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是何永國老師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我們在領略了這種教學法的精神實質之后,在本校進行了實驗教學。
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對教學預設又有了全新的認識。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是根據學生的提問來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因此,教師對課前的預設主要是研究文本,吃透文本。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自主學習,自主提問,合作探究。整個課堂教學都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前兩步一般放在第一課時來進行,讓學生與文本充分接觸,通過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思考文本,激發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為下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對課堂教學的過程不做過多的掌控,真正體現郭思樂教授的放牧生命的教學理念。
作為語文教師,根本的還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許多時候,教師按照一定的程式寫出教案,然后按部就班根據教案上課,教師成了教案的奴隸,結果導致教學的低效或者無效。
就教學設計來說,教師考慮需要讓學生掌握些什么,卻沒有考慮學生能掌握什么。教師都是站在專家學者的層次上,或者是站在自己的層次上來進行教學,總是以一個行家的角色來引領學生進行文本解讀,但是鮮有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內容該如何來教,只是根據教材的情況來設定教學內容,卻沒有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來設定教學內容,這樣,教師的教學就和學生的實際脫離開來,造成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隔膜。筆者常常看到有些教師在談到自己的教學設計時,總是把要掌握的內容設計成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是否脫離學生的認知實際,是否符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生是否能夠達到他們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他們全然不管。
什么樣的教學才算是有效教學?筆者認為真正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之上,是對學生學習的進一步拓展,對學生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
語文課和其它學科不同,語文學科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觀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編者,教師,學生面對同樣的文本可能產生不同的認識,這就使得語文教學的內容充滿了不確定性。其實,語文課程的內容正是因為不確定,才使得語文教學充滿了誘惑。可以說這種不確定性給了教師很大的發揮空間,同時也給學生的表現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因此,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教師對文本的認識到什么程度,教師認識的越深,對文本的理解越透徹,那么教學的內容就越豐富。另一個方面是學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學生的理解認識越深,教師教學的空間越大,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相互之間的融合點越多,教學的生成越多,教學就越有效果。許多語文課堂教學之所以低效或者無效,就是因為一些教師只注意自己的教學,卻嚴重的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有效地語文教學就是教師尋找教師的預設與學生的學習之間地融合點,語文教學的內容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比如,我們在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時,我們把文章的基調放在愛國情感的體驗上,但是學生是否能正確的體驗到愛國主義情感,這就很難說了。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理解小弗朗士為什么會具有愛國情感。他是那樣一個頑皮的孩子,小弗朗士為什么會產生愛國的思想感情,學生所能接受的是他們的國家被德國人占領了,他們再不能學習自己的語言了。為什么不學習語言就使得韓麥爾先生如此的悲痛,又如此的傷心。韓麥爾先生的這種感情學生究竟又能體會多少?這不能不是個問號。一些教師只是讓學生了解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懷,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懷,但是,他們不知道這種情懷從哪兒來,他們很難體會到這種情感。因此,最后一刻的教學預設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感,還需要從根本上了解他的愛國情感的來源,這些不是通過人物分析所能感受到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的那種情感體驗,才是我們認識文本的一把鑰匙。
生本教育提出要放牧生命,怎么樣才能放牧生命,就是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文本親密接觸,從他們對文本的具體感受入手,來進行教學,我們的教學就要建立在學生的這種學的基礎之上,有了這個基礎,教學才能順藤摸瓜,找到學生的學習思路,找到學生認識提升的突破口。
教師的預設不僅僅要考慮文本存在的東西,我們還要學習文本中沒有存在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才是理解文本的一把鑰匙。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探究文本,看學生對文本能懂得一些什么,還需要懂得一些什么,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果僅僅從教師的預設出發,把一切都設計的那樣完美,不知道這些東西在學生那兒生成了多少,想當然的就認為只要提高文本的高度,學生就能達到認識的高度。這種認識,使得許多教師在課前把教學過程設計得那樣精細、那樣分明,不惜犧牲學生的時間。教師不是為了學生服務,相反的,倒是學生為了教師所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來服務,這一些在公開課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現,公開課之所以備受人們的詬病,關鍵原因就在這里。
語文教學是最具有自覺的一種活動,語文教學不是將自己的感悟、體驗讓學生來體驗、感悟和認識。一些教師不能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認識實際出發來施教。教師不是要學生接受,而是要從學生的認識出發,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認識,讓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深刻,更廣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尋找到一條語文有效教學之路。
(肖玉輝 甘肅省山丹縣位奇中心校 734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