞茨的7.1分,至第44屆世錦賽,白井健三再次提高到使人望塵莫及的7.4分,比獲得亞軍和季軍選手的難度分別高出0.7分和1分。他就是憑借成套動作的超高難度,毫無懸念地獲得了自由體操冠軍。
但是,提高成套動作難度是一把雙刃劍,俄羅斯的阿比亞在倫敦奧運會D分高達7.1分,而完成質量欠佳只獲得第三名;同樣,內村航平在第44屆世錦賽的D分只有6.4分,比第四五名分別低0.4和0.5分,卻因動作的高質量收獲銅牌。因此,白井健三在達到7.4分之后,再次提高成套動作難度的可能性極小,而是把精力放在提高動作質量方面,以取得更好的成績。目前,我國獲得第12屆全運會自由體操金牌的吳迪以及全能冠軍周施雄,成套動作D分最高也僅有6.5分,與白井健三相差0.9分之多,比其他歐美選手也相差0.5分。因此,在整個里約奧運周期的世界大賽中,要想撼動以白井健三為首的日本選手的統治地位將非常困難。
2.2.3 提升成套動作D分的主要因素
自由體操成套動作D分是由難度價值分、連接價值分和動作組別分3個因素構成的。由于世界級選手都能滿足動作組別分的要求,因此,提升成套動作D分的主要因素,首要是難度價值分,并在此基礎上提升D組以上空翻的連接價值分。從表5可以看出,獲得倫敦奧運會冠軍和季軍的鄒凱和阿比亞茨,連接價值分都是0.4分,后者比前者D分高0.2分,主要是動作難度價值分的差異;到第44屆世錦賽,白井健三又增加了1個F組,并相應減少了D組或C組,使難度價值分達到4.3分,再加上連接價值分又提高了0.2分,從而使成套動作D分比其他選手提高了0.3~0.5分,凸顯出選手的強大實力。對比我國2名最好的選手,單個動作難度價值分都比較低,獲得金牌的吳迪成套動作中還包含B組動作,不僅與世界級選手差距較大,還趕不上老將鄒凱。因此,繼續提高難度價值分是當代男子自由體操發展的潮流,也只有在提高單個空翻難度的基礎上,才可能提高D組以上空翻連接價值,再創成套動作D分的新高。

表5 兩屆世界大賽和第12屆全運會D分前2名選手成套動作構成要素
2.3 提高完成動作的質量尚有較大空間
由于成套動作至少包括3~4串空翻和人均近3個單個空翻,而評分規則不僅對空翻的高度與轉體角度有嚴格規定,更對落地的穩定性有很高的要求,致使選手們完成動作的E分普遍較低。從表6首先可以看出,連續兩屆世界大賽選手們都較好地發揮出了水平,但平均E分只有8.7分左右,最高分是內村航平兩次得到9.1分,另有鄒凱得過9分以外,其他均在9分以下。對比我國第12屆全運會決賽選手的平均得分僅有8.396分,比世界級選手相差0.325分,最高得分也相差0.3分。這些都表明無論是世界級選手還是中國選手,提高完成動作質量仍有較大的空間。

表6 兩屆世界大賽和第12屆全運會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的D分和E分比較
其次,日本的內村航平D分只有6.4分,是參加第44屆世錦賽決賽選手中D分最低者,但卻以高質量的E分摘得銅牌;同樣,他在倫敦奧運會決賽中,D分也比冠軍和季軍分別低0.2和0.4分,但卻以9.1分的高質量獲得銀牌。上述事實表明,當代世界級選手成套動作D分大體相當,或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完成動作質量和穩定發揮將成為獲勝的關鍵。
3.1 以日本白井健三為代表的亞洲選手,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的結構主要以各種高難度空翻轉體及其連接為主,而以俄羅斯阿比亞茨為代表的歐美選手,則以空翻二周加轉體的“大空翻”及其連接為主,亞洲選手略有優勢;成套動作內容中,單個技巧動作為21個,人均接近3個,其中一半為后空翻,側空翻和前空翻數量迅速增加;空翻連接動作大多為3~4串,其中以后空翻開始連接前空翻的技巧串占八成,成為空翻連接的主流。
3.2 成套動作平均D分穩中有升,提高D分的主要因素是提高單個空翻動作的難度及其連接價值,預計獲得獎牌選手的平均D分將接近7分;目前,最高D分已經達到7.4分,是各國選手趕超的目標,今后繼續提升的空間極小。
3.3 絕大多數選手完成動作的質量欠佳,成套動作的平均E分都在9分以下,獲得獎牌選手的最高E分僅有9.1分,繼續提高動作質量的空間較大,特別是提升高難度空翻及其連接動作落地的穩定性,或將成為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
3.4 我國優秀年輕選手與外國選手比較,無論在成套動作的難度和組織編排,還是在完成動作質量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但在我國奧運冠軍鄒凱和張成龍等老將的基礎上,努力學習同屬黃種人日本的思路和經驗,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趕上世界潮流,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1] Alse.三大社:黃慧丹勝美軍團摘金 日本轉體機器揚威[EB/OL].http://sports.sohu.com/20131006/n387642563.shtml,2013-10-08.
[2]國際體操聯合會.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M].北京: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2012,12. [3]周福弟.十二個男子體操難新動作被正式確認和命名[EB/OL].http://cga.sport.org.cn/data/column/2013-11-08/424163.html,2013-11-08.
[4]史海現,李柳,孟憲林.倫敦奧運周期男子自由體操成套動作發展趨勢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2):162-166.
[5]新體.鄒凱:應該向日本隊學習 中國體操隊任重而道遠[EB/OL].http://sports.sina.com.cn/o/2013-10-06/02216815830.shtml,2013-10-06.
[6]嵐生.黃玉斌:鄒凱奪金是努力所得 五金是團隊賦予的[EB/OL].http://roll.sohu.com/20120806/n349981514.shtml,2012-08-06.
[7]康少寒.男子國際體操規則學習班結束 2013年將啟用新規則[EB/OL].http://sports.sohu.com/20121218/n360776936.shtml,2012,12,18.
[8]周云濤.世界男子自由體操的發展及中外運動員比較[J].體育學刊,2010,(2):121-124.
[9]黃亮明.關于男子自由體操發展趨勢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4(4):80-83.
[10]李柳.從34屆世界體操錦標賽看自由體操的發展趨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34(5):40-43.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men’s floor exercise changes in terms of “movement structure”
GAO Zhen-li
(School of P.E., Yellow River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Henan, China)
Taking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44th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the London Olympics floor exercise finalist as the objects, this paper studie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en’s floor exercise in terms of “movement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ia players, represented by Japanese athlete Kenzo Shirai (しらい けんぞう), whose structures of floor exercise are mainly all kinds of difficult somersault twists and their connections, and European and American athletes, represented by Russian player Abbey Diaz,mainly adopting the “big flip” and its connection. Asian players have a slight advantage. The average D-sub of sets of movements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ed, and the player who is expected to win a medal is close to 7 scores; highest D-sub reaches 7.4 scores, the space to continue to enhance is minimal. Players completed the action with poor quality, the highest E score of medal winner is only 9.1, space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ovements is larger. There are some gaps between outstanding young players in our country and foreign players in terms of sets of movements of difficulty, presentation and quality. We should try to learn Japanese ideas and experiences to catch up with the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soon.
floor exercise; movement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2014-01-16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編號:142400410173)。
高振立(1973- ),男,河南鶴壁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A
1009-9840(2014)05-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