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翠娥等
摘 要:《園?林?植?物?保?護》是一門實踐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為適應新形勢下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有必要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以及教學評價進行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園林植物保護;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59-04
Abstract: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tightly.For the need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on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practice teaching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o improve creative ability,practical ability,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Teaching reform;Practice education
隨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標準出臺以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園林綠化的需求逐漸提高,而這就需要高素質園林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1]。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對園林植物保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園林植物保護》課程教學必須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注入新的教學觀念,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考核方式等進行改革,使園林專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和掌握到知識,更使其學會應用知識,注重培養其綜合應用能力[2]。
1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園林植物保護》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1.1 教學內容選取符合當地特點 《園林植物保護》是一門專業方向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大綱壓縮了理論課教學課時,增加了實踐課教學課時。為保證在有限的課時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教學內容必須根據本地園林的生態特點,從應用型知識入手進行合理的取舍和調整。危害園林植物的主要病蟲害種類在不同的地區或不同的省份是不同的,有時即使病蟲害的種類相同,危害的程度和發病時期也有差別。因此,在本地區常見病蟲害相關知識的教學中,與實踐應用相關的知識進行重點講解,選擇一些本地常見且分布范圍廣的病蟲害作為典型案例,向學生講解相關防治措施,這樣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3]。例如,在講授識別園林植物常見病蟲害部分,教師可要求學生在總體了解園林植物病蟲害的基礎上,重點對本省、本地區的主要蟲害和主要病害部分應熟練掌握,對于一些在本地區不常見的病蟲害知識讓同學自學,只要求了解。
1.2 教學內容選取符合園林保護不斷變化的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地交流范圍不斷擴大,導致各地區易受外來物種的侵染,大大提高了不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然而,《園林植物保護》課堂教學中講授的都是一些本地區常見的、應用范圍廣的病蟲害種類,因而今后在教學中講述具體病蟲害的典型特征時,應對同一類病蟲害的整體特征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學習既能解決常見植物病蟲害的識別與防治問題,又能掌握同類病蟲害的共同特點,從而能準確識別一些課堂上未接觸過的病蟲害。另外,教師應收集園林植物保護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用成熟的技術,貫穿到對本地典型的病蟲害調查預測、防治實踐以及識別鑒定的講解過程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授園林植物白粉病的病原、發生發展規律、防治措施及識別要點時,主要以我校校園內發病最嚴重的大葉黃楊白粉病和紫薇白粉病為例,講授它們的相同點及不同點,然后歸納總結出白粉病的識別要點、病原、發病規律和防治方法等。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對園林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實踐和創新能力,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2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園林植物保護》教學方法改革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具有的獨特優勢(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年齡階段、心理特征和成長軌跡)被運用到學校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4]。由于《園林植物保護》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內容的綜合性,要想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靈活運用直觀實物教學、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以充分發揮課堂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學目標[5]。
2.1 運用直觀實物教學手段 標本具有直觀性、鮮明特征性和系統性的優點[6],作為一種教學用具被廣泛地應用到《園林植物保護》課程教學中,它既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實物,印象深刻,又能使學生在生動、輕松的情境下掌握相關知識內容,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應盡量采用標本等實物進行直觀性教學。例如,在講昆蟲的外部形態與功能時,教師可以對照昆蟲的實物標本講授昆蟲頭部的觸角、單眼、復眼和口器的構造與功能,以及通過不同昆蟲實物標本比較觸角、口器的類型,然后立即讓學生對照觀察蝗蟲咀嚼式口器構造及其植物危害狀的標本和蟬刺吸式口器的構造及其植物危害狀的標本。
同樣,教師也可把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病蟲害標本讓同學們輪流觀察、共同探討,如在講授植物病害的癥狀、病狀、病癥3個術語的區別時,學生易產生混淆,這時教師若出示屬于各個術語的標本,并告訴學生,癥狀包括植物和病原物的異常表現,而病狀是指植物的表現,病癥是指病原物的表現,這樣學生就輕松記憶、印象深刻;此外,如果把每種昆蟲在蟲態演變過程中所有相關標本都放在一起,那么各種昆蟲的卵、幼蟲、蛹、成蟲、越冬場所、產卵場所、危害癥狀等均能真實詳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實接觸與感受,不再被動接收而倍感枯燥乏味,促使他們更快、更牢固地學會、掌握這些知識。endprint
2.2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是重要的現代教學手段之一,能夠把學生需要獲取的信息動態全息式地展現出來,既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呆板化,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靈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能動性[4]?!秷@林植物保護》課程圖片資料很多,很適合運用多媒體進行理論課程教學,特別對于一些標本不能表達的過程,如昆蟲的運動、取食、交配、產卵等諸多復雜、難懂的行為過程,可以運用網絡設計、動畫制作等多媒體技術來模擬,并且通過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將圖片、文字、聲音、錄像、動畫等效果的結合,以直觀、形象、簡潔的形式表達出來,便于學生接受、掌握、理解、消化與吸收。例如,利用多媒體把蝗蟲交配產卵的過程以及蜜蜂和螞蟻等群體生活史(即蜂王為繁衍后代所做出的努力,工蟻和工蜂為了保護它們的家園不受侵害而相互合作的表現)以視頻、錄像的形式完整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能夠快速且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園林植物保護》的興趣及探索昆蟲奇妙世界的欲望。
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做到揚長避短,達到重點突出、圖文并茂、音色俱全、動靜結合、通俗易懂的效果,切忌信息量過大,還需要有師生互動和雙向交流[4],且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和理解,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園林植物保護》中關于各類病蟲害主要特征的觀察識別部分,可以利用豐富的圖片、視頻、動畫等直觀教學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突出各類病蟲害的典型識別要點、生活習性及發生發展規律,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具體的觀察方法、步驟和要點,有利于加強學生對不同病蟲害特點的區分和識記。
2.3 啟發討論式教學法 在講授過程中,針對長時間進行課件教學學生容易疲勞的情況,可設置1~2個相關的小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例如,在講授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方法時,向學生提出“為何茶花與山蒼子經常混植?”,“為什么柏類樹木不能與蘋果、梨樹等栽植在一起?”,“為何欒樹和木槿不能栽植在一起?”,“植物葉片的90%被食葉害蟲所食是否還有進行化學防治的必要?”等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并且在教師的指導啟示下得出正確答案,最終達到保證學生課堂學習激情與掌握課堂知識的目的。
2.4 案例教學法 在理論課教學中,可以運用一些具體的實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述昆蟲外部特征和昆蟲定義時,可以利用學生們“小時候從樹上抓蟬、草地上抓蝗蟲等昆蟲”的具體實踐活動來講解昆蟲肢體的各部分。這樣學生運用腦海中對昆蟲身體各部分肢體的印象,能輕松掌握昆蟲的外部形態特征,并且得心應手地運用于實踐,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以上這些教學手段往往不是單獨使用的,而是以一種教學手段為主,穿插其它幾種教學手段或者是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手段,這樣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既可以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又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3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園林植物保護》實踐教學改革
3.1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重視實踐教學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園林植物保護》教學要緊跟社會發展需求,改革傳統“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的教學模式以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教學方式,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7]。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實踐需求為引線,以全面貫徹實踐應用能力為目標,詳細講解課程內容。將解決園林保護實際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園林植物保護在識別和防治病蟲害等知識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園林植物保護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平臺和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去實踐、創新和研究[8],增強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園林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診斷植物病害時,教師先根據現場癥狀講解白粉病、銹病、灰霉病、黑粉病等常見病害的典型特征及它們之間的區別,然后由學生自己觀察,診斷和識別所見病蟲害,最后再由教師分別對照每種病蟲害的現場癥狀,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梳理與總結,并在指導過程中提出類似“為何月季白粉病年年發生而月季黑粉病則不是”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樹立綜合防治的觀念,使學生學得輕松,掌握得牢固。
理論知識講解應與學生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通過有效的知識講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實踐教學成果又能應用于理論教學。例如,園林病蟲害標本的制作在《園林植物保護》實踐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親自參與病蟲害標本的制作,既加強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又促進他們對理論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把制作的病蟲害標本按來源、危害癥狀等不同屬性進行分類收集在一起,就成為一本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又可以被用于理論課標本教學。
3.2 加強生產實踐,突出能力培養 《園林植物保護》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必須把學習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把實踐教學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進行獨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還需將實踐應用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校園內的各種園林植物經常發生病蟲害,因此,學校應把校園的苗圃和綠化草坪的病蟲害管理提供給學生作為生產實踐教學平臺[9]。在生產實踐中,教師可針對校園綠化樹種的病蟲害發生情況與規律的調查,開展病蟲預測預防的實踐內容。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月季的發病癥狀進行現場教學,向學生講解病蟲害識別或診斷過程,從只有其中的幾顆有病蟲害癥狀判斷一定不是非侵染性病害引起;從有黃刺蛾的繭判斷葉子被吃為黃刺蛾所害;從有灰褐色的霉狀物判斷枯死葉是月季灰霉病所致。并且按1~2個同學為一組,分別對校園的一種樹(或花草)的病蟲害進行定期調查,根據已學過的理論知識,對已發現的病蟲害進行識別和跟蹤觀察與拍照,通過拍照并記錄該植物病害的癥狀、病狀和病癥特征以及病害的發生、發展規律;觀察蟲害在不同蟲期的形態特征以及分析它們分別對植物的危害癥狀和危害特點,并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驗證自己的判斷,探討產生這些病蟲害癥狀發生的原因和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法。最后,把整個調查過程及總結得出的結果以及判斷的依據制成多媒體課件在實踐課堂上分析講解,由教師來評價和糾正錯誤并進行總結,然后分別選擇一種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實際防治,對一些需要化學防治的,教師現場指導學生如何正確選擇農藥、稀釋農藥、噴灑農藥,如何檢驗防治效果等。學生要親自動手操作,做到熟練掌握,教師必須嚴格檢查學生的操作過程和結果,確保人人熟練運用各項基本技能。使用這種實踐教學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生產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調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endprint
4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園林植物保護》考核方式改革
《園林植物保護》無論是課堂教學改革還是實踐教學改革,其最終目標都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都是使學生能夠運用園林植物保護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去解決生產實際中有關園林植物防治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為了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及運用程度,必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知識運用能力進行考核,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1],降低期末考試試卷在學生成績評定中的比重。因此,需要對傳統的教學評定體系進行改革,建立以實踐技能考核為主,包括知識、能力、素質在內全面評價的考核體系。首先,每講授完一個內容,教師可布置1~2個思考題或實驗,以檢驗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及運用的程度,用相應的評價表對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考核成績納入平時成績,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記入期末總成績。其次,老師對生產實踐的多媒體課件內容及分析講解的情況評定成績也記入期末總成績。最后,教師將每位同學所有成績匯總作為《園林植物保護》課程的最終學習成績。這種綜合評價方式,客觀、公正地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成績,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可以避免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減輕期末考試壓力;同時也有利于督促任課教師不斷加強學習,改進教學方法和更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精心培養出在園林植物保護方面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5 結語
《園林植物保護》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如上改革,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上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與提高,對園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建設起到了一門導向的作用。社會對園林植物保護方面的人才需求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園林植物保護》課程教學改革也需要不斷地探討與研究,并在實踐中不斷地驗證、改進和優化。
參考文獻
[1]潘紅宇.《園林植物保護》課題研究[J].科學咨詢,2013(z2):79-79.
[2]韓桂華,王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185-186.
[3]杜賓.《園林植物保護》應用型教學與實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7):109-110.
[4]馬國勝,周英,吳雪芬,等.高職院校《園林植物保護》教學現狀與課程改革[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 (34):11323-11324.
[5]曾曉楠,聶乾忠,雷冬陽.《園林植物保護》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9(10):46-47.
[6]杜賓.病蟲害標本在《園林植物保護》學科的價值[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8):124-125
[7]馬國勝,周英,吳雪芬,等.園林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5):177,203.
[8]杜賓.《園林植物保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3(3):66-67.
[9]韋化,曾冬梅,秦鋼年.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5):31-34.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