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清偉 劉磊
摘 要:長征精神是革命先烈鑄就的永恒豐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實現強警目標的不竭精神動力。新時期在強警戰略背景下,面對復雜艱巨的現實任務,弘揚長征精神,對于塑造一支信念堅定、忠誠奉獻,敢打必勝、英勇善戰、紀律嚴明、恪盡職守,齊心協力、團結合作的武警部隊必將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長征精神;時代價值;強軍夢;強警目標;武警部隊
武警部隊承載著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歷史責任。在新世紀新階段,影響國家發展大局的不穩定因素增多,武警部隊履行職能使命將面臨愈加嚴峻的考驗,擔負愈加繁重的任務。在抓好武警部隊建設中,長征精神的現實價值逐步凸顯。實現強警目標,弘揚長征精神成迫切需要。
一、弘揚長征精神是塑造一支信念堅定、忠誠風險的武警部隊的時代需要
工農紅軍在長征伊始人數多達20多萬,陜北會師后卻只剩33400余人。據數據分析,行進70米左右便有一名同志倒下,毫不夸張地說25000里長征是紅軍用鮮血與生命鋪就的。[1]在那種殘酷惡劣的斗爭中,能夠撐到最后一刻,把長征艱難走完,憑的是什么?憑對革命道路的追求,對理想信念的執著。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不竭動力,是我們實現自我抱負追求的力量源泉。自1995年起,重慶曾陸續派出6批,共計150多名干部投入昌都地域的援藏工作,從事城建、教育、扶貧、醫療服務等。而且都需要在藏區工作三年才滿任,一年也就兩個月能夠回家,然而沒人把假期真正休滿過。除了難與家人相聚外,超高海拔、極冷寒冬也成為又一大嚴峻考驗,但他們不曾退縮,也不曾抱怨,全靠韌勁拼勁支撐過來。芒康縣人大副主任、民政局局長拉姆曾感慨說:“你們從海拔三百米的重慶來到三千多米的高原。即使躺著,也是一種奉獻!”堅定理想信念,于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績,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是長征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意義。當下很多青年官兵在入伍入學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讓他們感到迷茫甚至是失望,以致失去對訓練的熱情,對生活的激情。干部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由于職業的特殊與制度的要求,探親時間少,從而導致忠孝難兩全,抑或是異地分居,家庭婚姻走向破裂,一系列的問題讓干部在部隊無法安心工作。不解決這些問題,如何談忠誠奉獻?如何去履行使命?這就要求武警部隊不僅要在制度上改革,同時切不可忽視理想信念教育。弘揚長征精神,用革命先烈為民族解放事業甘愿奉獻一切的精神,對革命道路執著追求的精神,去引導官兵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崇高的人生追求,堅定理想信念,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忠誠奉獻,為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弘揚長征精神是錘煉一支敢打必勝、英勇善戰的武警部隊的強力引擎
楚漢相爭時,韓信率兵攻打趙國,一萬兵力駐扎在河邊背水列陣,兩千騎兵潛伏趙營周圍。交戰來臨,二十萬趙軍殺來,卻被無退路的漢軍打敗。有人問:“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答:“兵書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狹路相逢勇者勝,兩軍對壘,哪怕實力懸殊甚遠,哪怕一方寡不敵眾,也要亮出有抉擇、有魄力之劍。這是一種精神!不屈不饒、敢打必勝的戰斗精神!雖敗尤榮,更何況勝負難料,那就更沒理由畏戰懼戰!在紅軍飛奪瀘定橋時,紅四團接到任務后,沿著陡峭的山路,晝夜奔襲240公里,沿途擊退國民軍的數次進攻,而后在極端疲乏的狀態下依舊進行突擊,22名戰士在空中十三根鐵索上攀爬,以堅毅的身軀在槍林彈雨中穿越過瀘定橋,打通紅軍北上的道路。1955年的授銜將領中,獨腿將軍鐘赤兵在四渡赤水時左腿被炸,全是憑著不屈不饒的韌勁、英勇頑強的狠勁走完萬里長征。現國內總體形勢穩定,但局部動蕩,特別是西藏的“3·14事件”,新疆“7·5事件”以及最近發生的昆明火車站“3·1暴恐事件”,都是社會的不穩因素對武警部隊下的挑戰書。武警部隊要確保不畏懼、不退縮,能沖鋒陷陣、日夜奮戰,在體力過度透支的情況下依然能執勤處突,維護社會穩定,就必須具備不屈不饒的精神,更要將這種精神在訓練中發揚,磨礪提高自我,強化身體素質,提升戰斗能力,為執行多樣化任務奠定牢固基礎。當再次面臨如同“5·12地震”、“9·8抗洪”這種自然災害時,才能戰斗在第一線。武警山西晉中市支隊以野外條件模擬真實戰場,利用叢林增設障礙,形成魔鬼訓練場“摧殘”官兵身心,達到全面提高部隊在艱苦環境下的整體作戰能力。雪豹突擊隊長年進行超越極限的訓練,經歷殘酷的洗禮,多次完成各項重大任務,令恐怖分子聞風喪膽,最終打造成一把國際化“反恐尖刀”。弘揚不屈不饒的長征精神,是錘煉一支能敢打必勝、英勇善戰的武警部隊的強力柴火,是切實貫徹落實“能打勝仗”的當務之急。
三、弘揚長征精神是磨礪一支紀律嚴明、恪盡職守的武警部隊的內在動力
紀律依靠嚴管,嚴管依靠務實。長征的實踐蘊藏著重實情、干實事的優良作風。1935年的遵義會議糾正“左傾”主義思想,同年9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中,糾正張國燾錯誤的決定,北上打通與蘇聯的聯系。在榜羅鎮,中共中央于常委會上確定落腳點為陜北,從而加快長征勝利的進程,這幾次重要決策都是因為黨結合實際,遵循求是務實的原則,從而才打開生存與發展的局面。而建國后,因不注重務實,導致黨也繞了不少彎路,如60年代末的大躍進,全民鬧嚷著要趕英超美,從而掀起熱火朝天的煉鋼運動。鍋碗瓢盆全拿去煉鐵煉鋼,耕種莊稼的人也變少了,糧食產量無法達要求,最后畝產虛報竟高達幾十萬斤,歷史證明冒進主義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的腳步。因此注重實際,走符合實情的道路,才能蓬勃發展。觀當今部隊,有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上級領導的;也有不切實際,對部下提出不合常理要求的;更有好大喜功,搞形式主義的。不以事實為依據,空喊不切實際的口號,摻雜較重的功利性,對沒利益的事情敷衍了事。若放任自流,在工作落實上打折扣,形式之風不加以糾正,長此以往對武警部隊的建設極其不利。尤其是紀律建設方面,更加需要一絲不茍、腳踏實地、嚴抓嚴管,若上級不做好嚴格要求的表率,下級就會跟風學樣、草率應付,最終導致整個部隊松松垮垮,潰不成軍。一旦部隊的紀律權威遭到挑釁,便容易引發各類問題,輕者出現管理危機,重者發生嚴重事故。武警部隊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失泄密以及以權謀私等事件,也是不嚴格落實工作,擅離職守,無視規章制度,不遵守紀律而導致的。因此,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弘揚長征精神,重于求是、求真務實,是落實管理的基礎工程,是恪盡職守的本質要求,是磨礪紀律部隊的重中之重。
四、弘揚長征精神是鍛造一支齊心協力、團結協作的武警部隊的關鍵樞紐
長征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國共斗爭史,在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風雨同舟、生死與共。過橋時以人體為板,讓大部隊通過,戰斗時以身體為盾,堵住敵人火力,革命先輩以高度的階級友愛與革命責任感,自覺維護部隊內部的團結。若沒有紅軍各路主力之間的相互支援、密切配合,長征是不可能勝利。長征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軍民情誼史,紅軍渡金沙后,借道涼山彝族地域時,嚴守不對苦難彝族同胞開槍的民族紀律,讓彝族領袖小葉丹感動不已,提出與參謀長劉伯承歃血結盟。經過七天七夜通過彝族地,為搶渡大渡河贏得了時間。若沒有群眾對紅軍的支持與擁護,長征也不可能勝利。無論是將士之間,還是軍民之間,有集體在的地方,就需要團結。團結能將微小力量緊緊扭在一起,形成摧枯拉朽攻勢,成為奪取革命最終勝利的尖刀利刃。如今硝煙散盡,部隊職責使命改變,但是團結協作不可拋棄。現今武警部隊獨生子女增多,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大局意識、集體觀念逐漸淡化,這就更加需要用長征精神去引導教育廣大官兵,樹立正確的大局觀念,不可因小摩擦、小糾紛而破壞戰友情誼。同時營造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軍營氛圍,激發官兵愛崗敬業、獻身國防的熱情。其次要密切軍政軍民關系,為部隊建設積蓄強大力量。古有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即使部隊現代化水平提高了、武器裝備更新了、戰爭形態變化了,但是緊密地與人民團結在一起,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是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因此,武警部隊必須樹立好文明之師的形象,時刻走出來,讓人民看到身影,與人民融洽相處、團結一心,才能在執勤處突和遂行其他任務中取得民眾的支持。這就要求我武警部隊積極幫助困難群眾,大力支持協助公益事業,真正為民做好事、辦實事,贏得社會的尊重認可。弘揚長征精神,是鍛造一支齊心協力、團結協作的武警部隊的關鍵樞紐,對于促進內部和諧、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樹增.長征[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 張嘯.紅軍在長征中開展的群眾工作及其歷史作用述略[J].隴東學院學報,2012
[3] 杜超.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
[4] 袁銀傳.論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J].武漢大學學報,2006
[5] 張衛波.論新世紀弘揚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
[6] 戴文明.長征中工農紅軍體制編制調整的歷史過程與啟示[J].中共黨史研究,2006
[7] 吳溦.“中國夢”視域下的戰斗精神培育[J].學理論,2013
[8] 許占家.用強軍夢引領政治工作實踐[J].政工學刊,2013
[9] 吳連豐.用強軍夢推進部隊建設水平提升[J].國防,2013
[10] 光輝的篇章—紅軍長征紀念碑落成獻禮[M].馬爾康出版社,1989
[11] 苗曉平.永恒情誼:長征與少數民族[M],2006
作者簡介:葛清偉(1974.4-),男,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軍事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戰史;劉磊,武警四川總隊甘孜支隊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