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研 曲范杰
在我國, 胃癌屬于常見的惡性腫瘤, 病發(fā)率高居第三。胃癌的治療措施有限, 大多的胃癌治療藥物具有很高的耐藥性, 導致其療效有限[1]。當今, 分子生物技術的發(fā)展, 基因治療已成為可能, 對于胃癌的治療具有廣闊的前景[2]。現將其與化療藥物表阿霉素聯合使用, 探討兩藥合用時對胃癌細胞的抑制作用, 具體情況如下。
1.1 藥物與試劑 ①重組人p53腺病毒(深圳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S20040004);②表阿霉素(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0674);③RPMI-1640細胞組織培養(yǎng)液(Hyclone, USA);④標準新生的牛血清;⑤PI試劑盒;⑥購自Santa公司的兔抗p53抗體;⑦DPA、SP試劑盒(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上述藥物與試劑均在有效期內。
1.2 細胞培養(yǎng) 胃癌細胞(MGC-803)由本實驗室儲存, 胃癌細胞在含有10%的新生標準牛血清的RPMI-1640細胞組織培養(yǎng)液中進行培養(yǎng), 恒溫37℃、5%CO2、在適度飽和的環(huán)境中進行培養(yǎng)[3]。
1.3 細胞增殖曲線 胃癌細胞以45000/孔的量接種在24孔的細胞培養(yǎng)板上, 相應得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實驗組對應的孔徑內分別注入109vp的rAd-p53、10-6g EPI, 兩藥合用(109vp+10-6g EPI), 并加入培養(yǎng)液1 ml/孔, 每組設有3個復孔;對照組的孔徑中僅加入1ml的細胞培養(yǎng)液, 進行常規(guī)的細胞培養(yǎng)。次日, 使用胰酶/EDTA進行消化并收集, 技術每組計數需重復3次, 堅持6 d, 根據數據繪制相應的細胞增殖曲線[4]。
1.4 流式細胞分析 胃癌細胞以500000/孔的量接種在6孔的細胞培養(yǎng)板上, 相應得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實驗組對應的孔徑內分別注入5×109vp的rAd-p53、10-6g EPI, 兩藥合用(5×109vp+10-6g EPI), 并加入培養(yǎng)液3 ml/孔;對照組的孔徑中僅加入3 ml的細胞培養(yǎng)液。經過72 h培養(yǎng)后, 使用胰酶/EDTA進行消化并收集, 離心, PBS清洗, 使用PI試劑盒染色后, 通過流式細胞分析儀FC500觀察細胞的周期及凋亡情況[4]。
1.5 細胞形態(tài)的觀察 胃癌細胞接種于無菌培養(yǎng)板中, 放置無菌蓋玻片, 分別加藥培養(yǎng), 72 h后取出, 使用PBS清洗,運用甲醇固定30 min, 染色, 觀察細胞的形態(tài)。
1.6 細胞的免疫化染色 重復1.5步驟, 固定細胞后, 使用0.3%TritonX-100 于37℃下孵育30 min, 使用PBS清洗, 染色,觀察p53基因蛋白的表達情況。
1.7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2.1 細胞增殖曲線的比較 EPI組在用藥的1、2、3 d以及6 d后, 對胃癌細胞的抑制百分率分別為60.68%、66.89%、74.31%、94.13%;rAd-p53組的抑制百分率分別為:35.49%、45.56%、58.56%、79.34%;兩藥聯合組的抑制百分率為:59.93%、67.05%、68.65%、99.40%, 兩藥聯合運用的抑制率與單藥處理的抑制率相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細胞的周期及凋亡的比較 與對照組進行比較, 可得EPI與rAd-p53均可影響細胞的分裂周期;重組人p53腺病毒主要使胃癌細胞停留于G2/M期, 聯合EPI對細胞G2/M期的阻滯作用, 使Sub-G1的凋亡峰極高。
2.3 細胞形態(tài)的觀察 對照組中, 細胞呈現圓形, 大片得聚集生長, 細胞結構完整;EPI組的細胞呈現小片地聚集狀,結構和形態(tài)較為完整;rAd-p53組則只有少量聚集, 并且細胞形態(tài)破壞, 無規(guī)則形態(tài), 細胞凋亡。兩藥聯合組的細胞數急劇減少, 形態(tài)結構完全破壞, 細胞質染色較深, 凋亡數目比rAd-p53組明顯增多。
2.4 p53基因蛋白的表達 對細胞進行免疫化學染色可得,rAd-p53組與兩藥聯合組的細胞核以及細胞質之中均有p53蛋白的表達, 兩藥聯用組的p53基因蛋白的表達更明顯;而對照組與EPI組中, p53蛋白只于細胞核中表達。
rAd-p53屬于基因治療藥物, 以腺病毒為載體, 可以在胃癌細胞及細胞質中表達p53抑癌基因, 啟動凋亡程序。本研究發(fā)現, rAd-p53對胃癌細胞增長的抑制有顯著療效。在給藥1、2、3 d、以及6 d后, rAd-p53組的抑制百分率分別為:35.49%、45.56%、58.56%、79.34%。但在給藥后第6天, 胃癌細胞的生長又有小幅度的上升, 說明rAd-p53不能把野生型p53整合至胃癌細胞的基因組, 僅能將其作為外源性基因的短時表達, 提示在臨床用藥時需多次給藥。
EPI屬于蒽環(huán)類藥物, 其作用機制是直接與DNA堿基形成復合物, 阻止mRNA的合成, 從而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因此, EPI組在給藥后1 d就出現了抑制作用, 且抑制作用相對較高, 在給藥1、2、3 d以及6 d后, EPI組的抑制效率分別為60.68%、66.89%、74.31%、94.13%。
通過本研究可以發(fā)現將rAd-p53與EPI聯用時, 有協同作用, 有助于提高治療胃癌的療效。
[1]劉寧, 婁金麗, 李寧.P53基因治療腫瘤的研究進展.北京醫(yī)學,2010, 32(9):751-753.
[2]陳光俠, 鄭麗紅, 劉世育, 等.重組人P53腺病毒聯合奧沙利鉑對胃癌細胞BGC-823的生長抑制作用.江蘇醫(yī)藥, 2012,33(5):551-554.
[3]黃波, 司永峰, 蘭桂萍, 等.rAd-p53瘤內注射前后鼻咽癌原發(fā)灶p53、p21WAFI蛋白的表達及意義.廣西醫(yī)學, 2011, 23(11):1397-1400.
[4]劉月明, 王晚萍, 周云.重組人p53腺病毒感染對攜帶不同p53狀態(tài)胃癌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 21(8):740-742.
[5]張燕華, 謝憶山, 劉少平, 等.重組人p53腺病毒聯合表阿霉素抑制胃癌細胞的體外研究.中國腫瘤臨床, 2010, 37(18):1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