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姣姣
摘 要:自由地在網絡上進行表達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存在現實的意義和優勢。作為一項憲法權利在網絡空間中的衍生品,法律實踐應當始終以保護網絡表達自由為目的。文章立足于網絡表達自由的憲法理論基礎,通過對對網絡表達自由的發展現狀和保護機制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進而得出完善我國網絡表達自由規制體系的對策。提出若干建議,以期能夠架構出一個較為合理有效的體系,來保護網絡表達者的表達自由。
關鍵詞:網絡表達自由;現狀;完善措施
一、表達自由和網絡表達自由
(一)表達自由的概念。國內外對表達自由的概念缺乏統一的標準,在各國的憲法及憲法性文件當中都有“言論自由”這一稱謂,有些學者認為表達自由就是言論自由,內容包含言論、出版、新聞、創作、思想、印刷、演講等形式。但又有學者認為,“表達”的含義要比“言論”的含義更加豐富,不僅包含言論、出版、著作、新聞等形式,游行、示威也囊括在內,而且也可以涵蓋意見、思想、觀點、主張、信仰等內容。我國學者王世杰、錢段升認為:“公民通常都認為言論自由包括了意見自由,可是言論自由的范圍是相當窄的,難以涵蓋所有的公民所有表達意見的言論和行為,意見自由就是公民表達意見的自由。”[1]部分英美法系的學者認為表達自己思想的自由即為表達自由。筆者認為行為也應當被囊括到表達自由中。因此游行示威、集會等行為都應當視為表達的一種。應當納入到表達自由之中。
(二)網絡表達自由的概念。網絡表達自由是隨著互聯網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互聯網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便利,并為人們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交流平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投身網絡社會。網絡表達自由以傳統的表達自由為基礎,但同時具有開放、匿名、無國界等特點。吸引著眾多用戶。網絡表達自由就是表達自由在網絡空間發展產生的新的自由。網絡表達自由可定義為:網絡表達者通過互聯網,不受國界限制且不受外界干預以其選擇的一切形式尋求、接受、傳遞思想和信息的權利。
二、我國網絡表達自由的現狀
(一)立法現狀。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沒有使用表達自由這一概念,《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雖然我國在憲法中并沒有運用表達自由的概念,但是我國憲法第35條包含了表達自由權的含義,我們可以將以上列舉的權利稱為公民的表達自由權。憲法對于表達自由的規定都是原則性的,實施起來較為困難。在司法實踐中需要相關法律部門作出規定。現階段我國保護表達自由的法律法規主要有:2012年全國人大發布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審判職能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若干問題的意見》。
(二)行政監督方面互聯網自由、開放、匿名等特點是網絡表達的優勢,但與此同時也會增加管理的難度。我國多次通過聯合執法的方式,對網絡上的不良信息進行專項治理。如2009年國務院7個部委聯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2009年由國務院9個部委聯合開展的整治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專項行動等。2011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設立,行使互聯網管理建設的職能。
(三)互聯網行業自律。2002年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自此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機制產生,之后又陸續出現了很多自律協議。其中影響最大的是2004年新浪、搜狐、網易響應《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的號召,成立中國無線互聯網行業"誠信自律同盟”。[2]互聯網是高科技的產物,它覆蓋面之廣、信息發布之及時是其它方式難以比擬的,所以互聯網行業自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行業可以開展網絡自查活動,能夠及時的刪除不良信息。
(四)公民自律。互聯網上的大量信息都是由網民自制并發布的,互聯網起步晚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因此還需要網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自覺受道德的約束。現在公民自律的方式主要是具有管理身份的網民代表如貼吧吧主、論壇版塊的版主對其他用戶的言論進行監管。這種是典型的由網民群體中產生出“領導人”和“管理者”來對其他網民進行管理的自律模式。
三、我國網絡表達自由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層面的問題。首先,網絡表達自由相關立法層級較低。《憲法》中的相關表達自由條款,都是原則性的規定,對于如何保障表達自由實際指導作用甚微。其它的多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形式出現。其效力層級較低。其次,我國立法者在網絡表達自由的立法態度上有“重限制、輕保護”的傾向。我國《憲法》關于表達自由的幾項條款是屬于授權性規則,賦予人們可以為一定的表達行為的權利。而除此之外,幾乎所有其他立法中關于網絡表達自由的條款都是義務性規則,一般只規定人們所承擔的義務。網絡表達自由的立法,應當始終遵循“保護是常態,限制或禁止是例外”的原則。但目前我國在立法上沒有做到這一點,立法目的在于規范網絡環境的秩序。
(二)行政監管層面存在的問題。首先,行政權過大,受法律限制較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重官輕民,在網絡立法方面也是如此。賦予行政機關絕對的權力,而義務一般都由網絡從業者和網民承擔。如果行政權沒有法律的制約,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就會失控,處于弱勢地位的網絡表達者以及網絡從業者的合法權利就難以得到保障。其次,對于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的界定模糊。眾多部門聯合執法,權力分散,分工不均,歸責不清,極易導致“功勞大家搶,差事沒人干”的尷尬。而法律對于行政機關職權和管轄范圍分工不明確,多個部門一鍋端的規定極可能導致行政監管中工作分配的紊亂以及各部門之間利益傾軋。再次,對網絡表達自由的監管過于嚴苛。相信大部分的網民都會遇到發微博或者發帖子時,有些詞會因為是政治敏感詞而無法發布。絕大多數的網民都會遭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發微博或者是帖子的時候,句子中的某些詞會因為政治敏感度或其他原因而無法發布,只能以空格或符號的方式代替。這些其實是行政機關對我們的網絡表達自由進行事先審查的結果,會給我們的言論帶來諸多不便。
(三)救濟層面存在的問題。濫用網絡表達自由侵害國家、社會或他人合法權益的,權利遭受損害的人可以向濫用權利之人提起訴訟,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矛盾,例如各類網絡侵權糾紛。但反過來,當網絡表達自由受到侵害時,由于他本身可能并不屬于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的范圍而得不到司法救濟。網絡表達自由不僅缺少司法途徑的救濟,在網絡自律行為下網民的表達自由被剝奪也無處申訴。以新浪微博為例,在《新浪微博社區管理規定(試行)》中有詳盡的舉報和處理違規言論的規定,被舉報的用戶可以在處理過程中享有舉證和自辯的機會。但在處理結束之后,被舉報人的言論被網站或者社區委員會判定為違規,就直接進入處置程序,《規定》并未賦予被處理人申訴權,即一旦言論被判定為違規言論,即使該評判有錯誤,被處理人也只能接受,沒有申訴的渠道和權利。
四、完善我國網絡表達自由的措施
既然我國的網絡表達自由存在諸多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發現問題并完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保護為主適度干預的立法態度。對于網絡表達自由的立法,必須遵循“保護為主,適度干預”的原則。網絡的特點決定了網絡應當有比現實生活更多的自由。立法者在立法時應當要考慮到互聯網的特點。把互聯網當做傳統表達方式對待,用同樣的標準是行不通的。針對參與度日益提高的網絡表達行為,制定內容全面、權利保障機制完善的高位階立法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為下位法提供依據,有利于對網絡表達自由的保護。
(二)明確行政監管的職能。首先,理清混亂的行政管理職權分配,建立健全的權力制約機制。目前我國的現狀是對互聯網享有行政管理權的部門繁多,但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并不是明確和獨立的,這顯然相當不利于對網絡表達的監管。所以現在我們要做的是統一互聯網行業的行政管理職能,只賦予一個專門機關具有管理互聯網的職權,當涉及到其他具體專業的事項時,相關部門應當積極配合。其次,政府在面對大量的網絡言論時,自身定位要明確。政府應當是公民權利旳保護者而非踐踏者。目前,網絡屏蔽行為已經遭到網民的反感。一方面,敏感詞的屏蔽技術影響了網民的正常言論,電腦不是人腦,它只能機械的將事先設定好的符合條件的詞語排除在外,但這些詞匯并不只出現在違法信息中,影響人們的正常交流。另一方面,國家對于敏感信息的控制,雖然具有一定的維穩因素,但是網民的傳播力量是巨大的,也不乏網絡上有一部分人利用虛假不實的消息來煽動不明真相的網民。此時,網民可能會因為正規的信息獲取渠道被政府限制而聽信遙言,進而引發對政府的不滿。政府應當給民眾判斷、分析和選擇言論的權利,而不應當通過粗暴地干涉而簡單地代替民眾去選擇。除非政權已經“脆弱到一推即倒的程度”或者處于緊急狀態,否則政府都應當對民眾的表達有充分的容忍。只出現在違法言論中,正常交流也會出現,這大大影響了網民之間的交流。
(三)為表達自由提供有效的救濟途徑。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各種形式的表達自由,但這規定是原則性的,操作性不強。在司法實踐中,參照的多為相關法律法規,而對于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卻是限制多于保護。對于濫用網絡保護侵害他人權益的,相關法律都有救濟方式,但當網絡表達自由被侵犯時卻難以獲得司法救濟。換言之,當自由被濫用時可以對其進行合法的處罰,而當自由被侵害時在法律上卻找不到救濟的方式。在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當人們憲法上的權利被侵犯時可以啟動違憲審查制度,通過司法程序來保障公民的權利,但是我國并未設立違憲審查制度,所以這條路行不通。此時,我們能做的是根據公民訴求的需要,受理確有訴訟需求的以侵犯憲法權利為案由的案件,通過審判形成案例。與此同時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司法審判隊伍,作出有研究和參考價值的判決。
參考文獻:
[1]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 王四新.網絡空間的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