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宗元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實驗課占有的比重非常大,保證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就是保證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物理實驗對于學生對物理概念、知識點和規律的裂解至關重要,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構建實驗平臺,重點對待物理實驗課,不能像傳統的物理課程一樣只把實驗課當成是完成課本的基本要求,為了實驗而實驗,而是要在物理實驗課中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質疑能力等多種能力。
一、以實驗為平臺的物理課堂的功能
1.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物理實驗課中,學生首先要明確本節課的實驗目的、實驗方法,然后在實驗結果出來的時候對結果進行分析,最終總結規律,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會有所提高。具體來說,在進行物理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整個實驗裝置進行觀察,明確需要用哪些儀器和基本的注意事項,然后觀察整個實驗過程,讓學生自己總結實驗步驟和記錄實驗結果,這個過程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認真觀察,又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物理規律。而且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驗過程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通過觀察物理實驗的過程,把自己的視覺資料和聽覺資料都通過大腦的分析綜合變成理性思維資料,教師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保證教師的教學過程
物理課程中的知識大都是抽象化、理想化的,所謂物理,就是人們對于物體的理解,也就是把原本客觀事物的特征和本質通過人們的主觀認識之后總結事物的規律。相對于其他具體化的內容來說,學習起來有困難,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加有困難,對于物理課程中特定的“真空狀態”、“理想狀態”、“標準狀況”等條件并不理解,而且也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所以要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把原本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系統化的思考問題,科學合理的觀察、分析、推理,得出結論。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各事物之中都有本質的聯系,物理中的知識點和規律都是經過無數的實驗推到出來的,學生沒有時間一遍遍的實驗來得出結論,而是需要讓教師根據已有結論來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二、物理實驗課的有效性課例實踐與研究
1.實驗課的教學理念
物理實驗課的教學理念基本上都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和規律,而且學生在這之中也能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一般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有的學校并不能把課本上的實驗全部演示一遍,只是選取一些重點實驗進行演示,而且實驗過程都是草草完成。不過這種方式并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讓學生真正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物理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物理實驗的教學理念,真正發揮物理實驗的作用。
2.實驗課的教學方法
教學理念確立之后,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同樣一個實驗通過不同的教師教導出來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教學方法不同而對教學過程的影響。在物理史中,每一個知識點和規律的得出都是物理學者思考和實驗的結果,因此物理課的教學方法第一點就是思想,思想決定行為,只有樹立實驗過程中的思想,才能引導正確的方法,所以教學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有實驗的思想,形成一種習慣。有的物理實驗過程時間長,步驟繁多,如果真正的一一進行,那么會花費較長的時間,只為了一個結果的得出,因此教師要注重實驗過程的控制,既不能讓學生感到過程繁瑣,又不能讓學生覺得一帶而過,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設置教學方法,真正的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實驗在一個時間點上展現。由于時間的限制,一般實驗都是進行一遍,得出幾組數據,然后就觀察分析數據就可以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物理實驗很簡單,只要進行一遍過程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對學生日后的學習會造成極壞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注重實驗過程的時間和對各類因素的控制,保證實驗過程的合理性和準確性。
3.實驗課的教學實踐
在光學中光的反射定律實驗過程中,這節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關系、入射角和反射角的關系,以及法線的作用,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得出結論,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分別在法線兩側,而且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經過光具座的多次實驗可以驗證這一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或者提出一些新穎的問題,例如可不可以采用其他的物體來替代光具座進行實驗,通過不同手段的教學,既讓學生參與到物理實驗中去,通過自己的實驗來得出結論,又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用平面鏡和量角器來代替實驗光具座進行實驗,得出相同的結論。學生在實驗課中的角色不是被動接受或者機械的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而是自己動手,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得出最終結論。
在光學中的光的色散實驗課上,不只可以讓學生動手實驗,也可以通過史實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光的色散過程,不過這個實驗過于簡單,只是用一個三棱鏡就能讓學生看到和彩虹一樣的七種不同顏色的光,不過當時的實驗過程一定不會這么簡單,不能讓學生認為物理規律的發現竟然如此簡單和隨意,這就需要教師拿出牛頓研究光的色散的史實,讓學生理解實驗的不易。用棱鏡來折射各種顏色的光,最后得出結論,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根據前人的研究過程然后對自己的實驗過程進行對比,最后理解牛頓在發現光的色散的不易之處。
在學習力學中的摩擦力的時候,教師可以就地取材,不一定非要從書本上的實驗入手,完全照搬教材上的內容,讓學生覺得學習枯燥乏味,可以從生活中需要實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摩擦力最好的例子就是自行車的剎車過程,自行車在生活中十分常見,而且危險性也低,剎車過程的變化也容易觀察,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觀察在自行車剎車的時候前閘和后閘的原理,讓學生自行探索,學生在課后回家的時候就能自己做實驗,不斷剎車探究原理,而且有些學生如果不愿意自己實驗,在通過別人的實驗之后也會有興趣補充進行,這樣把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把物理實驗從生活中提取出來,讓物理在學生的心中不再是神神秘秘、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可以和生活中的現象中存在和體現的,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也更加有效。
綜上所述,物理教學中由于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的困難性,而且各類知識點和規律的得出大都需要實驗來得出,因此,建立以實驗為平臺的物理課堂至關重要,既能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