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泛的語文讀物中得知,“形象感的語言”只不過是一種俗說。因為語言是由一系列文字或詞組合而成,本身無形象可言。既然如此,怎么又產生了語言的形象感呢?這是因為語言本身雖然沒有形象感,但卻有描述形象、喚起人們形象感知的功能。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系的,那么概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它常伴隨記憶中的想象中的事物形象而存在,而在人說話和聽話的時候就出現了表象和引起了表象聯想和想象,這就產生了形象感。
在作文教學中,為什么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言形象感呢?
一、是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的需要
人們喜歡閱讀書籍,并進行鑒賞活動,是因為讀者在閱讀書籍和文章時品賞到了作品中的語言形象感。他們把作者在作品中精心描繪的人物、情景,牢牢地記在頭腦中,產生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畫面,猶如自己身臨其境,得到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大量的實踐證明:對同樣一篇作品,語言形象感靈敏度不同的人,其閱讀的效果也不同。形象感靈敏度強的人,閱讀效果就好;反之,閱讀效果就差。如同樣閱讀毛澤東《沁園春·雪》,語感貧乏的學生只知道從字面上進行解釋,平凡、單調;而語感豐富的學生卻能從內涵中理解其真意,從“千里”、“萬里”,意識到北國奇偉壯闊的境界;“冰封”、“雪飄”寫出雪景的壯觀,呈現了北國風光的特色,這樣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冰天雪地的雄奇意境中。“長城”、“大河”和“黃山”、“長江”一樣是偉大祖國的象征,形象高大、雄偉,用一個“望”字盡收眼底,這樣就獲得了具體的形象和豐富的美感。這也充分說明語言的形象感是閱讀作品的基礎,是文學作品鑒賞活動中再創造的第一步。
二、是培養語言形象感和形象思維能力的需要
要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形象思維能力,就要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其他綜合能力,這些都是思維能力。有了這種思維能力,就能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的作用,從而獲得語言的形象感。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語言形象感靈敏度愈高,其想象就愈豐富;反之,其想象就愈貧乏。現以白居易的《憶江南》為例,對于《憶江南》這樣的詞句,語感貧乏、想象力差的學生只能對詩句作一些直譯;而語感強、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卻能借助文字表達的形象,展開聯想,使自己張開聯想與想象的彩翼,跨越時間,沖破空間,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廣闊藝術天地里飛翔。他仿佛置身于水鄉的江南,看到了過去曾經看過的四季如畫的風景和旭日初升時,江邊比火還紅的鮮花及春天來到時青藍明凈的江水。這怎能使人忘懷呢?這是一幅水天相映、與鮮花交輝的立體畫,從而使人得到了美的感受。我們要懂得通過詩句中透露出的一點東西,去發展,去想象,去聯想。培養學生的語言形象感,就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三、是豐富語言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需要
要想使自己的語言具有美感和形象性,除了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外,在寫文章的時候還必須選用準確的語言和對語言進行錘煉。
為了啟發讀者的想象,喚起讀者豐富的形象感,以期達到預定的目的和效果,對一詞一句,我們都必須反復錘煉,精心修改,準確使用。在這方面許多文學大師是我們的光輝典范:魯迅先生為了講究語言鮮明生動,總是把枯燥、呆板、抽象的詞句盡可能改得形象、生動、有趣。比如在《社戲》這篇作品里,他采用白描手法,用簡潔的筆墨勾畫出了江南水鄉的美麗圖畫。從視角、聽覺和味覺方面進行了描寫,這些描寫有聲有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此可見,作者確是觀察入微,細致逼真,想象力和形象感都很強。
既然培養語言的形象感如此重要,那應該怎樣進行訓練呢?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它除準確外,還必須生動、形象。而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要有形象感較強的詞語,它表現在多方面:如色彩詞,它就能促使語言形象化并增強語言的美感。如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描繪出一幅壯麗的圖畫。圍繞著寫山,又寫出江水,寫了帆船和太陽。不僅詩中的動詞用得精確有力,而且全詩的色彩也非常絢麗,這充分體現出色彩詞的形象感。又如毛澤東的《菩薩蠻·大柏地》第一句“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個色彩詞,用得十分形象和準確。再如杜甫的《絕句》,在這首一派生機的風景詩里,交織著黃色、綠色、白色與青色等多種色彩,它像一幅絕妙的水彩畫,給人以鮮麗、明亮的美感。
還有一些形象感較強的詞,如比喻性的詞語、象聲性的詞語、感覺性的詞語等等,對這些詞語的意義必須作透徹的理解。
在訓練形象感詞語的基礎上,我們要著重訓練形象感的言語。要使每篇作品的句子、句群或段落,都寫得生動、形象,像磁鐵一樣吸引著讀者。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使語言更加形象,不能局限于少數形象詞語,要點面結合,前后聯系,使其達到觀察精細、描寫真切、聯想巧妙、音韻和諧、句式變換靈活的境界。這樣進行訓練,就能使文章語言形象感得到加強。
(伍玉梅 江蘇省新沂市第八中學 221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