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經福 張燕順
肺炎是由細菌或者病毒、各種物理、化學及過敏等因素作用導致的肺組織的炎癥,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化進程加快及生活環境惡化,肺炎尤其是重癥肺炎的發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重癥肺炎的患者常合并多重感染及耐藥菌種存在,因此臨床控制感染及其困難,其死亡率也比較高。肺炎是由多重炎癥反應共同作用導致,因此可用相關的炎癥指標作為觀察肺炎病情變化及預后的評價標準[1-2]。臨床常見的炎性介質包括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了解他們的變化情況對重癥肺炎的臨床診斷和判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河源市源城區人民醫院對86例肺炎患者的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變化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5月~2013年5月間來本院就診的86例肺炎患者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43例,均為病情進展期重癥肺炎患者,對照組患者43例為輕度肺炎患者,所有入組的患者均符合重癥和輕度肺炎的診斷標準;包括56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齡在45~80歲,平均(53.9±0.2)歲;病程2d~1個月,平均(9.1±0.3)d;所有患者中伴有冠心病患者26例,高血壓患者2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15例,腦血栓后遺癥患者5例;所有患者排除了其他部位的感染及風濕性疾病;所有患者無應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史。2組患者在年齡、男女構成比例、病程、病情嚴重程度、并發癥等因素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2 評價方法 入院后詳細記錄患者的一般生命體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項目,并分別于入院后第2、7、8d抽取患者凌晨7點空腹的靜脈血,并應用APACHE Ⅲ進行評分。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5.0的統計學軟件處理,正態計量資料結果用“±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血清降鈣素原不同時期對比分析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重癥肺炎患者在第2d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隨著重癥肺炎患者病情加重,其第4、8d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均顯著高于輕度肺炎,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血清降鈣素原不同時期對比分析(μg/L)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C反應蛋白不同時期對比分析(mg/L)
重癥肺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因其感染難控制,因此死亡率極高。隨著醫療技術發展,雖然抗生素種類和療效增加,但是細菌的耐藥性也增強了,因此重癥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3]。研究發現一些炎性因子在重癥肺炎患者的預后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與肺炎相關就包括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而且他們的變化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有重要關系。C反應蛋白在機體處于感染狀態是會明顯升高,當控制感染后可短時間內降至正常,而且不受外界因素如抗生素、激素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觀察C反應蛋白的變化水平可評價體內炎癥的控制情況[4]。血清降鈣素原升高主要體現在體內有細菌感染時,而且當發生菌血癥或敗血癥的時候會顯著升高,而且臨床檢驗發現,血清降鈣素原對細菌感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因此可將其視為區別感染類型的重要指標[5]。此次研究證明,重癥肺炎患者隨著病情進展,其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水平均逐漸升高,而且顯著高于輕度肺炎患者,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臨床治療重癥肺炎時,可通過患者體內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水平來評價患者病情及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1]陳炎堂,趙英萍,杜云波,等.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介素6在重癥肺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5):4336-4340.
[2]馬勇,王磊.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小兒重癥肺炎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5):2275-2277.
[3]朱蕾,徐愛群,聶荷香,等.血清降鈣素原在重癥肺炎中的臨床診斷意義[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3,34(2):112-113,123.
[4]徐蘋,王強.血清降鈣素原在嬰幼兒重癥肺炎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實用醫學,2010,22(10):1176-1177.
[5]吳少卿,文道林,曹文平.血清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