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山+劉月輝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經過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議同意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全文共分七章二十四條,系統地闡述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組織實施、條件保障等內容。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傳統美德,受到了政府機構與社會各界的重視。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教學內容包括從先秦到晚清社會近三千年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學思潮、流派等。學好這門課程,對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古代文學課程不夠重視
在當今社會實用主義思潮泛濫的背景下,許多學生認為古代文學缺乏實用價值,而不加以重視。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以古代的作家作品為主,能夠培養的實際技能確實有限。另外,古代社會跟現代社會有巨大的時代差異,九零后的大學生都有這樣的疑問——我為什么要鉆進故紙堆呢?學了什么用呢?思想上對古代文學這門課不重視,學習上就動力不足。
在課程設置上,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古代文學教學課時被大幅度縮減。古代文學課程是有大量的教學內容的,包括各個時間段的各種文體的學習與研討,但隨著課時量的銳減,原定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教學要求也只好隨之降低了。古代文學這門課的重要地位不但沒有加強,反而削弱了。
(二)教學方式陳舊、單一
雖然各層次、各年級的教學改革在全國展開,各種教學改革理論充斥著人們的視野,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運用得很少。古代文學作為中文專業的一門傳統課程,現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學模式,被戲稱為“三部曲”。如講解一篇散文或詩詞,首先是介紹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事跡,接著是疏通文中字、詞、句,分析其中的古今異義與特殊句式,最后是總結作品主旨與藝術特色。這種老套、單調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產生審美疲勞,無法讓學生領悟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深邃傳統哲理與豐富思想感情,也就很難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與學習興趣。
(三)學習方法不當,以致學習興趣不濃
相對于教師陳舊的教學方式,學生們也有所謂的“三部曲”:有些學生上課時就睡覺、玩手機;考試之前,從網上下載各篇文言文的注釋、翻譯或賞析,開始死記硬背;考完之后,很快就將各個知識點都忘記了。當然,這種情況一般只出現在部分學習不夠認真的學生中。對于那些勤奮的學生而言,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欲望與較好的學習習慣,但由于古代文學年代久遠,容易使人產生隔膜與疏離之感,如果教師不進行適當引導,一味地強調背誦與默寫,那么他們是難以真正理解古人的遭際與情感的。久而久之,必將對古代文學的學習產生厭倦情緒,以致學習興趣下降。
另外,由于評價體系的缺失,也會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現在很多高校評優、晉升以及評職稱,仍以科研成果作為主要評判標準。教師們多將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項目上,對于教學任務則采取敷衍的態度。責任心一旦缺失,提高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這種重視科研輕視教學的現象,不是個別的例子,而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亟需政府與教育研究機構研討解決。
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策略
(一)革新古代文學的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是教學過程中的靈魂,指導教學方法的實施,教學效果的評估等。針對部分高校出現的輕視古代文學教學的現象,必須革新古代文學的教學觀念,明確古代文學學習的重要性。古代文學內容博大精深,學習古代文學,對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覺自信等都能發揮積極作用。
學習古代文學雖然不能獲得立竿見影的實用操作技能,但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品德修養的提升都能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古代文學中蘊含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引導學生去明辨是非、理解他人、尊老愛幼、扶危濟困,形成堅韌豁達、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都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改進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的更新
針對當今社會淺俗之氣彌漫與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教育界更應該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古代文學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是以傳承古代人文精神,“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教學目的”。[1]其教學內容不能只是介紹作家作品背景,注釋翻譯字詞句,在指導學生賞析作品時,還應引導學生開展審美體驗、情感熏陶、品性磨礪等深層次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在品讀經典時去體會古人的所思所想,感受他們的憂傷與寂寞,并領悟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內容更新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應注重挖掘古代文學作品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古代經典著作意蘊深厚,且常讀常新。一般地,教學時所使用的教材和參考資料都有一定的滯后性,與最新的時代主題有差距。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時事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如當前社會正在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個字。這二十四字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如果仔細尋找其中彰顯的本民族特色,我們從古代文學優秀作家作品中就能發現其的思想根源:國家的富強、文明,社會的和諧、自由、平等,人民的安居樂業等一直就是中國古代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目標;在人際關系上,中國人自古就以“誠信”為安身立命之本。由此可見,教師授課時,如果能做到談古論今、古為今用,不僅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而且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更新教學內容,還應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古代著名作家作品、文學流派等教育資源,組織各校與各級教育研究機構骨干力量編寫地方教材與校本教材,作為古代文學課程的輔助讀本。這項工程的開展,既能充實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又有利于傳承地域文化。
2.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高校古代文學課堂單調、陳舊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了。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古代文學這門課內容豐富多彩,又最講究感性化、生動性與獨特性,其實是教師發揮教學藝術的極好舞臺。高超的教學藝術應該是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技能。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去除那種“填鴨式”、“布道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領悟,采取多種教學法開展教學,例如:
問題研討法:老師在課前預習時就布置閱讀任務,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上課時,先讓學生自由發言,總結出由問題產生的幾種觀點,并在全班展開爭辯。老師在爭辯過程中先保持中立,最后再作點評。思想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才能產生。這種方法,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課堂氣氛活躍,深受學生歡迎。
品讀感悟法:品,意為品嘗、體味。古代文學中的各種文體,如詩、詞、文、賦、小說、戲曲,都不乏優秀之作。品讀經典,就像品嘗名茶一樣,愈沉浸愈能感受其味之甘醇。因此,品讀感悟法是“學生走進作品,體會情感,感悟哲理”[2]不可或缺的方法。
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在古代文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可以應用。如文本中字、詞、句的疏通時,可以比較古今異義或古今句式的差異。作品內容、作家風格、文學流派以及傳播接受等方面的異同,都可以采取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既能使問題更明白,又能培養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另外,如情境創設法、直觀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學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在具體教學中,只有根據教學目的、內容的需要加以適當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信息技術帶來了大量的教學資源,教師在備課時,只要打開網絡,就能收集到與授課內容有關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尤其是高校網絡平臺與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給高校師生科研教學都提供了方便。但是過分依賴網絡則會適得其反。教學活動既是知識的傳授過程,又是思想碰撞、知識創新的過程。如果一味收集網絡信息,缺乏個體思考,又會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了,而且古代文學教學注重個體的領悟與體驗,這是不能用信息的堆積來替代的。
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能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利用電腦制作精美的課件,運用表格敘述繁雜的事情,收集插圖、視頻介紹作品創作背景與作家生平,既能使教學內容更加清晰明了,又能節省教學時間。但“多媒體只能是教學輔助工具,不能代替教師的講授”,[3]古代文學教學需要用教師的學養、才情、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三)培養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
更新教學內容,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改革要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個體是千差萬別的,每位學生有其獨特性,提升學生學習古代文學興趣的關鍵是“因材施教”。古代文學中的作家作品數以千計,每位作家有其獨特的人生際遇與藝術風格,可以斷言,每位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心儀的古代作家與作品。教師在授課時,先嘗試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鼓勵每位成員評論自己喜歡的作家作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相似風格的作品,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從而全面掌握各個知識點。而且,古代文學的學習有這樣的特點,即鉆研得越深越廣,興趣就越濃。萬事開頭難,教師只要引領學生走進了古代文學這一藝術殿堂,學生必定會對這輝煌的藝術寶庫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因材施教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極佳方法。
(四)改革教學的評價體系
高校教學改革難以實施開展,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的評價體系不健全。由于評職稱、晉職的需要,許多高校教師只關心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在教學方面則應付了事。教師按照現有的教材、講義上課十分輕松,真正要改革教學模式是要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的。為了應對課堂討論時學生提出的尖銳問題,教師需要全面閱讀相關文獻,才能給出中肯的答案。又由于研究的方向不同,教師不一定對相關知識點熟悉,所以教學時要做到游刃有余,還必須花時間來讀書。但是,教師在教學上的付出與努力,很難反映到自身的科研成績上,所以未必情愿去做。因此,只有改變現有的評價體系,增加教學成果在教師業績考核中的比重,才能有效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總之,在古代文學課程改革中,革新教學觀念是改革的前提,改進教學方法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改革的關鍵,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改革的保障。提高古代文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將有助于抵御社會上日益明顯的精神庸俗化傾向,有助于改變學生群體的精神面貌。
(基金資助: 1.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青年專項),編號:XJK014QFZ002,名稱:基于湖湘文化的中小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實證研究;2.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一般),編號:14C0089,名稱:清中期湖南詩人群體交游考證及其現實意義)
注釋:
[1]孫小力.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革設想[J].中國大學教育,2007,(6).
[2]彭紅霞.五年制大專層次小學教師教育專業文言文教學改革初探[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2,(1).
[3]李新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反思[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09,(8).
(劉青山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后 410005 劉月輝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 4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