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浩
摘 要:當今世界是一個信息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質、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來引領信息經濟的發展。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闡釋了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內涵,針對目前信息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基于職業拓展能力導向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提高信息化人才培養質量,為我國的信息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關鍵詞:信息化;能力拓展;培養目標;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095-04
引言
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現代企業的競爭優勢取決于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中國目前的企業信息化人才極度匱乏,嚴重制約了企業信息化的進程,已成為中國企業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一大障礙。在國家大力推進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動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如何加快中國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如何利用信息化來提升競爭力,進而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不僅事關企業自身的發展,而且事關中國在21世紀經濟發展的未來。而信息化的核心就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ERP是把企業管理理念、業務流程、基礎數據、人力物力、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整合為一體的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不僅是一種軟件管理系統,也是一種管理理念,ERP已經成了企業信息化的代名詞,實施ERP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突破口,而ERP人才培養則是實施ERP的突破口。據ERP專家、清華大學侯炳輝教授估計,目前國內合格的ERP實施顧問不過千人,這相對于中國需要信息化的幾十萬家企業而言,只是杯水車薪。針對目前中國信息化和ERP建設中存在重技術、輕管理的傾向及其體制、歷史等原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電子商務系主任席寧華教授指出,要以管理為本,技術為用,培養既懂計算機,又懂經營管理、組織人事、信息系統的復合型的ERP專門人才。那么,培養ERP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如何更好更快地培養ERP人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又急迫的問題。
在時代背景的需求下,在國家信息化政策大力推行的前提下,筆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研究發現,國內外對ERP實施的過程、實施關鍵因素、實施風險和實施績效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對ERP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卻比較少。在實踐的過程中筆者不斷總結研究,提出了ERP人才培養模式。筆者通過對青島、廣州和深圳、西安等地的40多家已經實施ERP的企業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ERP項目實施的成功與失敗、企業應用ERP的成功與否,人的問題是最根本的、最關鍵的問題。企業要想真正解決ERP實施和應用成功,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企業信息化的人才危機,必須從根本抓起,從ERP人才培養做起。與此同時,筆者通過對陜西省、四川省、廣西省、江西省等省市的多所高等院校調查發現,高校對ERP人才束手無策,沒有一個系統的、穩定的模式。
通過上述的分析,ERP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的成功實施從宏觀角度來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和推動國家的信息化建設;從微觀角度來講,可以彌補企業ERP人才的短缺,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啟發教師對教學形式和方法的改革諸方面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也可以為學校辦學模式、課程設計提供參考。
一、 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界定
1.信息化人才的涵義
信息化人才是隨著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發展而形成的一類特殊的人才群體,由于它的外延越來越廣,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筆者認為,信息化人才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參照國家信息化的定義,我們認為,廣義的信息化人才是指在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各類人才。而本文所要討論的是高等學校培養的信息化人才,筆者認為,主要是指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人才,稱之為狹義的信息化人才。我國共有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15 種,包括電子信息、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自動化、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等。
2.信息化人才的分類
信息化建設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多類型的。按照層次劃分,有關專家學者將信息化人才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各行業的信息化均需要的信息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第二,專業型的信息化人才,包括高級軟件人才、網絡工程師、微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等。第三,各單位或系統的高級信息主管、項目管理者,如首席信息官(CIO),這類人才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性人才,也是目前我國最短缺的。按照類型,信息化人才大致可分為硬件人才、軟件人才和網絡人才。
3.新背景下的信息化人才內涵
適應信息化建設需求的信息化人才是合格的信息化人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各行業的技術滲透與融合,合格的信息化人才應當是具備實踐型、復合型和開放型特點的。所謂實踐型是指應具備實際組織和建設信息系統的能力,因為信息系統的建設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問題,在實施中需要處理與協調大量的相關因素,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組織和實際動手能力的;所謂復合型是指在精通信息技術的同時又通曉相關學科的知識;所謂開放型,是指應具備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技術、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使得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變化非常快。
二、高校信息化人才培養現狀及其分析
企業信息化建設以及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呼喚更多的高素質信息化人才。近年來,各高校加大了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力度,積極發展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教育,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和改革,信息技術教育與應用和信息化人才培養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截至2002年底,全國高等學校設有信息相關專業點2 021 個,在校生 127 萬。其中,設有計算機類專業的本科院校498所,招生26萬人,同年畢業817萬人,在校生 7 219 萬人。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博士點64個,碩士點302個,在校博士生3 902人,碩士生24 000多人。endprint
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滯后于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雖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經加大了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力度,積極發展信息科學技術相關的專業教育,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和改革,但我們的高等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上還是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高校在復合型信息化人才培養上表現比較薄弱,信息化建設所需的復合型信息化人才嚴重短缺,目前,我國大量缺乏具有管理經驗的信息管理人才,缺乏精通一門以上外語的國際化信息化人才,同時缺乏信息市場開拓人才等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在硬件、軟件及網絡人才培養上出現自身結構性失衡,以軟件人才為例,目前,我國軟件人才結構呈現橄欖形,即尖端和低端人才缺乏,高校培養的軟件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軟件開發的中間段。人才結構失衡已成為制約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2.培養模式有待優化
在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上,由于專業是新興專業,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內容等方面也明顯滯后于信息技術變革的浪潮,因此,培養出來的信息化人才與政府、企業的實際需求相距較遠。具體表現在畢業生創新能力差、知識結構不完整、外語水平不高、溝通能力欠缺、團隊意識不強等諸多方面。這樣一來,有很多人可能一畢業即將會面臨著失業,因為他們所掌握的技術根本不適合于現代 IT這個最時興產業的發展了,而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企業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培訓聘用來的新員工。企業需要的是到任就能上手操作的技術人員,這些技術的養成要么來自于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要么來自于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因此,我們對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質量不僅僅會關系到畢業生的就業,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我們社會信息化的進程。
3.培養質量與預期差距較大
我國高校在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上,在教學模式、師資力量、教學內容等方面也明顯滯后于信息技術變革的浪潮,因此,培養出來的信息化人才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距較遠。普遍表現為空有理論知識,缺乏實際動手能力,不能馬上進入角色。質量不高還表現在創新能力差、知識結構不完整、外語水平不高、溝通能力欠缺,等等。
三、信息化人才培養核心問題透視
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的迅速推進,社會對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與質量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當今中國信息化人才需求的最大熱點是什么?企業信息化對信息化人才需求有何變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關系到國內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必然直接影響到今后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1.構建多層次、多視角的人才培養框架
高等學校要自覺地運用當代信息技術,革新教育思想、培養模式、教學組織、教學體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根據信息產業變革的需要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更多棟梁之材。專業的設置和創辦,不能主觀隨意,既要符合社會的需求,又要符合學校自身的基礎和條件,而且必須遵循專業發展的特點和內在規律,嚴格遵循專業設計的科學程序。我們應該對現有信息技術專業的發展歷史、現狀、趨勢進行系統深入地分析和預測。然后確立我們的專業培養目標、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教學和育人環境的規劃與設計,當然還有學科建設與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最后還需要有學科與專業超常規創建發展所必須的體制、政策、機制設計。只有經過這樣科學的程序設計后,我們才能摒棄傳統的東西,構建合理的信息化專業,打造精品師資與課程,培養出社會真正需求的信息化人才。
2.合理規劃人才培養數量
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數量應該考慮適當增加。行之有效的有兩種途徑:一是高校可以進一步提高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招生比例;二是通過建立軟件學院、網絡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多種形式增加信息化人才培養數量。行業需求的差異必然導致信息化建設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多類型的。按照層次劃分,有關專家學者將信息化人才大致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各行業的信息化均需要的信息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二是專業型的信息化人才,包括高級軟件人才、網絡工程師、微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等。三是各單位或系統的高級信息主管、項目管理者,如首席信息官(CIO)。這類人才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性人才,也是目前我國最短缺的。按照類型劃分,信息化人才大致可分為硬件人才、軟件人才和網絡人才。高校除了利用自身的資源,加強自己的培養力度以外,還應該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采取多學科、綜合性、多渠道合作培養才能滿足信息化的發展的需要,就像北京大學的北大青鳥集團一樣。
3.始終將質量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
從目前人才市場的需求來看,高水平、高層次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市場缺口很大,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就必須思考的是人才培養質量問題。當前,“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訂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建設是“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部計劃用五年時間(2003—2007年)建設1 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面對這個是機遇也是挑戰“質量工程”,我們應該充分抓住這個契機,在信息技術專業方面多建設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 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的精品課程,從而為培養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提供保證。這就涉及到師資、教材、教學內容與方法等許多方面。沒有精良的師資隊伍,就不能確保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質量。師資隊伍應該具有精湛的學識和理論水平,還需要有專業實踐的經驗和能力,能緊跟信息技術的發展。必須保證教材的新穎性和實用性,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定期組織信息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編寫反映信息技術發展變化的新教材,加快教材內容的更新。同時,還可以吸收國外優秀的信息技術方面的教材,借鑒其中提供的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在教學方法與教學管理方面應該加強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因為信息技術的相關專業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培養的學生適應不了社會對信息化的實踐與創新需求。尤其是動手能力,我們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實際操作與應用實踐的能力。endprint
四、構建基于職業拓展導向的信息化人才培養框架
高校信息化人才培養數量缺口大和人才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的問題并存,使得信息化人才供需的矛盾愈加地突出。一方面是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急需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是高校應屆畢業的信息類專業的學生難以順利找到對口的工作。作為培養信息化人才主渠道的高等學校應該如何應對挑戰,努力解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人才瓶頸問題。筆者認為,高校在持續擴大招生規模、繼續加大信息化人才培養數量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優化信息化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信息化人才培養質量。基于上述分析,高校信息化人才培養應當構建基于職業能力拓展的培養框架,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任務,培養既善于經營管理,又懂得現代信息技術,還具有先進管理思想的復合型人才。下一個國際范圍內人才競爭的趨勢,將是由對人才總量的需求和占有轉向追求人才結構的優化。我國高校應具備發展的眼光、長遠的思路,在培養信息化人才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化信息化人才結構,充分體現人力結構的力量。要從只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向注重多層次、多方位的人才培養轉變。一方面要注重復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這類人才嚴重短缺,尤其是高級信息管理人才,這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管理水平,影響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硬件、軟件及網絡人才各自的結構性培養。以軟件人才為例,我國正亟需從目前的人才“橄欖型”結構轉變為“金字塔”結構,需要大批工程化實用型的基礎軟件人才,高校應加強這類人才的培養,為軟件人才的金字塔結構奠定重要基礎。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能趕超世界先進技術的信息化人才。
2.設置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
從企業信息化所涉及的問題和研究的內容看,信息化人才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不同,高校在構建信息化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1)知識結構。包括寬厚的基礎知識(數學、工程基礎等)和良好的專業基礎知識(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概論、系統工程導論等)、全面的數學方法(統計學、運籌學、控制論等)和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硬件軟件基礎知識、數據結構與數據庫技術、計算機網絡與通訊技術等)、 扎實的經濟和管理知識(經濟學、管理學、現代企業管理等)、系統的專業知識(信息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開發)、一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
(2)能力結構。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管理認識能力,這是認識管理問題的能力層次,是要對生產與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第二層,計算機應用能力,作為工具的計算機是高層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武器;第三層次,綜合能力,這是解決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層次,主要包括業務(如開發信息系統)和管理(如信息資源管理)的實踐能力。另外,組織和協調的能力、與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對信息化人員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3)素質結構。對于企業信息化人才來說,一方面,要熟悉掌握管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學會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具有依靠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創新的素質。全面地看,企業信息化人才除了應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同時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
3.優化師資隊伍建設
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注重實踐、發展快的學科特色要求師資隊伍既有精湛的學識和理論水平,又有專業實踐的經驗和能力,同時能緊跟信息技術的發展。目前,大多數院校現有師資的知識結構、素質和能力還不能滿足要求,應采取多種途徑,如深造、定期的培訓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其數量和質量,確保高水平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同時,鼓勵信息技術相關專業教師的自身學習,提高其教學水平。
4.全面構建精品教材建設體系
為了保證教材的新穎性和實用性,一方面,可定期組織信息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編寫反映信息技術發展變化的新教材,加快教材內容的更新。另一方面,可加強國外信息技術教材的引進工作,國外的一些優秀教材不但內容新,而且還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引進國外原版教材,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外語水平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保證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具有一定國際水準。
5.融合先進教學方式,拓展知識視野
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可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網絡協作學習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的優勢,增強交互性,將教學從教師向學生傳授現成的知識轉移到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獲得知識;在評價方法上,可采用計算機輔助測驗等形式,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這樣,教育的靈活性、適應性,以及個性化特點將更加突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即形成教學雙邊活動的信息化。
6.有機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
信息技術相關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強化實踐教學,特別是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信息科學技術發展對專業教育的必然要求。從目前人才市場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況可知,市場對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不單在其堅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求他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實踐教學應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設計多樣化的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7.促進產學研縱深發展
是加強辦學體制的多種形式的聯合化。主要有學校(院、系)聯合化和產、學、研聯合化。學校(院、系)聯合化是指信息技術相關院系之間或與其他院系之間的合作、聯合辦學。如將計算機科學、經濟管理、工程技術、圖書情報教育等專業的信息教育聯合起來,建成一個更大的學術單位,增強人才培養力度,同時也有利于復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產、學、研聯合化,是指教學、科研、生產聯合辦學,具體有“產、學合作”制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辦學模式。例如,高校可與國內外IT企業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打造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隊伍。endprint
五、研究展望
高校作為信息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打破傳統的教育機制,重新建立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培養機制,使之能主動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需要,使其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的認可。同時,還要建立起一種激勵和柔性的機制,能主動地根據社會反饋的需求信息,來調整自身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學科構架和師資隊伍結構。從而在制定培養目標和規格定位的基礎上,建立一套適合于社會信息化發展要求和適合于信息化人才培養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為中國的社會信息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葛道凱.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04,(1).
[2] 張堯學.關于創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4,(10).
[3] 邱均平,沙勇忠.論信息管理人才的培養與人才評價[J].情報資料工作,2006,(6).
[4] 國際統計信息中心.1999—2001年中國各地區信息化水平測評與比較研究[J].統計研究,2004,(3).
[5] 杜棟.21 世紀初企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4).
[6] 蔣朝惠,許石青.我國信息化人才建設現狀、 問題及對策[J].信息化博覽,2005,(2).
[7] 陳宗舜.機械制造企業信息化講座,第三講:企業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和培養[J].制造技術與機床,2004,(9).
[8] 吳時明,胡志毅.對高校培養信息化人才的分析與思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The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apacity expansion
TAN Wen-hao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is an information economy dominated era,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high-quality,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to lead the information economy.Therefore,in this context to 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training,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training,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development ability based o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and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capacity expansion;training objective;fusion[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