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楠


摘 要:該文基于區域空間規劃的內涵和目標,引入種群生態學中的共生理論,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為考察區域,從對區域國土規劃的共生環境、共生因素和共生模式3個維度的分析提出了區域空間規劃新的發展思路,從一個新的角度提出了區域國土規劃的編制思路,以期對區域國土規劃工作的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共生理論;國土規劃;皖江城市帶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09-03
引言
國土規劃是根據國家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國土自然條件,對國土資源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和整治的統籌謀劃和綜合部署,是具有戰略性、綜合性、引導性和約束性的高層次空間規劃,是政府實施空間管制的綱領性文件[1]。近年來,“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促進國土空間高效利用”等議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長期以來,由于高層次空間規劃的缺位,現有各種規劃不僅不能解決市場失靈、資源低效利用、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反而造成各司其職,相互不匹配甚至沖突的局面,造成資源錯誤配置[2]。目前,新一輪國土規劃正在編制之中,《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即將出臺,各省、區域性國土規劃都在編制之中,新一輪國土規劃將“廣域均衡、協調、一體化”等作為重要指導。在這一背景下,本文試圖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土規劃的編制為研究藍本,引入種群生態學中的共生理論,為區域國土規劃的編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1 共生理論與區域空間規劃
1.1 共生理論概述 “共生”(symbiosis)概念最早來源于生物學,指不同生物種屬按某種物質聯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與其他生物走向聯合,共同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互相依賴,各自獲得一定利益的一種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3]。共生現象是有其普遍性的,貫穿于社會經濟系統中,共生思想方法自出現以來,逐漸被拓展到社會科學領域之中,其中,區域共生是指區域單元與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牽制、相互促進、相互嵌套的基本狀態,區域關系是通過區域要素的關聯鏈與流場聯系在一起的區域發展模式,區域內部單元與要素間的聯動與互動發展態勢表現出來的。區域共生是實現要素整合與合理配置,實現效用最大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區域協同與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般而言,區域共生包括3個要素[4]: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1)共生單元是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它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2)共生模式也可以稱為共生關系,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單元之間作用的方式、強度,也反映它們之間的物質、能量互換和信息交流關系。(3)共生環境是指共生單元以外的所有影響因素的總和。共生的3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反映共生系統的動態變化方向和規律[5]。在共生的3個要素中,共生模式是關鍵,共生單元是基礎,共生環境是重要外部條件。共生模式之所以是關鍵,主要在于它不僅反映和確定共生單元之間復雜的生產和交換關系,而且反映和確定共生單元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和貢獻,同時它還反映共生關系對共生單元和共生環境的作用。
1.2 共生理論在區域空間規劃中的適用性分析 區域空間規劃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關系的領土組織,平衡區域內各主體的相關需求,以達成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總目標。區域空間規劃具有整體性、相關性、秩序性、持續性和演化性等特點[6]。共生理論作為種群生態學的核心理論之一,認為共生現象是一種自組織現象,合作與協調是共生現象的本質特征。盡管共生并不排除競爭,但與通常意義上的競爭有所不同的是,無論是同類單元共生還是異類單元共生,它們之間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吸引的合作;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補充與促進。區域內的各主體(城市、部門)合作也是如此,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各自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區域合作,進行專業化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從而實現區域的整體發展。因此,就區域空間規劃來說,與共生理論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和適用性。而基于共生理論構建區域空間規劃的關鍵在于:(1)明確共生體的整體目標,從全局統籌協調和共同利益出發,避免局部和片面地思考,使空間規劃在內容目的管理等方面彼此協調,相輔相成。(2)充分考慮各共生單元的空間需求,并對其需求進行恰當的組織整合。(3)充分分析宏觀和微觀共生環境,從共生視角出發明確規劃部門的職能劃分協調和從屬關系。(4)把眼光投向更加寬闊的時空范圍,注重考慮規劃的區域空間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關系,盡可能地預測未來環境與區域空間的相互影響,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7]。
2 基于共生理論的皖江示范區空間規劃分析
2.1 共生環境
2.1.1 宏觀環境 從國際環境來看,產業轉移大趨勢方興未艾,我國政府將產業轉移作為實現經濟地區相對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納入新時期重大發展戰略;從國內環境來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由此引發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三次產業聯動、社會分工細化都將對經濟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國土生態安全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從區域環境來看,國家層面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政策不斷優化,以皖江示范區、長株潭城市群、中原經濟區、川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為代表的經濟區將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戰略著力點。
2.1.2 微觀環境 自2010年獲批以來,皖江示范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承接產業轉移成效明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為示范區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微觀環境。但另一方面,區域內也出現了空間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等問題,一軸”、“兩翼”與“雙核”間的發展差距較為明顯;部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各自為政、自成體系,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的制度環境和市場體系亟待完善。
2.2 共生單元 皖江示范區是安徽省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是安徽省東向發展的“門戶城市群”。示范區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金安區、舒城縣)共9市,59個縣(市,區)。面積7.6萬km2,約占安徽省面積的54%,人口3 093萬人,占安徽省人口的45%。在編制皖江示范區國土規劃時,將59個縣作為基本單位,根據國土主體功能、國土空間結構特點、土地、水資源、環境容量承載能力,按照不同的發展方向,將示范區劃為4個共生單元,如下表所示:
2.3 共生模式 首先是實現區域共生所需的體制模式。皖江示范區是典型的一強多中心式的經濟體,三級行政體系,行政經濟區功能十分明顯。因此,一方面需要弱化政府職能邊界,突破行政區域與體制障礙,在溝通、協調基礎上,實行一級行政多極服務;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共生單元的特點確定其定位,構建全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實現多中心基礎上的一體化模式。
其次是區域共生的經濟模式。基于空間結構、類型特點,從產業、基礎設施、市場、城市化與城鄉關系等方面培育共生鏈,實現全局持續與協同發展。產業方面,以集群與產業鏈構建為導向,以園區為基地,進行產業整合,著力發展產業經濟集群,克服同質重構與惡性競爭;基礎設施方面,以同網化為導向,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與統一管理,構建軌道交通、通訊、流通等基礎設施網;市場化方面應合理規劃與布局,建立統一的商品集散、調配與流通中心,提高市場流通能力;城市化與城鄉關系方面,推行緊湊型城市發展模式,優化城鄉空間結構,促進城鄉有序整合與同城化。
基于共生單元的發展狀況、基礎條件等因素,根據體制和經濟模式的構建需要,科學的界定共生單元的定位如下表所示:
3 結論
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實際要求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需要統籌考慮各種要素的協同共生關系。共生理論作為一種具有普適意義的區域合作理論,對于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具有借鑒意義。共生理論是一個復雜的研究系統,本文從共生理論的3個最基本要素:共生環境、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出發進行探索性分析,在后續的研究工作中,還將進一步引入計量分析和空間分析方法,對共生單元的共生模型進行模擬、對共生效應進行評價,不斷完善區域共生這一理論和實踐體系。
參考文獻
[1]強海洋,蘭平和,張寶龍.中國國土規劃研究綜述及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 2012(26)6:92-97.
[2]王曉東.對區域規劃工作的幾點思考[J].城市規劃.2004(28)4:65-69.
[3]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論的城鄉統籌機理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25)5:371-375.
[4]李強,魏巍.江淮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論的視角[J].襄樊學院學報2010(31)11:74-78.
[5]黃小勇,陳運平.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經濟包容性增長文獻綜述[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7:115-120.
[6]蔡銀鶯,張安錄.國土空間規劃的規制效率及溢出效應研究進展[J].中國土地科學.2011(25)10:89-95.
[7]陳曉春,譚娟,胡揚名.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行政發展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28)150:115-119.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