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改+唐金龍
語文課程在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育院校往往重視對人才的技術培養,而忽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探究體育院校的語文教學現狀及對策,不僅有利于提高體育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有利于深化改革素質教育。
一、語文教學的任務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多種文化觀念、思想知識都要借助這一媒介傳播,并使學生吸收。文以載道,優秀的作品承載著優秀的文化,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更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教育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對于體育院校來說,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除了實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還應包括: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的知識和由這些知識系統反映出來的綜合品質和發展程度,包括氣質、人格和修養等。人文素質教育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其內化為人的氣質、人格和修養,使其成為受教育者的相對穩定的品質。
體育院校的學生酷愛運動,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這是其發展的有利方面,但其人文素養相對欠缺。人文素質與專業技能都應成為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應片面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愛因斯坦甚至說“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可見,要想使體育生成為未來合格的體育人才,必須通過語文教育提升其綜合素質,而這也可以反過來促進其專業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大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在大學階段及其以后的職業生涯中連續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標是學生個體素質的不斷完善和臻美,簡而言之就是大學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的能力。語文課程因其學科特點而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和欣賞表達能力的均衡發展,是學生獲取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和發展資源的重要來源。
二、體育院校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根據筆者所做的調查來看,體院本科生表示“非常喜歡”大學語文課的學生占被調查總數的38.7%,對這門課的喜歡程度“一般”的有45.6%。從學生認為自己“在這門課程中學到的最有用的知識”來看,依次為:交際能力的提高(38.1%),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27%),語文常識的學習(23.8%),學習方法的積累(11.1%)。數據反映出學生意識到了語文課程對人文素養的形成有幫助,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卻能發現,很多時候,學生也僅僅是停留在“我知道有用”的階段,在學習效果方面卻不能令人滿意。簡單歸結起來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知識基礎薄弱,不良學習習慣由來已久
絕大多數體育生的語文水平原本就低,體育專業本科學生的入學文化課試卷難度要比全國統一高考低得多,考試成績與其他普通本科學生有不小的差距,這使得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就不重視語文課等文化課的學習,覺得想上大學并不難。中學和大學期間即便是學習,也對這門課的工具性及人文性作用認識不夠。
除了主觀方面,客觀原因也不容忽視。中學期間學訓矛盾很難調和,學生自然會把精力投向訓練,加之比賽、集訓也常常打斷學習的連續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基礎不扎實、知識體系不完整、知識鏈條不連貫、學習習慣難以養成等后果,以致通過了單招考試上了大學,長期形成的學習習慣也很難改變,對語文學習仍難重視起來,調查中有將近20%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課“用處不大”,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二)閱讀和表達能力不足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閱讀是個人通過思考和感悟,將知識技能逐步內化為素質的過程。體育院校的學生知識面窄,閱讀意識不強,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寫作能力。部分學生對字詞句等基本知識都不能完全掌握,更不用說熟練運用,很多學生錯別字連篇、病句連篇,甚至連假條的格式都不知道。
在調查中,選擇“去圖書館讀書”的學生還不到被調查人數的5%。究其原因,與學生閱讀渠道單一有關,除了教材以外,很少會再主動閱讀,即使讀,也往往更傾向于通俗類文學作品和漫畫類書籍,而載有優秀文化的國內外名著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三、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對策
以上調查反映出的語文學習現狀表明,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亟需提高與增強,我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方面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一)拓展教學方法,有效開發第二課堂
語文篇目主要由歷代文學精品組成,這些作品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其中包含著濃厚的人文氣息,是豐富的人文資源,應使學生在賞析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受到人格操守、理想追求等的感染和熏陶。這在當今信息爆炸、娛樂至死的時代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體育院校的學生表現欲強,除了教師講授之外,可以對其進行適當引導,多引入啟發式、討論式等方法,甚至可以安排一些篇目,讓學生備課、講課,讓學生不通過灌輸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增添活力,也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鍛煉。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影評、朗誦、辯論等活動的開展,利用體育生對競賽的敏感度,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實踐中提高學習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多元評價,促進學習方式轉變endprint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動力減弱,尤其對公共文化課的重視程度更為明顯,應從外界增加新的動力機制,促進其學習態度及方式轉變。目前,語文考評方式尚未定型,有的按平時作業完成情況,有的需要學生參加統一考試,有的通過學期論文進行考核。考慮到體院學生的文化功底薄弱,和投入理論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等客觀情況,為最大程度的激發體院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根據出勤情況、課堂回答問題情況及作業質量等幾方面綜合給分,以更加多元的考核形式,使學生對這門課增強學習動力,切實提高學習效果。
(三)開發渠道,培養終生閱讀習慣
要求體育生自覺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具有一定難度,教師應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引導,每學期專門設定一定課時的閱讀課,指導閱讀,使學生學會體味、分析,逐步掌握深層挖掘作品內涵的方法,并通過定期進行交流、評優,及時收到學習反饋并給出評價,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閱讀的魅力與美的熏陶。
但課堂教學的時間與內容畢竟有限,閱讀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需要長期積累,教師應使學生學會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給他們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最大限度延展語文教學。同時還應布置一些與閱讀有關的寫作作業,使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寫法,在寫作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終身閱讀與習慣的目的。
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關鍵,體育院校的人文教育尤其值得反思與重視,語文課程具有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提高審美趣味的功能,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應充分挖掘其在思想道德方面豐富的人文資源。并通過進一步改革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在儲備了人文教育的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后,可以進一步提升自我,為人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良好的開端,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體育人才。
(此論文系河北體育學院教改課題結項成果,課題編號2012YJZIC14)
參考文獻:
[1]郭倩.對大學語文課程促進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2,(1).
[2]郭倩倩.體育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現狀及對策[J].現代語文,2011,(2).
[3]閆立亮,張佃波.拓展大學語文教育渠道全面提高體育大學生的語文素質[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3).
[4]陳學海.關于體校語文教學的現狀問題的研究[J].語文建設,2012,(2).
(曹慶改 唐金龍 河北體育學院 050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