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盛 鄭鳳燕
肺、胸膜和肺外疾病均可引起胸腔積液,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傳統胸穿抽液法引流不徹底,胸液消失時間較長,患者住院時間長,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1]。本研究采用的自制穿刺針及細導管胸腔內置管引流治療,能夠解決傳統胸穿抽液法的缺點和不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征得患者同意后,將抽取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A和實驗組B。A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20~95歲,平均年齡(46.5±21.8)歲;積液位于左側15例,右側25例,雙側10例;結核性35例,癌性7例,其他8例。B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20~95歲,平均年齡(43.8±24.1)歲;積液位于左側22例,右側18例,雙側10例;結核性患者31例,癌性有12例,其他為7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因等方面差異不存在統計意義。
1.2 方法
1.2.1 儀器的制作 (1)細導管:取普通一次性靜脈輸液針,也就是頭皮針,將其針頭去掉,留下軟膠管,長約6.5cm;(2)穿刺針:將普通一次性輸液器中連接輸液器一端的穿刺器取出,去掉內芯,再用砂輪磨掉前端凹陷處。
1.2.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的病因和病情不同,采取的藥物和B超穿刺定位也不同。為了取得理想的療效,實驗組以自制的細導管和穿刺針為器材,采取改良細導管引流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半臥接受局部消毒、鋪巾和局麻,將穿刺針置細導管內,接著用止血鉗夾住細導管垂直將穿刺針進入胸腔,打開止血鉗。取注射器抽吸胸腔積液時,要確保導管留在胸腔內,這便于將細導管送入胸腔,保持3~5cm左右。然后退出穿針刺,做好引流準備,先用穿孔出取一塊無菌紗布蓋住,然后固定細導管,可用無菌貼膜。一次性引流袋應接在導管尾部,銜接固定好后開始進行引流,速度保持在30mL/min左右。認真觀察引流情況,無胸液流出后停止引流。復查B超或胸片,當胸液基本吸出時,即可拔管。參照組采取間斷抽液,每周保持2~3次,第一次抽500~700mL,此后每次抽液不超過1000mL。
1.3 評價指標 比較分析2組患者胸膜厚度的測量、量胸腔的積液量,判斷胸液包裹及粘連性,并綜合評價2組患者的抽液總量、住院的平均天數、胸液消失天數以及不良反應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實驗組與參照組相比,胸液引流量、胸液消失天數、暈針等方面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2組血氣胸、穿刺暈針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的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腔積液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容易影響肺功能,須引起重視。傳統療法與改良細導管胸腔內置管引流法相比較,后者具有明顯優勢。
淋巴通路受阻后逆流是胸水產生的重要原因,幾乎所有胸水都與臟層胸膜基本無關,而是由壁層胸膜排出。傳統的治療方法通過胸腔穿刺術抽取胸腔積液以達到治療目的。但效果并不理想,反復抽液會引發各種并發癥,不能進行抽盡置留,不給患者緩解時間,這樣一來,患者順應相差,引起不良反應,耽誤了治療進程[2]。中心靜脈導管在胸水引流中適用是Cooper于1987年提出來的,在此之前并沒有先例,此后,這項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并在臨床胸腔閉式引流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改良細導管胸腔內置管引流法與靜脈導管在胸水引流不同,其優勢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無重復穿刺,一次就能夠完成,便捷、迅速。不刺傷臟器的同時大大減少了血胸、氣胸、胸膜反應、繼發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也相應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2)不受胸液量的影響,可盡早、徹底地排除含有大量纖維蛋白的胸液,這對肺復張、肺功能恢復都十分有利,而且還能防止積液包裹,胸膜肥厚粘連[3]。(3)引流速度可控,保持較平穩、安全的引流速度。與傳統方法的“抽吸”不同,改良細導管胸腔內置管引流法是借助胸內外壓力階差自然勻速排出體外,且延續的實際比較長,使患者有時間適應,即使第一次高達3000mL的引流量也不會引起復張性肺水腫、低血容量。(4)引流比傳統引流徹底,這使得胸腔內形成分隔和導管口形成假性活瓣機會減少,從而降低了失敗率。(5)引流管小并且柔韌,不會太過于刺激組織,不會損傷臟器,置管后就可以自由活動,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小。(6)材料取得途徑廣,價格低廉實惠,引流方法簡單有效,安全有效,治療中等量以上胸腔積液可優先考慮,對于大量胸腔積液或需要胸腔內注藥的患者尤其適用。(7)引流管小并且柔韌,不會太過于刺激組織,不會損傷臟器,置管后就可以自由活動,恢復快且無不良反應現象,狀態良好,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小。
總而言之,改良細導管引流術治療胸腔積液,取材方便,操作簡便,實惠可靠,值得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王開云,茍升東,吳炬,等.微導管引流胸腔積液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0,29(3):9-10.
[2]劉漢坤,戴彬,黃正有,等.改良細導管引流治療胸腔積液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13):153-154.
[3]霍燕嫦,陳彩云,王志紅.兩種中心靜脈導管連接引流在治療胸腔積液患者中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6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