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波 何京
(創業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
在2016年8月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通過向人民群眾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服務水平、完善整體健康保障能力、建設發展健康環境和產業等工作,加快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實現全方位、全周期對人民健康的保障,為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可靠的國民健康基礎。
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極為重要。歷年來,我們的黨和政府都非常重視中國醫療與衛生事業的發展,制定多項政策,投入巨額資金,以確保中國醫療與衛生的體制和資源能夠適應并滿足全體國民日益提高的醫療和健康意識和服務需求。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2019年中國的人均壽命已達77.3歲,“十四五”規劃目標提出要把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
與醫療側重于個體不同,公共衛生主要是整體性的,主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發展和努力,改進完善環境和衛生條件,預防并控制普通性的重要疾病尤其是急性傳染病的流行,培養人民群眾良好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公共衛生事業主要包括對普遍性的重要疾病尤其是急性傳染病的預防、監控和治療;對公共環境衛生以及食品藥品的監督和管理,以及免疫接種、健康教育和衛生宣傳等。例如對2020年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預防、控制和治療就屬于非常典型的公共衛生事件范疇[1]。
在中國,主要是由專業的公共衛生事業機構和醫療機構承擔相應的公共衛生事務,專業公共衛生部門主要包括:疾控中心、婦幼保健中心、急救中心(站)、血液中心(站)以及綜合監督執法機構等。
完善公共衛生管理是“健康中國”戰略實現的重要環節,中國是人口大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有助于整體衛生水平的提升,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進入21世紀,人類已經邁入信息社會,信息化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必然會影響到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進程[2]。
醫療衛生的信息化對于向城鄉居民提供更均等化的公共衛生事業服務具有重要意義,早在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就要求完善以疾病控制網絡為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提高疾病預測和預警能力,提高統計分析與報告水平。
互聯網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技術)是數字技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互聯網醫療同樣是數字化醫療發展的方向,是數字化醫療衛生技術的必然趨勢,也是“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實施的重要推動力。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上網人群規模達9.89億,互聯網使用的普及率達到70.4%,手機上網人群規模達9.86億,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占上網總人數的99.7%。
國務院辦公廳《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中提出要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可穿戴設備技術等新型技術,推進惠及全體人民群眾的智慧醫療和健康信息服務。
“互聯網+”公共衛生的未來,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將當前的疾病治療模式遷移至疾病預防,整個醫療衛生服務的重心也將從短期的有病治病向著持續性的預防保健和慢性病治療轉變。家庭醫生通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居民自身穿戴設備、短期的體檢信息及門診等信息,利用互聯網手段提醒用戶進行健康指導,最終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基于技術的發展和政策的鼓勵,近年來,“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發展迅速,居民自購體征設備越來越普及,居民根據各個城市建設的健康通App獲取歷史體征信息,查看慢病風險情況。家庭醫生根據居民自測數據,從隨訪臨時測量數據轉換到周期性數據檢查,有效控制慢性病的短期急性病醫療,提高對慢病患者的管理能力。
同時,互聯網技術在公共衛生領域也能夠起到重要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國家積極鼓勵各地采用互聯網手段支持支撐疫情防控、醫療服務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鼓勵并推動各級衛生與醫療機構通過“互聯網+”的手段開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網絡咨詢、居家自查指導等服務,并明確慢性病病人、常見病病人可以通過互聯網醫療平臺復診并進行醫療保險費用的報銷。
以創業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醫療信息化軟件企業,為各地醫療衛生機構和管理部門緊急研發了基于互聯網的義診咨詢、防疫數據收集等工具,提升了醫療衛生機構和管理部門防疫抗疫效率。
微醫、平安好醫生、丁香醫生等互聯網醫療平臺紛紛推出防疫宣教、問診咨詢、線上購藥等服務,在疫情期間有效解決了部分患者的就醫需求,為患者帶來了方便。
以江蘇省中醫院為代表的公立醫院互聯網醫院,也紛紛為群眾提供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和配藥快遞等服務,有效緩解了線下醫院新冠疫情的防控壓力。江蘇省中醫院還在國外設立了20多個“惠僑基地”,通過“互聯網醫院”服務海外僑胞,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與海外分享新冠肺炎的中醫藥防治實踐經驗。
《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國醫療與衛生機構的總數量達到1007545個,其中:醫院34354個(公立醫院11930個,民營醫院22424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5439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5924個。整體醫療資源能夠基本覆蓋我國公共衛生管理需求[3]。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通公共衛生機構與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信息渠道,實現區域內醫防結合的公共衛生信息資源共享,提高預警預測能力,提升防控能力和效果。
目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輕度問診、預約掛號、健康管理、咨詢服務等方面,公共衛生服務并非其主要業務內容。盡管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互聯網醫療平臺表現優異,但總體而言,互聯網醫療對于疾控這類主要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公共衛生服務提供還相對有所不足。
從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模式看,以地方衛生主管部門為或公立醫院為主導的互聯網醫院,由于控制人主要是衛生主管部門和公立醫院,在互聯網醫院平臺上增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相對容易決策和推進。而以企業為主導的平臺型互聯網醫院,由于利益關系和平臺覆蓋范圍的廣泛性,在互聯網醫院平臺上增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相對較難決策和實施。此外,公共衛生經費如何向民營互聯網醫療平臺撥付等問題,也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盡快出臺相應的規則規范。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積極創新“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鼓勵醫療與衛生機構和互聯網行業領域企業進行合作,加強區域內醫療和衛生信息數據資源的整合,積極探索使用人群遷移流動、氣候氣象的變化等大數據技術分析手段,來預測疾病的未來流行的可能性和趨勢,加強對傳染病尤其是大規模急性傳染病的智能監測,提高重大疾病的防范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醫療衛生戰線為防控疫情作出了特有貢獻,這其中“互聯網+醫療健康”同樣發揮了獨特作用。隨著政策的推進,相信會有更多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介入并深入發展公共衛生服務,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型技術手段,提高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的傳染病的預測分析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國整體性醫療和衛生的防范控制能力。
互聯網技術是數字技術發展的新階段,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指導下,現有公共衛生機構應當積極應用互聯網技術對其業務流程進行完善,同時也建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制定出臺相關政策規范細則,向民營互聯網醫療平臺或企業購買公共衛生服務,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