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聲鋒
按照素質教育要求,改革和整體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從課堂教學抓起,而一堂優質課應該具有“引、探、練”的三個特征,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引—激發興趣,引發思維
學習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又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教學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是否保持與發展。怎樣使小學生從小便愛學數學呢?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想辦法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
1.聯系生活實際引發親切感。課堂教學中的舉例,講授,盡可能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能激發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幫助學生消除學習的心理障礙。如“直線”的認識,首先,教師拿著一條棉線(學生最熟悉的線)問: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從而引出“線”的概念。接著,用雙手捏棉線的兩端向外拉直,使學生感知“直線”的具體形象。然后引出教學中的“直線”,并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直線”。最后,引導學生觀察概括出“直線”的特性;沒有端點,不能度量。
2.動手操作,啟迪心智。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又多以具體形象為主,數學特點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部便是直觀和操作。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才是有效的。而動手操作更是啟迪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如一年級在教“9加幾相應的減法”時,教師先讓學生擺弄小棒;桌子上放11根小棒(左邊一堆10根,右邊1根),要學生拿走2根,求還剩下幾根小棒。學生動手,教師巡視,然后把學生的操作過程在黑板上演示:1、先從11根里拿走右邊的1根,再從10根里拿走1根。2、先從10根里拿走2根,再留下8根和1根。3、從11根里一下子拿走2根,再留9根。從演示結果中得出最佳方法。然后啟發學生:從11根中拿走3根、4根、5根……會拿嗎?隨即揭示課題,學生情緒高昂,躍躍欲試,當然,動手操作必須做到“目標清、交代明、齊動手、巧演示”
二、探—探求知識,探索規律
如果引導學生主動去探求新知識是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個重要標志,那培養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是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一堂好課就應該圍繞“思考”二字。怎樣使學生積極思考呢?教師是關鍵,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一個“探”字就是突出一個“主”字,即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結合,把教與學融合在一起。要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過程,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1.直觀感知,手腦并用。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如果感性認識豐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我們在教除法的初步認識時,往往借助直觀教具。如教學“平均分”的含義時,先準備好一支鉛筆,請3位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然后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師讓學生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師又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學生回答后,教師著重指出: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2.觀察比較,思索發現。在教“乘法分配律”時,先讓學生計:“小刀一把7角錢,鉛筆一支5角錢,買3把小刀和3支鉛筆共應付多少錢?”這一類題目,根據學生列式,板書兩個算式再連上等號:7×3+5×3=(7+5)×3啟發學生觀察比較,從而用自己的言語歸納出乘法分配律。
3.遷移過渡,獲得新知。注意應用“遷移”規律,培養學生聯想。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先讓學生練習相同加數的連加法,如2+2+2=?用的是喚起舊知識遷移過渡。讓學生通過對加法中加數的觀察,得出“相同加數”和有幾個這樣的相同加數的觀察和結論,進一步把這個加法意義概括為“求3個2是多少?”這樣才能使得乘法從加法中“生長”出來,把乘加法統一起來,展現知識結構過程。
探索必須做到目標明確,過程清楚,善于點撥,結論科學,要破“被動聽講,一問一答”死氣沉沉的局面,變“多向交流,形式活潑,師導生探,規律自明“的良好局面。
三、練—精選、及時反饋
練習要命要求,多層次,小坡度,多形式多反饋,注意質與量的辯證統一。同時還要講究興趣,把當堂練習從時間上內容上加以保證。規定每堂課練習時間不少于10分鐘,內容安排大體為:基本練習,鞏固新知;重點練習,保證關鍵;變式練習,攀登前進。例如,“比多(少)求和兩步計算應用題”練習:(1)基本練習:書上練習第1、2題;全班練,練后評講。(2)關鍵練:出示應用題要學生講先算什么?強化中間問題。(3)組題對比:區別一步與兩步。(4)補條件:使應用題完整。通過四個層次,步步遞進,層層深入。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引、探、練”的教學途徑與方法,不僅基礎扎實,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
(作者單位:路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