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義務教育旨在讓學生打好基礎,學會學習,養成好習慣。初中的語文教育是打好基礎的階段,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健全學生的人格。語文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不斷發展,對語文課堂進行改革,實行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語文課堂生活化,就是指在現實的背景條件下實施教學活動,把學生放置于生活中,保證其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的想法為主,教師處于引導的地位,與學生一起合作,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語文知識,又將語文知識在生活中得以運用,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課堂教學的生活化關鍵在于學生的主導地位,在增長學生知識的基礎上陶冶情操,從而更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化
結合日常生活,在講解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時,就可以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親自去感受、去理解,讓學生主動地去體會文章的深意。通過實踐學習,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更加濃厚,增強了其主觀能動性。
結合社會生活,在講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時,就可以結合社會生活經驗,將書本的知識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理解文章的深意。
結合學生的經驗,在講解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時,學生會覺得陌生,對于這種類型的說明文理解不夠透徹,這樣的文章在授課之前讓學生講一下自己去過的園林,然后讓學生進行一定的比較,尋找二者的共同之處和區別,體會中國建設人員的偉大之處,這樣面對陌生的課本也可以做到充分的理解。
二、創建生活化語文學習方式
語文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對教學教案進行設計時,就要以生活為基礎,使學生貼近生活,感受生活,在快樂的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方式如下:
(一)演繹文章,演繹生活
學生學習語文,重點在于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真正涵義,將文章與生活相結合、相聯系,便于加深印象。在講解安徒生《皇帝的新裝》時,就可以讓學生將文章的內容演繹出來,學生化身文章中的皇帝、大臣、天真無邪的孩童,自己親自去體會文章中每個人的感受,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文章中人物的影子,從而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通過學生親自的演繹,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講解,學生的理解就會上升一個層面。在講解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時,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去見一下許久未見的朋友,和朋友聊聊天,感受一下作者當時的感受,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習
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在學校中生活就要與人交往,與人競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合作學習,小組與小組之間競爭學習,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語文教學產生興趣,愛上學習,主動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怎樣與同學交流合作,培養其團隊意識,激發其潛能,化被動為主動。
(三)在操作實踐中學習
激發學生積極性的重點就在于學生進行實踐的操作,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教師要多提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便于學生全面的發展。在《看云識天氣》一書中,就有許多的天氣諺語、生活常識,教師要運用多媒體進行講解,在學習文章之后,通過自己的觀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三、創設情境,營造生活化課堂
生活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有益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表達情感和與人交流。傳統的語文教學,實施的是“黑板教學”,老師在黑板上講,學生在黑板上學;實施生活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可以在自由的空間暢所欲言,不受限制,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去探索、去發現知識,開拓思維,對學習充滿激情。
創設情境是指模擬生活化的課堂。比如在講解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時,就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在課堂中掛一些有關瀑布的山水畫,讓學生置于山水之間進行教學,也可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瀑布的片段,使學生感受瀑布的流速和壯觀的景象,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在講解朱自清的《春》時,可以把課堂布置成春天的樣子,萬物復蘇、鳥語花香,一片綠色的景象,讓學生在春天的氛圍中學習文章。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學習語文,能夠漸入佳境從深層次去體會作者的用意。
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需要加強校園的生態環境和實驗室、操作室、活動室等的建設,使學生在校園中能夠感受生活。生活化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主動學習,還要求學生要主動地去探索、去發展,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了解生活化的語文教學。
四、改革課堂生活化評價
對課堂的評價進行一定的改革,不以最后的紙質考試為最終的結果,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創新課堂評價方式,彌補傳統評價的不足,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堂生活化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全面可持續發展。創新課堂生活方式,來構建一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動性的課堂生活,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張裕慧 江蘇省沛縣胡寨中學 2216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