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杰
(山東莒縣融媒體中心,山東日照 276800)
在廣播電視事業發展過程中,編輯人員作為團隊不可或缺的內容,在新聞創造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發展變化,人們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傳統廣電編輯素質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期新聞事業發展需求,除了傳統素質外,還需要能夠結合時代發展需求,能夠善于利用新媒體工具,具有敏銳的新聞洞察力、政治素養以及服務理念,否則就容易被時代所淘汰。基于此,加強對新媒體時代下廣電編輯素質提升及業務創新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在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發展帶動下,將人們帶入到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一些廣電機構未能意識到轉型升級的重要性而被市場所淘汰,越來越多受眾被新媒體市場所吸引,繼而投入到新媒體市場當中,導致傳統廣電機構缺乏新鮮的力量輸入[1]。新媒體節目種類豐富,且內容較為靈活,具體體現在:第一,新媒體節目很多都是來源于受眾群體,包括自拍短視頻、自制動畫等,更能夠抓住觀眾的獵奇心理,收視率更高;第二,還有很多新媒體節目,是專業團隊根據用戶需求定制打造,而這些節目是廣電機構無法提供,觀眾可以在網絡中隨時觀看,能夠滿足受眾的特殊需求;第三,以傳統電視臺視頻網站為依托,購買電視綜藝節目、電視節目等,但網絡播放模式具有更多的優勢,觀看更加便捷。
新媒體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我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多,人們對于網絡語言的認知程度不斷提升,且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語言的制造者、傳播者。這一背景下,網絡語言數量呈現幾何式上升,網絡語言具有流行性強、簡明生動特點,被廣大網民廣泛使用[2]。編輯記者開展采編工作過程中,正確選擇和使用網絡語言,讓報道更加簡潔明了,也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同時,網絡語言往往具有較高流行性,其傳播速度更快,但對于編輯記者的甄別能力、整合能力有較高要求,才能適應網絡語言在媒體工作中的使用規范。
新媒體對廣電事業造成的沖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網絡平臺造成的沖擊。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速度更快,能夠讓受眾在短時間內接收到需要的新聞信息,受眾利用手機、電腦、平板都能夠終端設備產品,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由于新聞傳播速度、途徑變化,導致傳統廣播電視受眾群體不斷減少,給廣電機構發展造成極大沖擊;第二,平面媒體沖擊方面。廣播電視節目模式下,受眾都是根據事先安排好的節目單進行接收,處于被動狀態,而新媒體平面資源具有更強的選擇性,且能夠進行反復閱讀,讓觀眾具有更多的選擇權,這無疑會增加觀眾對其的好感;第三,自身技術水平沖擊。廣播電視媒體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與發展和廣告商合作,導致電視節目、廣播節目中會插播很多廣告,對觀眾收聽收看體驗造成不利影響。且很多地方具有地方主義保護色彩存在,人們對于廣播電視節目觀看較少,收視率也相對較低,對廣播電視技術發展造成很大的抑制。
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背景下,各行業之間競爭也更加激烈。廣電機構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必須強化對編輯人員的培訓,做好編輯人員結構調整,不斷提升廣電編輯人員綜合素質。經過一系列創新活動,廣電機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廣電編輯整體素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體現在:第一,由于受到政治思想影響,很多廣電編輯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更加習慣將新聞內容密切聯系政治,但對于政治思想宣傳的認識存在偏差,不僅影響政治思想宣傳效果,還容易導致節目整體枯燥性,引起受眾逆反心理,影響節目整體的收視率;第二,一些編輯人員為了能夠吸引觀眾眼球,增強節目的效果,在新聞編輯制作中夸張,導致偏離實際情況,無法為觀眾提供準確的信息,導致節目口碑逐漸下降,也對廣播電視機構的聲譽帶來不利影響;第三,一些廣播電視編輯人員認識較為片煸,認為現有知識已經可以滿足觀眾需求,缺乏創新意識,導致所編輯制作的節目無法跟上時代發展潮流,無法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
新媒體時代下,廣電編輯素質提升,應該從整體新聞把控素養入手,能夠具有敏銳的新聞感染力,能夠把握新聞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編輯人員需要能夠積極參與到廣播電視節目前期策劃當中,能夠引導記者對相關新聞內容進行采集,不斷提升自身對新聞內容的整體把控能力,便于各方面資源的整合,為觀眾展示出更為真實且具有價值的內容,提升自我編輯水平[3]。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政治素養,加強對新媒體時代中新聞信息的洞察能力,能夠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形式。
在專業素養方面,新媒體下廣電編輯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編輯相關素養,同時也需要具備新媒體編輯素養。尤其是在網絡語言能力運用方面,編輯記者在日常采編工作中想要正確使用網絡語言,首先需要對網絡語言有深刻的認識。作為編輯記者,在媒體傳播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編輯記者對網絡語言的使用,能夠加速網絡語言傳播,激發受眾對媒體信息閱讀的積極性,但于此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4]。網絡語言能夠快速傳播,得益于其具有龐大的使用群體,傳播的范圍較廣,加上網絡語言簡潔、生動特點,在進行新聞編輯中,經過編輯記者的加工處理,利用這種方式傳播正能量信息,將網絡浪潮中網絡語言中精華保留下來。作為編輯記者,還需要認識到網絡語言多面性,正確認識到網絡語言中庸俗化的一面,認識到網絡語言傳播的雙刃劍[5]。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對網絡語言做全面的篩選,規范語言,構建一個良好的網絡語言使用環境。在新媒體技術運用方面,廣電編輯需要積極學習網絡知識,能夠專研新媒體業務技能,不斷擴充自我知識面。包括數據挖掘技術、新媒體運營能力、互動能力。尤其是互動能力,做好互動環節能夠讓新聞傳播保持更長的時間,能夠提升用戶體驗感,增加用戶的黏性。
傳統的廣播電視編輯人員,主要是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度加工,提升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但在新媒體發展環境下,媒體傳播渠道變多,獨家新聞報道已經不復存在,廣電編輯為了能夠提升新聞傳播的效果,必須加強創新,能夠不斷提升新聞內容的廣度與深度,能夠創新新聞挖掘角度[6]。另外,在強化廣電編輯業務創新過程中,應該要求其積極的參與到新聞節目策劃環節中,能夠與記者、主持人等進行合作,共同打造出更受觀眾喜愛的新聞節目。廣電編輯人員需要和機構其他部門人員的溝通,對新聞報道角度、形式以及內容進行合理規劃,能夠抓住新聞熱點,提升自身的新聞策劃能力,提高新聞節目的創新性,更好地吸引受眾眼球,提高廣電節目的受歡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