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利平
摘 要:本文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的原因及對策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對策
據統計,從2013年至2014年7月31日,A股共有25家上市公司因為信息披露問題被行政處罰,43家公司因信息披露違規被立案調查,24家公司因信息披露違規收到了監管部門的監管函。不到2年時間,涉及未嚴格遵循相關信息披露規則,財務信息披露不規范問題被查的上市公司已近百家。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問題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誠信意識缺失。會計信息披露誠信意識缺失主要表現在披露的信息不充分、失真程度嚴重,上市公司為了謀求上市,“包裝上市”成為了一種時尚。披露的中期財務報表、年度報告嚴重偏離企業客觀事實,甚至有時候虛構利潤。據統計25家因信息披露被處罰的上市公司中,有8家涉嫌財務造假。
另外,有些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也不及時。如上市公司重慶百貨曾在2011年7月和9月先后兩次被重慶證監局采取監管措施,但直到兩年后的2013年6月28日,才在一份《關于最近五年被證券監管部門和交易所采取監管措施或處罰以及相應整改的情況》的公告中提到上述情況,信息披露動作如此遲緩,讓投資者大跌眼鏡。再如酒鬼酒,2014年1月10日,酒鬼酒一家子公司賬戶中1億元莫名“失蹤”,公司向警方報案后,未將該重大事項告知董事會秘書并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直至2014年1月28日才發布《重大事項公告》。在資本市場市場更為常見的情況是,上市公司重要事項遲遲不披露,直到媒體搶先報道出來,上市公司才站出來澄清。據統計2013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共發布關于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85份,其中40份對媒體報道的事項“部分承認”,45份對媒體報道“基本承認”。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首先,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化需要相關法律法規做支撐,而我國的會計信息披露的制度規范建設尚不完善,缺少必要的懲罰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不利于對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約束;其次,從我國目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現狀來看,相關規范在實際工作中的執行力不夠,因此需規范會計信息披露行為,減少人為進行會計信息操作的空間,加強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督和管理,減少影響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因素。最后,會計信息披露規范的制定和實施亟待加強,實際工作中缺乏具體的細則作為依據,一些具體問題在處理上缺乏有效性。對于廣大信息使用者的會計信息需求而言,通過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做出投資判斷和決策。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有利于增加市場透明度,維護證券市場的運行秩序,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體系不完善。證券市場監管的核心就應該是信息披露,目前我國與上市公司披露監管有關的機構主要有全國人大、中國證監會、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但由于我國證券行業發展起步晚,證券監管力度不足,證券監管體系不完善,政策產生、發展實行不同步,對于監管沒有明確的責任章程,政府監管力度不大導致缺乏系統、協調、完整的整合系統。另外注冊會計師的素質與職業道德良莠不齊,獨立的審計機構受利益驅使變得不再獨立。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會計師事務所和上市公司共同做假賬的現象,這樣就會造成虛假信息的披露。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的原因
(一)我國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原因。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經濟根源有潛在的利益誘惑,為了發行新股,或抬升股價,或高價套現,從股市上能獲得最大的利用資金,一些上市公司肆意編造虛假的財務會計信息。以上市公司南紡股份為例,被證監會調查前,這家公司連續5年虛構利潤,2006年到2010年,虛構利潤占披露利潤的比例陸續升高,在財務造假被揭穿前的
2010年,這家公司虛構利潤多達5800多萬元,財務報表顯示公司虧損100多萬元,但實際上,公司虧損已達5969.01萬元。經過調查,2014年5月16日,證監會對南紡股份做出行政處罰。
另外,虛假財務信息披露所帶來的預期收益要遠遠大于企業違法成本。上市公司本身具有追逐利益的沖動,而監管機構只注重對上市公司的行政處罰,對相關責任人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相對較輕,通常是給予公開譴責、警告以及少量罰款,情節嚴重者判處有期徒刑。量刑明顯過輕。于是上市公司便會不斷利用財務造假來達到自身目的,從而導致上市公司虛假財務信息披露愈演愈烈。
(二)資本市場及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不力的原因。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需要會計師事務所獨立審核,但會計師事務所是由股東大會決定聘請的,股東大會往往是公司管理層的代言人。上市公司是會計師事務所的“雇主”,會計師事務所的費用是由上市公司來負擔的,如果審計結果不能讓上市公司滿意,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將會計師事務所換掉,因此事務所在審計中,不得不遷就,甚至幫助與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致使虛假財務信息的披露,給投資者造成了較大的損害。另外資本市場是一個利益機構,魚龍混雜、多方插手。有些政府管理喜歡行政手段,極少數去考慮證券的本身,不按照規律行事。因此證券監管力度不足也是我國上市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對策
(一)提高上市公司對信息披露的認識。上市公司不應僅僅局限于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應該綜合分析上市公司的各種會計問題,特別對外披露的問題。企業要認識到誠信的重要和品牌的價值。財務造假,雖然短期內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利益,但從長期來看,會嚴重影響上市公司的聲譽,對企業品牌價值的積累及公司形象的樹立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同時虛假財務信息的披露會給投資者帶來損失,損害投資者利益,嚴重干擾股票市場的正常運行,從而擾亂經濟秩序,給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最終又會反過來影響上市公司的發展。
(二)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體系。(1)完善會計信息法律披露法規體系。健全完善的信息披露的法規體系是做好資本市場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要基礎,基礎穩固了,資本市場的會計信息披露才能有制度保障。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不夠成熟,需逐步完善披露制度,修正補充目前《公司法》、《證劵法》的一些內容,出臺更多的剛性法律條文,明確法律細則,增加關于會計信息披露的刑事法律、行政處罰機制,對于目前信息披露條文不夠細化的現狀,需要通過一個個案例將條文具體化,建立相應的民事賠償機制和破產機制。(2)建立和健全審計準則體系。修訂和細化審計準則,確保審計準則的現實可行性,針對注冊會計師專業素質良莠不齊的問題,在準則建設之外制定一些配套措施,為注冊會計師創造更好的職業環境,為進一步強化監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機制。外部監管作為會計信息披露監管行為的關鍵環節,各監管主體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上市公司實施監管應當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和協調,保證會計信息披露監管有效運行,對于證券市場信息資料,應該加強企業內部機構體系,讓其變得更加合理化。另外,目前對于一些相對輕微的信息披露違規案件,證監會只是對公司和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警告,甚至沒有罰款,因此要加大對于信息披露的行政處罰力度。相信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注冊制”的改革以及新的退市制度擬規定欺詐發行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公司強制退市制度的實施,未來對于信息披露違規的懲處應該更加嚴格,按照非法所得來進行處罰可能會更加合理,對虛假披露等失信行為這無疑是個巨大威懾。
參考文獻:
[1] 鄭道森,王叔坤.A股上市公司信披亂象起底 前7月13家企業被處罰.新京報.2014.8.18
[2] 李梁.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及規范建議.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