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榮榮
【摘 要】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探究學習,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會出現一些錯誤概念,如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錯誤資源,將錯誤概念科學化,是一門教學藝術。本文截取了蛋白質學習中常見的錯誤,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為后續蛋白質一節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蛋白質;錯誤資源;解決策略
錯誤資源是指學生憑著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某一知識作出有失偏頗的錯誤判斷而生成的,能通過師生互動,在集體識錯、思錯、糾錯過程中提升學生能力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尤其在探究活動中極易因知識銜接斷裂或新舊知識干擾等而產生錯誤,這種錯誤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如果教師能夠加以利用,則可以有針對性的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蛋白質是高中階段的重點內容,在人教版必修一、二都有涉及,因其內容抽象,往往采用探究教學的方式進行,本文中筆者收集了幾個在蛋白質學習中常見的錯誤,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策略,旨在為后續蛋白質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1.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1.1癥狀表現及原因
在進行氨基酸結構特點的教學活動中,給出學生一些氨基酸的結構式,提問:這些物質是氨基酸嗎?“不是”大家異口同聲的回答。為什么?“因為氨基和羧基并沒有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該錯誤的出現說明學生并不明白氨基酸和構成生物體氨基酸的區別。高一的學生在化學中還未學習蛋白質的知識,對此概念理解不深入,從而將氨基酸的概念狹隘化。
1.2解決策略:分析模型,深化概念
課堂上先介紹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就是氨基酸,觀察圖片找到氨基酸,再為學生提供各種構成生物體氨基酸的卡片,分析它們特有的結構,并與PPT展示的氨基酸結構式進行對比,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能更清晰的知道構成生物體的氨基酸只是氨基酸中的一部分。通過這種由大到小方式解決錯誤資源,使學生對正確概念明朗化。其實在概念教學中學生容易將概念狹隘化或者擴大化,因此對于概念中關鍵點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便能更好的利用概念解題。
2.氨基酸脫水縮合理解不清
2.1癥狀表現及原因
學生通過卡片拼接活動探究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肽時,將天冬氨酸中兩個羧基都參與了脫水縮合,人教版必修一課本中關于脫水縮合的概念中并未清晰指出R基中的氨基和羧基并不參與脫水縮合。因此學生誤認為R基中的氨基和羧基都要參與脫水縮合。
2.2解決策略:由簡入深,把握學生認知規律
該錯誤對剛剛開始進入生物學習的高一學生來講比較困難,可以展示多個多肽的結構,觀察R基中的氨基和羧基是否參與化學反應,從而由特殊到一般,但是該方法并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理由,因此在必修二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學習中,通過圖片、動畫等教學資源,對該問題進行重新解讀,明確在形成多肽時tRNA攜帶氨基酸進入核糖體的方向是一定的并且一次只進入一個,因此催化脫水縮合反應的位置也是一定的,不會催化R基發生反應。這樣通過簡單的歸納和后續教學資源的利用,讓學生能找到問題的正解。
3.控制多肽形成的DNA分子中堿基數的計算
3.1癥狀表現
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一條多肽鏈有100個氨基酸,則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中有多少堿基?”學生馬上回答:300。說明學生對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認識不充分,忽略了中心法則中mRNA的環節。
3.2解決策略:將錯就錯,拓寬思維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結論告訴學生,而是給予短暫的停頓,讓學生思考問題所在,教師將錯就錯,通過語言鼓勵學生對題進行修改,以使其答案是300。學生的積極性較高,最后將題中“DNA”改為“mRNA”,再讓學生思考在遺傳信息表達過程中,DNA堿基數、mRNA堿基數、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之間的關系,將問題延伸。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教師為學生創造了一個主動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將中心法則內化于心,同時讓學生自己體會和感悟正確的思維方法。
4.肽鏈形成過程中相關計算
4.1癥狀表現及原因
關于肽鏈形成過程中氨基酸數、肽鏈、形成的肽鍵及失去水分子之間的數量關系,尤其是多條肽鏈的相關計算歷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理不清氨基酸數目與肽鍵的關系、找不準游離氨基和羧基數目、計算多肽相對分子質量時忽略水的質量等。
4.2解決策略:模型構建,突破難點
要讓學生理清數量關系,主要采用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通過模型構建使學生的錯誤概念被科學概念取代。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將氨基酸卡片進行拼接,形成多肽,從中體會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然后將3-4小組合成一大組,利用構建的多個多肽模型,完成如下表格(表1),理清數量關系。學生根據已經構建的模型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將難點知識形象化。
5.總結與啟示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出錯,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作為教師,應該能夠在課前預測錯誤,課中善于捕捉錯誤,以這些生成性的錯誤資源為材料,合理借機發揮,及時給予利用、引導和校正。本文闡述了幾個關于蛋白質的錯誤概念,在解決過程中,并沒有簡單的告知或者評判,而是通過模型分析、模型構建、教學資源多樣化應用等多種方式,提供機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錯誤資源科學化、明朗化,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舸,王璐.利用教學“錯誤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學數學教育.2012,3:12-15.
[2]許常娟,王自生.課堂錯誤———教學生成的新起點.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1:57-58.
[3]劉坤成.利用錯誤資源,提高課堂效率.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0:142.
[4]吳長紫.生物教學中對錯誤的有效利用.新課程研究.2012,1:186-187.
(作者單位: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