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小燕等
摘 要:該文從興趣培養、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驗教學和野外實習5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提高植物學教學質量的做法和體會,以期為進一步提高植物學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物學;興趣培養;教學方法;實驗教學;野外實習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7-153-03
Abstract:In this article,we discusse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est,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contents,experiment teaching and field exercitation in Botany teaching,the aim i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otany teaching.
Key words:Botany;Cultivation of interest;Teaching methods;Experiment teaching;Field exercitation
植物學是農林院校和其它高等院校生物類各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是后續課程如樹木學、花卉學、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和生態學等專業課的基礎,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環節主要包括理論課程、實驗教學及野外實習3個部分。由于植物學內容繁雜,名詞概念和知識點較多,實踐性強,許多學生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難以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許多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而并不從知識點間的聯系,實際應用的角度去掌握知識。這樣的植物學教學將違背素質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結合目前的植物學教學現狀,總結以下幾點體會,供植物學教學工作者們共同交流、探討。
1 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喜歡植物學這門課首先要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近幾年本院學生選擇專業初衷來看,不少學生都是因為調劑而轉入生物專業,因而最初的學習熱情并不是很高,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教學與實踐中通過各種舉措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教師以積極的態度認真備課、鉆研教材及掌握植物學前沿知識、精心制作課件、認真組織好每堂課的教學、課后進行反思及成立課外實踐小組等。
多媒體教學目前已是較普遍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手段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豐富了教學內容,但精湛的課件卻要耗費授課教師的大量心血。植物學教學中概念及基本知識在課程中占的比重較大,因而普通的多媒體課件雖然比傳統的板書有所改善但仍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在課件中插入一些音頻教學則使教學效果大大增加。如在講述傳粉與受精章節中將蟲媒傳粉的過程用視頻展現給大家,則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們了解雖然很多植物是蟲媒傳粉但不同的植物所需的昆蟲種類可能是不同的。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可顯著提高課堂氣氛,如在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避免傳統的滿堂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等則能使學生們的興趣大為提高。另外,課外興趣小組也是這幾年我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項重要舉措,學生們可以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科研實踐,不僅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科研素養。近些年我院學生在科研大賽中頻頻獲獎就是很好的證明。
2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啟發式教學、實物教學、比較教學法等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幾種方法。教學中,教師如果設計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但問題的設計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課前的問題應起到導入新課的效果,課后的問題應帶總結特點,巧妙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
比較教學法可將知識融會貫通,不會覺得知識點太多太雜而難以理解。如根莖結構是解剖結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此部分知識點多,且容易混淆,但稍加整理會發現它們之間聯系緊密。如比較根莖初生結構的異同,相同點可歸納為二者都含有表皮、皮層和維管柱3個要素,但根的表皮上沒有氣孔器而有根毛,皮層中有內皮層并具有凱氏帶結構(少數種類植物莖的皮層有內皮層),維管柱有中柱鞘(少數種類植物莖除外);此外莖的初生結構還有髓和髓射線。另外,髓射線和維管射線的異同也可簡單的歸納為:二者都是薄壁組織,都進行物質的橫向運輸,但在位置、起源和性質上存在差別。這樣將知識點歸納比較,學生們較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些理論內容。
實物教學是教學環節中能將理論聯系實踐、具有較強直觀性的一種教學手段[1-2]。如在課程的合適章節輔以實物教學則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理解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選取實物也應講究方法,要選擇大家熟悉的一些植物。在此方面,安慶師范學院通過校園植物掛牌的方式,讓學生在校園漫步的同時熟悉校園植物,而教學中的實物則多選自校園。如葉形、葉序、花的結構、花序的類型等。筆者授課時都能從校園植物中采集到,在教學中再引導學生需要觀察的主要部分及特點,最后總結特征。在愉悅身心、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又輕松的掌握了這些知識點,同時也促使學生自主的認識校園植物,為分類的課程教學又作了良好的鋪墊。在營養器官的變態結構時,同學們對有些根和莖的變態結構難以區分,教師選取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實物如“竹根”、馬鈴薯、紅薯、蘿卜再結合前面所講的根莖外形上主要區別 “莖有節和節間之分”,就能判斷這些常見的植物結構分別對應哪種變態器官。通過觀察比較,“竹根”和馬鈴薯有節和節間因而是變態莖,紅薯和蘿卜則為變態根。
另外,思維轉換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植物學教學中有些難點學生們不易掌握,運用思維轉換教學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根、莖次生生長中細胞的2個分裂方向:平周和垂周分裂,學生們覺得抽象難懂,筆者從初中簡單的幾何入手,把根或莖的橫切面看作一個圓,將圓周上短距離的一段弧線看作線段,將根莖中的細胞看作長方體,如果新產生的細胞壁和圓周上的線段平行則為平周分裂,如果垂直則為垂周分裂,這種淺顯易懂的方式學生們很容易接受,從而也就很好的掌握了此章節中的重難點部分內容,能進一步深入學習次生生長。另外從木材的切面可以看出射線的結構,反過來從射線的結構也可以斷定木材為何種切面。在講述此部分難點時把射線當作普通的長方體,任一切面分別能看到長方體長、寬、高中的2個部分且不會有重復,這樣學生們只要一聯想這一簡單的立體結構就能判斷木材的切面方向了。endprint
3 豐富教學內容,補充最新進展
目前國內的植物學教學存在只選用一套教材或教材延用幾年的現象,單一的教材約束了學生們的眼界,陳舊的教材不能及時更新植物學最新的研究進展,從而使植物學的教學質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如有些影響較大的教材中,認為雙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現象,而Friedman和Carmichael(1992)[3]的研究卻發現裸子植物的麻黃屬和買麻藤屬存在雙受精現象;認為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但圓柏屬和刺柏屬的種子成熟時則被種鱗包被,羅漢松屬的種子則被肉質的假種皮而包被;認為裸子植物的木質部主要成分是管胞而沒有導管,但林鑒釗等(1999)[4]發現越南蓖齒蘇鐵(Cycas elonga)根的次生木質部中具有導管;黃玉源等(2004)[5]發現松柏綱、紅豆杉綱中多種植物也具有導管。這些教材中陳舊的知識如果在教學中不及時更正會給學生傳達錯誤的信息,不能及時將學科動態和前沿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要求教師在授課前應查閱最新的研究進展和了解學科動態,與時俱進,準確的把握學科相關信息。另可向學生們推薦相關的植物學網站,用網絡資源豐富植物學知識。同時,所用的教材也不應一成不變,應更新較新版本。
另外,教學內容和專業特點應緊密聯系。目前,安慶師范學院已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園林和動植物檢疫4個專業。這幾個專業都有相關的植物學課程,而授課教師往往會身兼1~2個專業的課程教學,這還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專業特點適當調整教學中的內容,使內容與專業相吻合,達到培養專業性人才的目的。
4 改革實驗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完整的實驗課應包括課前預習、實驗準備、實踐操作和實驗報告的撰寫等幾個主要環節。課前預習應熟悉實驗內容、實驗材料、操作步驟等;實踐操作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實驗報告不只是繪出精美的圖形,還應附上實驗思考,如實驗操作中的主要事項及細節。有的同學只是一味注重圖的美觀而不講究圖的科學性,且對實驗課沒有思考,這樣的實驗課則沒有實際的意義。
目前,安慶師范學院的植物學實驗教學已經作了調整,將原來的驗證性和基本技能為主的培養改成基本技能、綜合實驗、設計實驗和校園或公園實習4個方面。基本技能培養包括顯微鏡的使用、徒手切片及水裝片的制作、生物繪圖等基本技能;綜合實驗如檢索表的使用與編制,給出幾種植物,根據使用方法編制相應的檢索表;校園或公園實習中作者及同事結合學生科研項目對校園和附近菱湖公園常見的植物進行了總結,并編寫了相應的《校園及菱湖公園常見植物手冊》,讓學生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又學習了相應的知識。
5 重視野外實習,培養實踐能力
野外實習是植物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目前,安慶師范學院已建立了黃山和鷂落坪2個野外實習基地。筆者及教研室同事對近幾年野外實習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了調整,如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植物標本館的作用,讓廣大學生真正增強接觸標本的采集、制作、鑒定、分類能力,在實習中傳授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保護等方面知識,而不是將標本室作為簡單的標本儲藏點或一些教學的需要,這樣野外實習的前期準備工作在平時就順利完成了。在野外實習中,挑選平時認識植物較多或植物課題小組同學作為小組代表,采取大組中分小組的形式,克服指導教師不足的困難,讓學生們在野外實習中有更大的收獲。
6 結語
植物學的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學工作者們根據現有的資源和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植物學的興趣,努力學好該門課程,做一個真正的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國利,何忠誠,張殿臣.青島市農業科技人才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37-41.
[2]陳鑫,車樹理.實物教學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2):9507-9509.
[3]Friedman WE.Double fertilization in nonflowering seed plants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origin of flowering plants.Int Rev Cyt 140.San Diego:Academic Press Inc,1992:319-355.
[4]林鑒釗,黃玉源.在蘇鐵類植物中再次發現導管[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1999,18(3):233-235.
[5]黃玉源,廖文波.在松柏綱、紅豆杉綱植物中發現導管初報[J].中山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4,43(1):125-128.
(責編:徐煥斗)endprint