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鋒
摘 要:利用模型測算方法,對寧鎮揚區域產業聯動度進行了實證分析。通過計算結果,分析出南京與揚州、南京與鎮江、鎮江與揚州之間產業聯動的實際情況,并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寧鎮揚區域產業聯動的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寧鎮揚;區域經濟聯系;產業聯動;定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018-03
“寧鎮揚同城化”是江蘇省和寧鎮揚3市大力實施的重大戰略,寧鎮揚地區“同城化”戰略的實施的成功與否,不僅要看交通、旅游、社保、金融、衛生、環境等資源的“共享化”,更為關鍵的還得看產業是否實現了“聯動化”,經濟是否實現了“協同化”。本文著重用實證分析方法,測算了寧鎮揚區域產業聯動的基礎和現狀,并結合實證結果來分析寧鎮揚區域產業聯動的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供區域規劃者決策參考。
一、區域產業聯動的內涵及測算方法
當前,在企業、產業和區域可持續發展中,越來越強調通過構建和延伸產業鏈,來獲取產業聯動效應,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產業聯動使得處在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突破企業界限、產業界限、區域界限,能夠實現企業關系、產業關系和區域關系的優化,獲得1+1>2的協同效應[1]。
產業聯動是在社會大生產過程中,諸產業間以各種投入產出關系為連接紐帶的產品聯系和技術經濟聯系[2],目的是為了實現區域產業的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因此,區域產業聯動是指順應市場經濟、產業結構轉換、區域發展等內在規律,努力破除產業、區域、要素資源等關聯互動的障礙,加強區域間產業的合理分工協作,積極開展高效的區域產業轉移,促進產業鏈不斷拓展延伸,實現優勢互補和聯動發展,從而達到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能級、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目的。
從理論上看,區域產業聯系的實際水平是區域產業結構差異在各種影響因素的作用下表現出來的,產業結構差異能夠基本反映產業聯動的發展水平,產業聯動的變化趨勢與產業結構差異的變化趨勢保持一致:產業結構趨異,產業聯動水平越高;產業結構趨同,產業聯動水平降低[3]。另外,區域空間距離也是影響產業聯動的另一重要因素,地理空間因素因為其空間運輸成本和地理邊際效應對產業聯動會在地理分布上表現出整體分散、局部集聚的特點。因此,區域產業聯動測度需要在分析區域產業結構差異的基礎上,選取地理空間對區域產業結構差異進行修正,使其更能夠反映區域產業聯動的實際水平。本課題擬通過下述模型來測度區域間產業聯系潛力(又稱產業聯系度),并以此代表產業聯動程度:
Lij=λ■exp(abs(xi-yi))/■
式中:Lij為兩個區域i、j間的產業聯系度;x1、y1分別為i、j兩個區域某一產業的產值占上級區域該產業產值的比重;x2、y2分別為i、j兩個區域某一產業的從業人員占上級區域該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dij為i、j兩個區域之間的距離,近似計算中可取兩區域幾何中心的距離;λ為權重參數,考慮到產業聯動的核心是產業轉移,而產業轉移又以發達區域向欠發達區域轉移為主,且只有在欠發達區域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及相關輔助或支持性產業支撐的條件下,產業轉移才能得以實現,故λ值可取欠發達區域產業產值占上級區域該產業產值的比重為參數。
二、寧鎮揚區域產業聯動度的測算
利用上述測度方法,本文擬從南京、鎮江、揚州三個城市之間產業聯系潛力來分析寧鎮揚區域產業聯動狀況。在實際計算中,采取以下3點做法:(1)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和可比性原則,本課題選取3個城市2009年統計年鑒中工業生產的33個行業數據來計算和分析。(2)從區域發展狀況比較來看,南京屬于相對發達地區,鎮江和揚州均屬相對欠發達地區,故在利用公式計算鎮江和揚州產業聯系潛力時,參數λ可修正為1,計算南京與鎮江和揚州產業聯系潛力時,參數λ為鎮江或揚州某一產業占寧鎮揚該產業產值的比重。(3)關于3個城市間距離的確定,以3個城市的鐵路間距離為標準,南京到揚州100公里,南京到鎮江65公里,鎮江到揚州40公里。
利用3個城市的數據,根據模型公式,可以計算出寧鎮揚區域產業聯動現狀,具體結果見表1。
三、寧鎮揚區域產業聯系潛力分析
(一)南京與揚州的產業聯系潛力
根據計算結果,若以強(Lij>0.1)、中(0.07 (二)南京與鎮江產業聯系潛力分析 若兩樣以強(Lij>0.1)、中(0.07
(三)揚州與鎮江產業聯系潛力分析
揚州、鎮江空間距離較與南京更近,兩個城市的工業規模也相當,分別形成了各自的產業體系,產業間的互補性和聯系度也較強。若以強(Lij>0.55)、中(0.52 (四)寧鎮揚區域產業關聯綜合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的南京與揚州和鎮江兩市產業聯系度較高的產業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也有較高的聯系潛力,說明區域內產業聯動的形式不僅傳統生產要素由產業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又有技術和資本等高級生產要素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流動。另外,分析結果還證實,由于揚州和鎮江產業結構上的差異,不僅使得揚州和鎮江兩市產業之間有了較強的聯系性,還使得南京與揚州、南京與鎮江聯系度較高的產業類別很不相同,表明整個寧鎮揚區域的產業互補性和關聯性較強;南京的產業結構偏“重化工”特征明顯,優勢產業更多為技術和資本密集型,電子信息制造、石油化工業、汽車產業和鋼鐵等支柱產業與揚州和鎮江的聯系潛力還較小,短時間內難以在鎮江和揚州兩地進行迅速轉移。 參考文獻: [1] 呂濤,聶銳.產業聯動的內涵理論依據及表現形式[J].工業技術濟,2007,(5). [2] 曾剛,林蘭.長江三角洲區域產業聯動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發展,2009,(1). [3] 沈正平,簡曉彬,施同兵.產業地域聯動的測度方法及其應用探討[J].經濟地理,2007,(9).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